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和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方式日趨多元化,是需求的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這給群眾文化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同時也促使其從內涵到外延、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手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只有立足于當前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才能使群眾文化工作更好地適應網絡經濟時代。本文針對網絡經濟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前瞻性、創新性的解決辦法,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關鍵詞:群眾文化 網絡經濟 發展
網絡經濟是基于互聯網時代產生的一種新經濟現象。它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人類的文明進步已經帶來并將繼續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和革命性的影響。作為人民群眾滿足其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衍生的一種文化現象,群眾文化在直面網絡經濟時代挑戰的同時,更要主動適應和融入網絡經濟時代,借助網絡技術、網絡渠道、網絡傳播方式,建構更加立體化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更加多樣化的文化形式和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內涵。
一、當前群眾文化的發展態勢
(一)參與主體廣泛化
群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我國有著深厚的制度土壤。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群眾文化的發展態勢、發展形勢和發展特點等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群眾文化的內容與參與主體的變化。在進入新時代之前,群眾文化參與主體人群大都是中老年人,而青少年這一群體的參與人數則少之又少。進入新時代以后,隨著黨和國家對健康的大眾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其項目內容因注重汲取地域文化營養元素的同時,還注重汲取國際上先進的文化元素,使得群眾文化表現出光明的發展前景。許多年輕人也因此喜歡上群眾文化,參與到群眾文化中,并立志于傳承和發展群眾文化。他們不僅為群眾文化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參與結構變得更加年輕化和廣泛化,還推進群眾文化融入網絡經濟的進程,并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活動內容多樣化
在整個群眾文化體系中,活動內容處于核心地位,是最重要的實踐環節。隨著網絡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網絡技術的迅速傳播,群眾文化藝術的服務內容日益多元化、服務方式日趨立體化。無論是多元化的服務內容還是立體化的服務形式,都是通過文化藝術活動內容的多樣化來體現和展現的,要實現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內容的多樣化,關鍵是要打破一成不變的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例如,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要在對舞蹈、曲藝、戲劇等傳統節目進行跨界融合與重新編排的基礎上,通過混搭模式有意識地融入時代表情“晴雨表”的網絡熱詞及流行語,促進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煥然一新,讓廣大群眾“零距離”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
二、網絡經濟時代下群眾文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發展狀態不平衡
群眾文化伴隨著時代潮流而不斷發展與進步,其不僅為參與人群釋放了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種種壓力,還充分滿足了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但是,其發展過程中卻有一個規避不了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即群眾文化開展狀態的不平衡性。這一不平衡性突出體現在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理念、文化需求品位和文化需求形式的不同上。前者富而思樂,后者富而思房;前者文化需求傾向于陶冶個人情操,后者滿足于傳統的文娛活動;前者追求文化的多元性、豐富性,后者對文化沒有明確的追求,即使有也只局限于單一的自娛性。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主要源于經濟條件、生活壓力、空閑時間、文化場地、設備設施、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差異。
(二)發展質量低
群眾文化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無論是藝術形式還是藝術質量都實現了質的飛躍。但是,如果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文化幸福感這一標準來衡量,即使是城市群眾文化建設也還與當前的群眾文化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更為薄弱。目前,城市群眾文化是以跳廣場舞為主,而農村的群眾文化則是以開展棋牌比賽和地方戲表演為主。這導致群眾文化普遍缺乏創新、缺乏民間文化特色、缺乏人們喜聞樂見的活動項目,文化活動層次較低、整體質量不高。另一方面,在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因缺乏經營管理人士的有效組織與科學策劃,群眾文化的管理與落實缺乏強有力的支撐和輔助,常常處于被動和混亂的狀態。這樣,即便有好的活動項目也難以得到落實,更不用說能夠形成品牌和規模了。
三、網絡經濟形勢下發展群眾文化的應對策略
(一)以協助與支援為手段,致力解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
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人的思想觀念、文化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導致兩者的群眾文化發展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為了進一步縮小城鄉這種文化差距,促進城市與農村群眾文化融合發展,讓農村與城市的距離不再遙遠,應采取針對性舉措協助與支援農村群眾文化發展。例如,城市中有很多諸如圖書館、公園、體育館等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這些設施場所是助推群眾文化發展的支撐條件?;诖耍诰W絡經濟時代下,政府相關部門支持農村群眾文化發展,最現實、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就是多幫助農村建設那些場所,讓農村居民也有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資源與平臺。除此之外,加大經濟扶持力度,讓農村有充足的資金發展群眾文化,更是一條治本之策。
(二)將網絡融入群眾文化中,致力解決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
進入網絡新時代,各種文化資訊非常龐雜,既有優秀的文化信息,也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信息。這就要求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以“四個自信”為準繩,以弘揚先進文化為主旋律,促使群眾文化始終沿著健康向上的軌道發展?;诰W絡交流平臺具有公開性、開放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在開發策劃群眾文化項目時,群眾文化工作者和參與者既要立足于當地實際、當地特色和當地風格,又要善于借鑒、吸取和融入其他地方的文化理念、藝術精華和活動開展的成功做法,努力促進群眾文化提升檔次、創新模式、豐富產品。與此同時,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管理機構,要高度重視群眾文化與網絡的融合發展,積極組織群眾文化社團進行會議交流和網絡文化普及,圍繞廣場舞、演唱會、地方戲表演、舞臺劇、快板等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致力加強 QQ、微信等網絡平臺建設,著力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激情與熱情,努力提高群眾文化的檔次和層次,讓人民群眾在真真切切走上夢想的舞臺綻放芳華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地享受高雅的文化大餐和文化大發展的成果。
四、結語
總之,在網絡經濟時代的背景下,雖然群眾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也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網絡經濟助推群眾文化在文化的多元、多樣、多維發展方面發揮著更大的導向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深度保護、民間藝術資源的竭力挖掘與整合提升、音樂美術戲曲藝術追求美好的創意境界等等,可以說是花團錦簇,目不暇接,讓人耳目一新。在網絡資源已全面覆蓋的當下,群眾文化已不再局限于廣場舞、扭秧歌、打腰鼓等傳統文化形式。但是,在網絡經濟時代背景下,如何發展群眾文化,可以說是一項大課題、一個大工程和一篇大文章。作為群眾文化工作隊伍中的一員,我們要忠實地履行崗位職責,努力為網絡下的群眾文化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敬東,江曉冬.淺談群眾文化活動理念的創新與發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07).
[2]汪淳.淺談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7(20).
[3]陳任青.互聯網時代優化群眾文化工作的幾點思考[J].參花,2018(14).
[4]霍紅.網絡經濟條件下群眾文化的發展[J].電子測試,2016(17).
(作者簡介:杜成筑,男,本科,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科教文體服務中心,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