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和圖像的關系問題是當下文學研究的一大熱點問題,而其中經典小說作為敘事文學的典型,是文學圖像化研究的重要一支。經典小說的圖像化有著十分復雜且多樣的原因,有的是由于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有的是消費社會帶來的生活需求,有的是基于現代科技和電子傳媒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有的由于文學接受者的審美走向發生變化。這些看似偶然的,互不相關的因素,在恰當的語境下,共同作用,促使我國經典小說作品圖像化的必然出現。
關鍵詞:經典小說;文字;圖像;變化
作者簡介:杜嬌(1994-),女,遼寧省興城市人,滿族,文藝學專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2-0-02
文字和圖像作為重要的媒介符號,二者在敘事表意上的地位變化常常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話題,對經典小說的圖像化進行研究也有利于以點帶面地去看待文學與圖像的關系問題。分析經典小說發生圖像化的原因則是開啟研究大門的鑰匙。本文將從歷史、社會、科技及文學審美四個層面來分析經典小說圖像化的緣起,體悟圖像化帶給敘事文學的重要影響。
一、在歷史層面——圖像作為人類的原始語言而存在
文字和圖像作為兩種媒介交往活動符號,二者關系錯綜復雜,既有能夠相互融通轉化之處,也有沖突和矛盾的存在。從史料記載來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社會,圖像的產生都要比文字早得多。早在遠古年代,人類就已經學會了對原始圖像的創造。據考古發現,6萬年前在鴕鳥蛋殼上出現的平行與交叉的筆道印記,就是目前所知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圖像。
隨著原始繪畫的發展,洞窟壁畫在人們的視野中出現。占有重要地位的有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線條粗獷而富有動感,把馴鹿、牛、馬等動物表現的生動形象。“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遵循著相似律和交感律把握世界,對于所創作視覺的想象形式和內容與現實不加以區分,原始思維使圖像富有了和現實一樣的實在性。”[1]也就是說,原始繪畫是原始人類對其眼中所見到的線條、形狀、色彩以及狀態的一種直接模仿。相對比依靠簡單呼喊和夸張的肢體動作表達,這種圖像可以更快捷準確地傳遞信息。而且這些圖像大都具有簡化特點,如以簡單線條的形式存在等。這些都體現了原始繪畫簡單粗獷的特點與視覺效果。同時,也更顯示出原始巖畫壁畫對日常生活知識的傳承與文學敘事功能。
社會發展到族群時代,圖騰作為圖像的表達方式而出現。圖騰,是一種象征符號,是具有神圣色彩的圖像形式。不論圖騰上出現的是何種事物與狀態,都代表著這一時期人類生活的心神所向,使人類的情感得到寄托。而且,圖騰是人存在的一種痕跡,在歷史的長河中,圖像使人證明了人的切實存在。“圖騰圖像的誕生基于人對于力之神圣性的信仰,而圖像的影響力,也是基于人們的社會信仰而有可能傳播開去。”[2]因此,圖像是原始社會人類交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媒介符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后,隨著人類生產水平和勞動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發明了陶器。陶器包含著大量紋樣圖像,比如魚紋和鳥紋,還有人面紋和少量植物紋樣。甚至一些抽象的變形的紋樣也開始出現,比如風雨雷電的紋樣。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已經不再是從前那樣單純的直接模仿了,而是通過想象與創造,將自然以藝術加工的形態呈現出來,使自然事物符號化、藝術化、審美化,可以更加具體的傳達視覺信息,體現了圖像符號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總之,圖像作為一種媒介符號,一直緊緊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
二、社會層面——消費社會的需求
消費社會是以消費行為為日常活動的社會形態。就像讓·鮑德里亞所認為的那樣,人類社會發展到了消費社會,圍繞在人們身邊的已經不再是人,而是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消費品,物質財富成為了人類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說,消費社會的成員最先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商品被消費者注意到,這其實就是視覺圖像的問題,人們只有看到商品,才能發生消費行為。
其一,商業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的開放與包容性愈加顯著,大大降低了文學的門檻。按照馬斯洛的觀點,當人的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后,會自動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這反映在文學領域就是人們試圖通過文學創作來表達自我。因此,在消費社會,大眾走上文學舞臺。對于文學素養盡不相同的大眾來說,傳統的文學語言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并熟練運用。這時,圖像的優勢就顯現出來,可以大量復制的特點也使圖像成為消費社會語境下經典小說作品傳播的最合適的載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圖文本小說的大量出現。
其二,在消費社會,大部分文學已成為一種商品。作為商品的小說作品想要流通,就避免不了資本的運作。在文學的流通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著小說作品的創作,編輯和出版等環節甚至可以直接決定一部經典小說的寫作方向與內容。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圖像化時代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大眾也樂于接受由視覺化的圖像所傳遞出來的信息。
其三,在消費社會中,大眾身邊圍繞著各式各樣的視覺信息和視覺形象,人們在思考問題時,便會在潛移默化中使用視覺思維。人們愈加強烈的視覺欲望、從文字閱讀到讀圖的習慣改變、大眾文化視角下讀者水平的限制等都成為了經典小說作品由讀文走向讀圖傾向的原因。正如周憲在其文章《讀圖,身體,意識形態》中所說的那樣:“今天,不堪重負的觀看狀態和富裕過程的視覺形象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一方面是主體視覺行為的過度重負,另一方面則是人們理解世界越發的依賴視覺行為。”[3]綜上,被圖像化了的小說作品,更符合讀者群體的審美需要,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
三、技術層面——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與普及
從傳統小說文本,包括最初的繡像小說、宋元話本、章回體小說、插圖本、圖文本以及漫畫連環畫等發展到如今社會流行的電影電視劇、微電影短片、公益性廣告等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文學形式,電子媒介的興起與發展功不可沒。現代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成熟,給圖像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電子媒介技術讓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迅速和便捷。尤其是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圖像重新占據敘事表意的中心地位。
周憲從三個層面對現代視覺技術進行了限定:“一、觀看物象和圖像的技術,將原本看不見的世界視覺化;二、圖像制作或生產技術,突出表現為復制技術的進步;三、圖像傳播技術,它不僅構建了多層次的圖像傳播機制,也在某種程度上制作圖像,比如電影的剪輯。”[4]現代視覺技術的發展給敘事文學圖像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由此,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一幅幅豐富多樣的圖像,同時,人類的生活也開始被圖像包圍。互聯網的高度發達,使信息傳播超越了時空限制,人們通過手機、電腦就可以捕捉形式多樣的信息和文化。碎片式的信息鋪天蓋地,使得人們逐漸習慣于接受零碎的信息,圖像的展示功能得到異常放大,各種敘事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投放在電子屏幕上,其中的感性形象遠遠超過了理性思想,深受大眾歡迎與喜愛。通過影視描繪小說場景或者圖像,不僅特別吸引大眾,更滿足了文化素養較低民眾的需求。通過現代傳媒技術實現的一系列圖像文化,也滿足了人們在平日生活中的大眾休閑娛樂的需要,許多經典小說作品轉化為圖像傳播到人的視覺中去,使人們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樣讀文思考,而是站在全知視角趣味性地觀看。
因此,可以說現代傳媒技術為經典小說的圖像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也為經典小說在新時代的發展拓展了空間,促進了敘事文學的轉型。
四、審美層面——文學審美取向的變化
人類的文學審美取向在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不斷發生著變化,在傳統文學時期的小說文本所建構的重大社會命題都隨著圖像時代的到來被一一解構。在消費社會的當下,在視覺文化的語境之中,人類的世俗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傳統文學中占據主流的地位的精英文化逐漸被大眾文化取代。因此可以說,文學的審美走向不再由少數人決定,只有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才具有更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才能躋身于當下社會的主流文化之列。
視覺文化時代的經典小說作品是建立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影視媒介上的文學作品。傳統的小說作品,多為知識分子的獨立創作,多表達宏大的家國主題,抒發家國情懷,其傳播媒介主要為紙媒以及小范圍的轉述傳播。到了大眾傳媒時代,經典小說作品成為了影視改編的主要素材,其主題更加的接近人類日常生活,傳播媒介與渠道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更多的屬于大眾傳播、視覺傳播。這些促使了小說的創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不得不把大眾的喜好與需求作為首要要求與考慮對象。現如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也過得緊張忙碌,經過每天的忙碌過后,人們就會更加渴望獲得簡單的娛樂,從而使緊繃一天的精神得到放松,從緊張的工作狀態中解脫出來。每每這時,多樣化的圖像就成為了人們最簡單最直接獲取休閑的方式。事實證明,相較于閱讀傳統小說文本,人們從影視中所獲得的休閑娛樂效果要顯著并且輕松的多。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影視是聲音和圖像的結合體,人們可以不間斷地被影視作品中的聲音和圖像取悅迎合,并且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使注意力得到轉移。因此可以說,影視藝術形式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獲取快樂的最佳方式。縱觀古今,也沒有找到任何一種可以讓大眾如此樂于接受且在文學審美互動層面與之相匹敵的藝術形式。
綜上所述,在視覺文化的語境與圖像文化的背景之下,經典小說作品的審美取向若一味抱守傳統,必然會面臨被邊緣化的文學困境。因此,在以消費為關鍵詞的社會,文學的審美取向必然要發生變化,即文學審美走向大眾,關注大眾審美需求,創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
結語:
經典小說圖像化既是文學轉型的一種表現,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紛繁復雜,遠不止為以上幾點,本文只是擇其大要進行敘述。其他的如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學文化的形式等等,都對經典小說圖像化的發生具有一定影響。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在消費社會的背景以及視覺文化語境的影響之下,人們的文學審美必然會發生變化,這一系列的反應集中到文學自身,就必然會呈現出大眾化的審美趣味。因此,對經典小說自身來講,走向視覺化、圖像化是其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2]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32,35.
[3]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形態[J].文化研究,2002(3):73.
[4]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