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歌行》、《短歌行》是漢唐樂府的重要曲調,在樂府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首先將古今學者對《長歌行》、《短歌行》題名的釋義綜述,以此來初步確定其基本內涵。再通過對《宋書·樂志》、《文選》、《樂府詩集》中收錄的《長歌行》、《短歌行》的同調之作縱向比較,解釋其題名與曲辭內容、篇幅和主題的內在關聯,說明《長歌行》、《短歌行》的命名與篇幅長短 、壽命長短和曲調長短并無內在聯系。
關鍵詞:長歌行;短歌行;文選;相和歌辭
作者簡介:陳曉宇,女,漢,山東人,大學本科,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2-0-03
曲調,在樂府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長歌行》現存最早的曲辭是《青青園中葵》篇,收錄于蕭統《文選》卷二十七《樂府三首》第二首,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也有記載,且注:“右古詞:‘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1]郭茂倩將其收錄于《樂府詩集》卷三十《相和歌辭五·平調曲一》,題名為《長歌行》,題下注為“古辭”。
《短歌行》現存最早的曲辭是《對酒》篇,屬于相和歌平調曲,是漢代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的作品。最早見于沈約《宋書·樂志》卷三平調曲,蕭統《文選》卷二十七《樂府二首》也記載該詩,李善注引《魏志》曰:“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姓曹,諱操,字孟德。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舉孝廉為郎,遷南頓令,封魏王,文帝追謚曰武皇帝。”[2]郭茂倩將其收錄于《樂府詩集》第三十卷《相和歌辭五·平調曲一》,且注“右一曲,晉樂所奏”。
一、《長歌行》、《短歌行》題義研究史綜述
對《長歌行》、《短歌行》題目的釋義,自古以來,眾說紛紜,但是有三種解釋在文壇上占據主要位置。古人認為“長”與“短”是篇幅長短的區別,壽命長短的區別和歌聲長短的區別。五四以來也有很多學者對《長歌行》、《短歌行》題名的內涵進行探究,但大體不出古人的范圍。
(一)篇幅長短
第一種理解認為“長”與“短”就是詩歌篇幅的長短,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一種理解。李善注《文選》曰:“行聲有長短”。[2]1355“長”就是詩歌的篇幅長度長,“短”則對應詩歌篇幅短,這種明白曉暢又簡潔的說法也是最容易讓人們直觀感受到的。
(二)壽命長短
第二種解讀有崔豹《古今注》曰:“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3]大意是:《長歌行》和《短歌行》是談論人的壽命長短,人的壽命各自有固定的緣分,不可以隨意強求。其次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對《短歌行》的描寫也提到“又舊說長歌、短歌大率言人壽命長短分定,不可妄求也。”[1]8李善注《文選》時也引崔豹《古今注》曰:“長歌,言壽命長短定分,不妄求也。”[2]1279這種說法認為長歌、短歌和人的壽命長短有關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強求。例如《短歌行》開篇一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與《左傳》“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歌聲長短
第三種解釋說“長”、“短”區別是指歌聲長短的不同。李善在“壽命長短”一說的基礎上提出:“此上一篇似傷年命。而下一首直敘怨情。古詩曰:‘長歌正激烈。魏武(當為文)帝《燕歌行》曰:‘短歌微吟不能長。傅玄《艷歌行》曰:‘咄來長歌續短歌。然行聲有長短,非言壽命也。”[2]1355其演奏的樂器有笙、笛、節、瑟、琴、琵琶七種,歌弦六部。長歌是慷慨激烈的,這是短歌是微吟低徊的。
有關《長歌行》的如:《別詩》“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唱一曲激烈的長歌來表達心中的悲愴與凄苦。陸機《長歌行》:“迨及歲未暮,長歌乘我閑”,趁著我還年輕的時候,唱一曲長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慨嘆。謝靈運《長歌行》:“幸賒道念戚,且取長歌歡”。沈約《長歌行》:“幽龠且未調,無使長歌倦”。王昌齡《長歌行》:“人生須達命,有酒且長歌”等。
短歌如《別詩》:“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歸”,再唱一首短歌“我”雖想念你而不能隨你同歸。曹丕《燕歌行》:“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持琴想彈奏一曲凄涼的清商曲,來表達內心的凄愴,可是因為寂寞憂傷到了極點,吟唱出來的都是急促又哀怨的短歌,總也湊不成曼妙長歌。陸機《短歌行》:“短歌可詠,長夜無荒”,在漫漫長夜詠唱短歌也不會覺得內心荒涼,無所依靠。張率《短歌行》:“短歌是唱,孰知身后。”王建《短歌行》:“短歌行,無樂聲。”白居易《短歌行》:“住不得,可奈何,為君舉酒歌短歌。歌聲苦,詞亦苦,四座少年君聽取。”
從以上中國古代詩歌中可以看出《短歌行》、《長歌行》因為歌聲長短不同而形成了曲辭風格和情感的差異。歌唱長歌時要求慷慨激昂,情感充沛,善于表達作者此時的人生境遇。歌唱短歌時要求淺吟低唱,娓娓道來,用低徊的歌聲慢慢滋潤人的心田。
二、從曲辭方面分析其題義
探究《長歌行》、《短歌行》的命名依據,必須從相同的曲調出發,理解其詩歌的基本涵義和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同題辨析。《宋書·樂志》、《文選》、《樂府詩集》等多部著作中都收錄了多首命名為《長歌行》、《短歌行》的曲辭詩歌,我們將進行綜合比較、分析。
(一)《宋書·樂志》所收曲辭的分析
《宋書·樂志》中沒有收錄《長歌行》,其收錄的《短歌行》包括曹操《對酒》和《周西》以及曹丕《仰瞻》篇。
《樂府詩集》解題《短歌行》曰:“《短歌行》,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晉陸機‘置酒高堂,悲歌臨觴,皆言當及時為樂也。”[4]聯系上文,可以得出《長歌行》與《短歌行》的主旨是相似的,都是倡導做人應該及時行樂,把握美好的青春年華。該詩全篇意味深長,以哀嘆的悲情基調為主,以沉穩頓挫的筆調穿插歡宴場面,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同時也有曹操個人抒發豪情與壯志的語句,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整體而言傳達出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態和一統天下霸業的理想。沈德潛《古詩源》云:“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開奇響”[5]
《周西》篇主要通過贊揚周文王、齊桓公“以大奉小”的故事,向世人表明自己不會像晉文公那樣挾蘇子以令諸侯的心跡。這是一首有關時事政治的思想作品,在曹操平定北方分裂勢力,從而可以把控中央朝政的時候,想要實現統一全中國的美好理想,所以寫了這兩首《短歌行》,想要招攬賢士,收集人才,完成自己一統天下的霸業夢想。
曹丕的四言詩特別注重詩歌中的語言藝術,他擅長用清新明麗的詞匯,講究語言音樂美。《仰瞻》從父親已經不在,而與父親相關的景物仍然在眼前開始寫起,“仰瞻帷幕,俯察幾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筵席宴會上看到父親生前曾經用過的帷幕、幾筵,不禁觸物傷情,勾起物在人亡之痛,思念之情。全詩每四句為一解,共六解。寫得質樸、本色又自然,并且其中有“工于言情”的特點,十分細致、生動。《樂府詩集》卷三十載《古今樂錄》:“王僧虔《技錄》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遺令,使節朔奏樂。魏文制此辭,自撫箏和歌。歌者云:“貴官彈箏”,貴官即魏文也。此曲聲制最美辭不可入宴樂。”[4]409所以,曹丕寫這首樂府詩,并且自己“撫箏和歌”不僅是由于父親的急速死去使他悲痛不已,同時也是為了踐行父親的遺令。
《對酒》和《周西》主題相同,都是表達作者想要招攬人才從而實現一統天下的抱負。而《仰瞻》篇則是悲痛親人離去,表達作者內心的痛苦悲傷與孤獨無依,與前兩者不同。
(二)《文選》所收曲辭的分析
《文選》中收錄的題目名為《長歌行》的有《青青園中葵》篇和《逝矣經天日》篇,《短歌行》有《對酒》篇和《置酒高堂》篇。《青青園中葵》五十字,《逝矣經天日》一百字,《置酒高堂》八十字,《對酒》共一百二十八字。由此我們可知,古人認為“長”與“短”的區別是“篇幅長短”的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錯誤的。
《青青園中葵》全詩以景寄情,由情入理,由園中的葵菜寫起,引出季節變化之快,結尾“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句,卒章顯志,富于哲理,歷來被視為是勸人珍惜時間,拼搏奮斗的名篇。但也有另一種解釋,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曰:“‘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華不久, 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1]8所以這首詩的另一主旨應是感慨人生短暫,提倡及時行樂。
《逝矣經天日》和《置酒高堂》兩首詩都是同一個主題,即感嘆時光飛逝,歲月不待人,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及時行樂,盡情享受生活。詩中的許多語句都體現了這種思想,如“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寸陰無停晷,尺波豈徒旋。”太陽每天從東向西不停運動,時間就這樣一點點度過。兩首詩的最后一句“迨及歲未暮,長歌乘我閑”和“短歌可詠,長夜無荒”照應題目,再次強調要在短暫的人生中用長歌、短歌歌唱人生,享受美好生活。從《青青園中葵》、《對酒》以及《置酒高堂》等曲辭中可以總結,以《長歌行》、《短歌行》為題名的詩歌大都與時間的流逝,慨嘆光陰似箭有關,不同的是《長歌行》多了一層勸人珍惜短暫的時光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
由此我們可知,《長歌行》并不是描寫關于長壽的詩歌,《短歌行》也沒有以短壽為主題。《長歌行》、《短歌行》與長壽、短壽并沒有特殊關系,說明“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的說法是錯誤的。
(三)《樂府詩集》所收曲辭的分析
《樂府詩集》中共收錄《長歌行》十一篇和一首《鰕鱔篇》,以及《短歌行》二十四篇。縱覽《樂府詩集》中收錄的所有《長歌行》、《短歌行》曲辭,可以發現《長歌行》系列有兩大主題。第一種主要抒寫作者內心的一些感傷,哀嘆光陰荏苒,進而提出希望世人及時行樂的思想。另一種則是抒寫游仙長壽的理想,這與當時的時代環境有關。“短歌”與“長歌”一樣,也是主要表達人生短促、抒寫感傷情懷,它的題旨感懷傷逝。
1.《長歌行》系列
古辭《長歌行》的《仙人騎白鹿》篇就是一篇著名的游仙詩,古人們幻想著能夠有一天吃下仙藥長生不老,像鳥一樣展翅飛翔,升入仙境。其他《長歌行》詩篇大都繼承古樂府的傳統主題,以時光易逝,人應及時行樂為線索,然后具體展開詩歌的內容。例如謝靈運的“寸陰果有逝,尺素竟無觀。幸賒道念戚,且取長歌歡。”沈約的“幽龠且未調,無使長歌倦。”王昌齡有“人生須達命,有酒且長歌。”但尤其值得注意是,傅玄的《長歌行》擬作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這是一種重大的轉變,對于后來的《長歌行》擬作有開創性意義。這首擬作體現出他強烈的進取之心,與陸機的擬作如出一轍。
南朝時的《長歌行》擬作表現出強烈的享樂風氣,如蕭繹之作:“人生行樂爾,何處不留連。朝為洛生詠,夕作據梧眠。忽茲忘物我,優游得自然。”這種悠然自得、享樂人生的思想在當時的詩歌中占據統治地位。
唐代李白、王昌齡等詩人的擬作又是遵循古樂府的傳統,以比興詩句開其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言之物,觸景生情,最后表達世事無常,人生短暫,應該及時享樂的思想。例如王昌齡的《長歌行》從曠野的風寫起,因為作者的心情郁郁不得志所以風都是悲傷憤懣的。后寫遇到了以前的同僚,卻發現彼此都已經衰老了,表現出作者想為國效忠的理想不得實現,心中痛苦不已。
2.《短歌行》系列
曹丕《短歌行》中也有嗟嘆生命的短暫,人生的憂愁與苦悶的詩句,如“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發,生一何早。”劉勰《文心雕龍》載:“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離亂,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6]因為當時的環境動蕩不安,社會亂離,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沉思和留戀。傅玄和陸機的擬作都與曹操《短歌行》相似,在主旨和藝術形式上并無新意。但徐謙的擬作卻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變動:
窮通皆是運,榮辱豈關身。不愿門前客,看時逢故人。
意氣青云里,爽朗煙霞外。不羨一囊錢,唯重心襟會。
詩的內容上不再談論時間、生命和及時享樂,而是從自身榮辱說起,談論自身的理想抱負,由飄渺的情感描寫轉向自身,這也是徐謙《短歌行》的一個重大進步。同時,他把四言句式的《短歌行》變為五言體式,這個巨大的轉變對后世的擬作具有重要影響,不僅使得樂府古辭的體式能夠更加的靈活多變來適應作者情感的表達,同時還為古辭的創新提供另一條出路。
隋唐時期《短歌行》在體式上有巨大改變,句式上五言、七言、雜言都有使用。辛德源、李白、 聶夷中、陸龜蒙寫五言詩,白居易、張籍擅長七言,顧況、王建、僧皎然則專攻雜言。不僅如此,其內容上也有很大突破,在不同程度上用古題寫新義,雖沿用古題但意義有了創新和變化。
歌辭是配合曲調而存在的,在發展過程中漸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所以一般來說在古人的詩歌作品中,歌詞長的作品曲調也會長。《短歌行》的《周西》和《瞳瞳太陽如火色》分別為四十三句和十八句,都比《長歌行》的《當壚擅旨酒》共十句要長。《長歌行》的《逝矣經天日》二十句要比《短歌行》的《世人求富貴》二十八句要短,所以認為“長歌”、“短歌”是以歌聲長短做出區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長歌行》、《短歌行》不是因為篇幅長短或者壽命長短來命名的,也不是根據歌聲長短來命名的,它們命名依據至今還處在爭論之中,值得學者們繼續探討、研究。
注釋:
[1](唐)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M].北京:中華書局, 1991:3.
[2](南朝梁)蕭統選,(唐)李善注. 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353.
[3](晉)崔豹. 古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5:10.
[4](宋)郭茂倩. 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409.
[5] (清) 沈德潛. 古詩源[M].北京:中華書局, 1990:105.
[6](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67.
參考文獻:
[1](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 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南朝梁)沈約. 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宋)郭茂倩. 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4]逯欽立.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晉)崔豹. 古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5.
[6](唐)吳兢撰. 樂府古題要解[M].北京:中華書局, 1991.
[7](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8]王傳飛. 相和歌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