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村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家族的愿望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村落的價值取向。在家族敘事模式視閾下探究山東古村落的修復,探尋普通人的命運和文化特征,能更好地打造齊魯樣板鄉村,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家敘事的模式融合共敘。
關鍵詞:家族文化 家族敘事模式 山東古村落修復 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
山東省提出要高起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古村落修復是有效策略之一。古村落兼顧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是相互融合的共同文化體,人們總是重視物質文化的歷史景觀、古建古物,卻忽略了非物質文化的基因,其中家族文化是古村落的精神文化內涵之一。
一、家族敘事
中國人家族觀念深厚,不同的價值觀折射出人們不同的認知行為,透過家族敘事可以窺視古村落的歷史變遷,觀照人的精神內涵和民族意識。
(一)家族敘事模式與國家敘事模式
家族敘事模式本是史記的一種結構,是民間文化記敘歷史的一種方式,記敘的對象多指家庭和宗族發展與變遷的關系,常存在于影視、文學等作品中。家族的形象變遷、流變機制與形態對古村落的文化演繹起著推動作用。家族敘事模式區別于國家敘事視角,國家敘事模式是以民族或國家為主體的敘事模式,講述的是大歷史、大事件和大文化,敘述共同認同的民族意志。鄉村鄉民的生產活動、家庭瑣事、鄰里關系、民間娛樂,在國家敘事里是隱沒的,家族歷史是國家視角敘事在民間的再現,做好古村落的修復首先要讀懂自家歷史。
(二)家族文化與家國文化
家族文化是指家族在延續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認同的傳統并加以強化,家訓家規、祖訓宗法、族譜家作、家廟宗祠等都是家族文化的標志。在社會結構中,家族是基本構成單位,家族的沉浮與國家的發展密切相關。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族之間的某些共同性形成了家國文化。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薄抖Y記·大學》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主要的柱石,我們幾乎可以說,中國文化,全部都是從家族觀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觀念乃有人道觀念,先有人道觀念乃有其他的一切?!苯允菍覈P系的陳述,家族文化沉淀出了國家的文明,共同塑造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態,共同構筑百家共鳴的家國文化。
(三)山東家族文化特征
研究山東古村落修復,打造齊魯樣板鄉村,了解山東家族文化應當先行。無論是尚功利求革新的齊文化,以儒家思想學說為主體形成的講倫理重道德的魯文化,還是以大汶口、龍山為代表的東夷文化,都逐漸有機地融合又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性,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山東各家族文化特征。
特征之一是開放多元性。從文化的淵源來看,山東可謂是文化大省,齊、魯文化是代表,從古至今,齊魯思想家吸收各種學說的有益成分,各國游歷宣揚和傳播,使齊魯文化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時,有機會跨越其他領域,促進了齊魯文化的進步和發展,顯示出其開放多元的特征。二是宏富包容性。和中國西南江南諸地地域文化的強調差異性不同,齊魯區儒家、黃老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墨家等都在此地形成,又互相融合吸收變得厚實宏大,顯示出宏富包容的特點。
二、山東古村落修復現狀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各村落都傳承了些許優良傳統,“孝悌、愛國、信義”等良好家國家風的傳承是齊魯文化的代表。在“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齊魯樣板鄉村”的背景下,探究與比較古村落修復現狀,有利于齊魯樣板的形神活化,保護傳承。
(一)山東古村落修復現狀
山東古村落歷史悠久,數量眾多,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古村落的修復與利用,在行動上組織各類古村落峰會,在學術上發表各類學說。如招遠古村落修復強調建筑特色,合理開發保護,加強文化旅游;章丘朱家峪則依地緣而建,保留原始樣式;也有利用新農政策,創造活態景觀;還有提出重新科學規劃,保護建筑形制等。
總之,山東省古村落修復的思路主要有:一是符合現代潮流,開發文化旅游;二是修舊如舊,保護主體,打造村落群;三是制造城鎮化新型古村落;四是恢復傳統習俗,建設適宜景致;五是宣揚儒家文化,注重倫理等。關于山東古村落的修復各方尚在努力,任重道遠。
(二)家族文化在山東古村落修復的應用現狀
經過歷史洗禮,現代文明與古村落家風家貌沖突日益顯著,古村落的修復罕見地存在于祠堂文化和姓氏文化中,站在敘事的模式來研究較少。比如肥城市潘臺村,南宋開國皇帝康王趙構在此渡河南下,金人追至將原屬崔氏家族屠殺殆盡。明朝潘姓搬至,周邊王、孟、張、車、孫等姓陸續遷來,筑高臺建城墻,挖鑿護村河,歷經戰亂,幾經滄桑,千年歷史繁衍至今。各家族或多或少保留著早年的生活習俗,原始的古城河古城墻皆在,但后人已不知前人故事。通過家族敘事模式改善村落修復村容村貌,找回前人愛國愛家的勇氣,發揚愛國愛家傳統,讓后人繼續傳承“家國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三、家族敘事模式下的山東古村落修復
在古村落修復中,人類看到最多的是通過勞動創造出的滿足生存和需求的住宅院落、生活用品等物質遺產,但家族記錄創造物質的觀念、技能、知識等非物質遺產卻難以直觀感受,而這卻是家族個性的活現。家族敘事中,人不同、事不同,但精神認同,在古村落修復中敘事齊魯家族文化,或是在家族敘事中體現各地古村新貌,齊魯樣板鄉村方各具特色。
(一)古村落修復遵循家族敘事模式的可能與意義
美國歷史學家摩爾根曾經說過,“家族較其他任何制度更能明白地揭露人類從原始野蠻的深淵,經過開化時代,以至于文明時代的向前進步的階梯。”家族敘事模式是歷史流動的生動體現,是村落興衰的重要紀實形式,古村落修復體現的是家族文化的特征,唯此,古村落修復是可以遵循家族敘事模式的。山東古村落要追本溯源地探尋村落家族歷史的流變,提煉適合當代社會的家文化,這是打造齊魯樣板的一條重要途徑。古村落是返鄉置業不忘來處的寄托,站在家族敘事的視角下探究山東古村落修復,按地緣血緣關系修復形態結構和家族意志,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村落歷史、家族變遷,展示村落文明,改善人居環境,弘揚家族氣質;也可以提煉家族敘事中的家族文化元素,修復創作古村風貌,挖掘古村落的家族構成和歷史記敘,傳承家族文明等,對打造齊魯樣板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二)家族文化在古村落修復中的價值取向
每個家族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是一種非正式制度,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文化和以村落為基礎的社會文化顯示出了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也為家族文化的價值取向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學者陳顧遠說:“從來中國社會組織,輕個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國家,一家族本位為中國社會特色之一?!币粋€擴大的家族,就是村落的勢力,不論是世代定居還是人口遷移,家族的擴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村落文化。對待村落家族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有商君施法,消除家族私斗,增加人口,保持穩定;今則重視家庭、注重家教、培育家風,“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傳統的勤儉節約、尊老愛幼、葉落歸根等優良文化予以提倡,無底線的婚喪攀比、人情交往等予以摒棄。探索古村落家族的嬗變,尋求一定的制度引導,提升村落品質,提高民眾素養,對于解決民俗民風與現代生活潮流之間的矛盾和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三)古村落修復中家族小人物的作用
通過描繪歷史的市井圖像我們發現,村落的歷史大多不會被記錄,口口相傳的形象多于歷史的陳述,小人物因其鮮活的形象流傳度較廣。小人物不同于小人,他們是普通人,看起來無足輕重。為何在古村落的修復中挖掘小人物的形象?小人物是村落家族的細胞,他們有著樸實敦厚的家風,忽略小人物的品質在古村落修復中的作用,村落的靈魂將無精神文化內涵,徒具軀殼,形存實亡,傳統村落的修復與傳承必須是完整的。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秦末大亂,東陽人欲奉嬰為主,母曰:不可!自我為汝家婦,少見貧賤,一旦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辟潛P了陳嬰之母深明大義、居安思危的精神,可見小人物陳嬰之母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在古村落修復中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可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愿望,表達人人平等的樸素史觀,體現生活本真和人生百態,讓古村落更加鮮活真實。
(四)家族文化與山東“三農”的融合
為打造齊魯樣板的示范標桿,政策先行。山東省啟動一號文件,“三農”工作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山東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省發改委等十一部門日前啟動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探索鄉村振興的多元模式和成功經驗,推動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健康有序進行。古村落的建筑景觀、地理地形、鄉賢大紳等物質資源的外顯特征明顯,但內隱意識形態的家族文化同樣重要。院落的布局記載著一個家族的興衰,提煉出的家族文化故事可以讓院落的一磚一瓦傳達著福、壽、禮、義、忠、孝、信、智、德等,記憶不是表面,是古村落居民的觀念。齊魯文化具有的開放多元性和宏富包容性特征,適用于家族文化的敘事模式調控轉型山東“三農”,是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舉措。
從家族敘事的視角來探究山東古村落的修復,用紀實的方式思考古村落中家族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用家族歷史呈現的類型特征對古村落進行修復和創作實踐的研究,讓更多的人了解山東村落歷史,傳承優良價值觀,觀照當代社會,建設符合山東“三農”的古落新村,打造齊魯樣板鄉村,講好山東故事。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51.
[2][美]摩爾根.古代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1:85.
[3]陳顧遠.中國法制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74.
[4][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25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家族敘事模式下的山東古村落修復研究”(項目編號:ZD2019062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緒振,男,碩士研究生,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美學)(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