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嘗試把最早的游仙詩看作一種對社會不公現實的抵抗,濫觴于楚辭。首先我將試圖說明游仙詩起源于屈原,他奠定了游仙詩的根本特征,它可以被描述為旨在超越人類苦難和挫折的天體之旅的多彩描述。此后游仙詩中的主題從賦游離到詩中,世俗的成分逐漸增加,對仙境的新鮮而有力的描寫則逐漸減少或表達的過于機械而又膚淺薄弱,不能產生一種莊嚴燦爛的藝術氣象。文章簡要探討游仙詩這種文學形式在先秦至六朝期間從一種激情的批判性文學到一種固化的宮體文學的演變。
關鍵詞:游仙詩;屈原;文學演變
作者簡介:羅中原(1986-),男,漢族,新疆伊寧市人,伊犁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2-0-02
1.游仙詩的誕生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 年輕時的他對現實政治抱有一種美好的理想,為了振興楚國,他為理想的實現而積極努力。但他的理想和貴族保守勢力把持的現實有極大的矛盾,最后以失敗告終。屈原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加上他長期受楚地習俗和廣為流傳的神仙思想的影響,他成為了有著極高理想和政治訴求的游仙詩人。守舊腐朽的現實使他根本無從表達。屈原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短暫,志愿難遂的苦悶。不像后世游仙所呈現出的物質禮贊,屈原借游仙來進行批判與發泄。他的游仙既是一場意志堅定的出走,也是一場心灰意冷的出走,《離騷》有云: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老冉冉其將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離騷》可以說是后世最為熟悉的屈原作品,也是《楚辭》里最不可或缺的篇章,更是一篇具有政治寓意的作品,其基本主題是表現詩人為了“美政”以振興楚國這一崇高理想而進行的熱烈追求,他運用想象力去表達和構建了他的神仙世界。他在《離騷》等作品中,通過對主人公遨游仙界的瑰麗描寫,表達在屢次碰壁后,對于黑暗現實深刻的自我認識,他已經徹底失望。在萬念俱灰的心境下, 詩人用天界浪漫神游的幻想去表達對不堪現實的批判。在《離騷》中,虛構和真實不停地交織在一起的。這種前無古人的表達和支撐其表達的生命意識,形成了屈原特有的“坎凜詠懷”。所以,屈原之所以在游仙文學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原因在于他不僅僅開創了游仙詩的書寫脈絡,同時奠定了游仙抒情的范式與修辭。
2.游仙詩的世俗化
“仙” 字在當時也可以被寫成“僊”,代表的意思就是得道飛天永生。在漢朝時期,由于漢武帝本人對永生仙道的狂熱癡迷,鼓勵了各式各樣的追尋永生的方士群體在社會上泛濫,在社會上層的鼓吹和大眾的附會下,長生不老之類的神仙故事在民間得到了大范圍普及,從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一批描寫“升仙”經歷的樂府詩。在這樣的情況下,游仙詩的重點變得更加沉迷于描述富有想象力的旅行,在旅行中成仙而到達永恒的幸福。由于在《遠游》中描繪了大量這樣的旅程,因此它成為了處理這一主題的詩人的靈感和借鑒之源。但是,當樂府的詩歌采用“遠游”中的游仙詩主題時,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他們省略了楚辭悲愴的表達,徒留旅行的華麗紀錄。在這些詩中,對世界的苦難沒有深深的悲痛,徒留對長壽的希望,如《平調曲 長歌行》中所寫:“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
3.作為“裝飾”的游仙詩
游仙主題的去嚴肅化已經發生在樂府游仙詩中,因為在這些作品中,它不再像《離騷》那樣去構成一種社會政治的選擇。由于對物質的追求超越了對特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的關注,取而代之的是它代表了人類短暫性的逃脫,主要描述神仙歡宴的可喜可樂,一味歌頌仙境,表現對世外的憧憬,缺少精神寄托。例如,六朝僅將游仙主題用作“裝飾”目的。在他們的作品中,游仙成為了朝拜榮耀的人,并成為贊頌的修辭手段。因此,精致而又世俗的游仙詩不再具有任何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社會批判性。相反,它變成了社交的泛濫和裝飾。以下是沈約(441-513)的一首詩:
和竟陵王 之一
天嶠承絳仙
螭衣方陸離
玉鑾隱云霧
溶溶紛上弛
瑤臺風不息
赤水正漣漪
崢嶸玄圃上
聊攀瓊樹枝
詩中游仙的修辭被用于描述一次宮廷出游。王爺和他的隨從變成了仙人。例如,在開場白中,王爺及其隨行人員被描述為“絳仙”。整首詩由一段簡潔優美的行旅組成,甚至都沒有太多詩人個人的情感狀態。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旅行像是作為一出提前準備好的演習,而不是像前面所討論的那樣,是對社會條件或人世無常的一種升華。即使在建安時代,私人的語境保證了《游仙詩》的個體性,因為它使詩人能夠利用這個母題來思考生活和社會中對他們來說重要的問題。他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寫詩,以此來表達他們個人的希望和挫折,往往抒發對人生的不滿,表明其退隱自處,不與當權者合作的政治態度,雖沒有楚辭中的濃烈的社會政治敘述,但也多抒發苦悶與憤慨不平之情。
4.結論
后世游仙詩中,主題重點轉移了。南朝四代游仙詩的數量不算太多,但創作手段固化油滑且創作者多,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著名詩人,例如庾信、沈約、王褒等。在他們筆下,游仙詩的主題有著很強的一致性,游仙主題更多的成為了禮贊物質生活和對權貴歌功頌德的語言。它不再是早期帶有社會批判色彩的文學。《離騷》的誕生源于個人體驗的痛苦,這種悲愴使屈原自發的借游仙去超越現實同時治療自己。這也是屈原的游仙擁有天馬行空的激情和宏偉的神話架構的根本原因。這是那些一心描繪“列仙之趣”的游仙詩作的本質不同。更進一步地說,游仙的本來目的不是用來禮贊對權貴物質的憧憬,而是在于超越人世,給現實出具一種帶有人文關懷的替代方案。
參考文獻:
[1]湯炳正.楚辭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清)朱乾.樂府正義:卷十一.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4]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5]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 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