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清鳳
摘 ?要:德州市隸屬于山東省,處于冀魯官話區,其方言中“來”字在句中主要有三種用法,即一般動詞、趨向動詞和語氣詞。本文以該市平原縣的方言為例,重點分析其方言中“來”字在不同語境下表達的語氣差異,以及“來”字作為語氣詞在句中的用法。
關鍵詞:山東方言;語音;詞匯;語法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2--03
一、“來”字詞語應用
(一)起來
本文以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中“起來”“起開”的釋義為參照,進行對比分析。該詞典將“起來”一詞分一般動詞和趨向動詞兩類,釋義及用法七種。而德州方言常見其中四種。即作為一般動詞,指“起床”或由躺、臥而坐,由坐、跪而站。作為趨向動詞,一種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表示動作或情況開始并繼續。例如,大家一起扭起來。另一種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完成或達到目的。例如,你想起來了嗎?
另外,在德州方言中“起來”還可以表示“起開”,該釋義并未在詞典中收錄。例如,小紅要掃小明腳底那塊兒時,小明站著沒動,這時小紅說“起來,掃地啦”。這里的“起來”便有讓開的意思。再比如,小紅牌技很爛,一直輸,小明對她說“你起來,我幫你打”。這里的“起來”讓開、讓位的意思為主,由坐而站的含義為輔。所以,“起來”的這層含義往往用于講話者讓某人讓開或離開的場景,且多是因為對方礙事或礙眼,有時帶有不耐煩語氣。
(二)家來
在讓孩子或家里的貓、狗回家,又或者詢問某人是否要到家里坐坐或來家里吃飯時,往往會用到“家來”。此時若詢問對象為家人或寵物,那么問者與被問者一定不同時出現在別人家里,否則該用“家走”。常用說法有“家來蠻”“家來吃飯蠻”“家來坐坐蠻”等。“家來”實際就是“來家”“回家來”,在某些場合下,與中國人見面時常問的“吃了嗎”等同,都有邀請別人來家里吃飯的意思。
(三)管來
“管來”一詞用于形容某事某物來得正是時候,或某物用起來得心應手,但青年一代現已較少使用。例如,輸水時有段管子破了,父親去找新管子接上,結果恰好找到一個粗細長短適宜的,接上后水流得很順暢,這時父親感嘆說“真管來啊”。再比如,雨前正悶熱的時候,風起了,驅散了悶熱。這時可感嘆一句“這風真管來啊”。
二、“來”字語氣詞應用
(一)用于疑問句末
(1)表示一般詢問
“我想喝粥,你來?”“他來?怎么還不到?”,此時“來”與“呢”“嘞”可以互換。
(2)表示因遺忘而問
①你叫嘛來?②你家住哪兒來?③你干嘛去來?④我剛才說要干嘛來?
⑤昨天買的梨我放哪兒來?⑥你喜歡唱歌還是舞蹈來?⑦你說想吃牛肉還是羊肉來?
以上例句屬于因信息遺忘而產生的詢問。因提問手段和語義情況不同,可分為例⑥⑦所屬的選擇問和其他例句所屬的特指問。其中,例①至例⑤都是由于信息的完全遺忘而產生的詢問。區別在于,例①②③是忘記了對方的信息,而例④⑤卻是忘記了自己的信息,但因對方可能知曉,進而產生的詢問,也有可能是說話者的自言自語或內心獨白。這里需要說明,“去”的方音為[?hi],其聲調與“來”的語音、聲調隨語境變化有所不同。如例③,當表示因遺忘而重復問時,“去”讀得很輕,“來”應重讀升調;表示一般詢問,即第一種情況,“來”應讀輕聲或降調,“去”一般也讀得較輕;但若“去”讀得很重,“來”也是明顯的降調,則帶有強調意味,多表示因為驚訝或氣惱而發出的詢問或質問。例⑥⑦屬因遺忘得不徹底而產生的選擇問,知道答案在兩者之中。
(3)表示明知故問
“他哭來?”“你打架來?”“你吃蒜來?”,三句都是在通過某些跡象看出端倪后的詢問,詢問只為證實自己的猜測。其中,第二句在明知故問的情況下,可能含有質問,表達對打架行為的不認同。第三句可能帶有嫌棄意味。
(二)用于感嘆句末
“來”用于感嘆句末的情況比較少,結構較為固定,如“娘來”“我的娘來”“天兒來”。這些感嘆句基本以驚訝語氣為基調,同時摻雜其他語氣,一般可互替。例如,B嫌棄A包的餃子丑,感嘆“娘來”,帶有不贊同、不滿意語氣。而若是A對B說“娘來,人家那孩子可好了”,則帶有贊賞語氣。“娘來”一詞放在句首起強調作用,能引起聽話人注意。除此之外,“娘來”“天兒來”“我的娘來”還可用于喪葬場合,與民間哭喪習俗相關聯,表示對去世親人的感懷。
(三)用于陳述句末
“來”用于陳述句末,多用于答話中,可表示過去,過去進行或現在進行。表過去有兩種情況:一是闡述已發生的事實,例如,A問B“早上吃咾嗎(早上吃了嗎)”,B答“吃來”;一是對當前結果進行闡釋,例如,A問“饅頭怎么半邊落塊的?”,B答“小弟吃來”,這里是對饅頭當前狀態的解釋。“來”字表過去進行,是對過去行為的闡釋,說明自己當時正在做什么,多用于答話。例如,A問B怎么不接電話,B說“剛在食堂吃飯來,沒聽見”,說明打電話這一行為發生時,他正在食堂吃飯。若是A打電話給B,問他在干什么,B答“吃飯來”,則是對當前行為的闡述。
(四)句類語音比較
德州方言中“來”字的語氣、時態意義隨語音語調的變化會有所不同。感嘆句和疑問句一般只用“來[l?i32]”,反問句視情況而定。陳述句中“[l?i32]”和[l?n31]的用法區別較為鮮明。
在“你/我/他(們)+ V+來”句型中,表過去闡述已發生的事實時,“來[l?i32]”和“來[l?n31]”一般可以混用,但二者又有著細微的差別。在上文“A問B早上吃咾嗎”的例子中,B可答“吃來[l?n31]”,含有吃飽吃好的意味。若其“來”長且重,則帶有不耐煩語氣,可用“V+咾哩”代替。例如,吃咾哩,起咾哩。若答“吃來[l?i32]”,則表示簡單吃過,可能沒吃飽或吃好。另外,“吃來[l?i32]”還可以表示剛剛已經嘗過,但若是用于曾經體驗過、經歷過,則當用“過”,而不當用“來[l?i32]”。例如“我吃過”表示“我以前嘗過這種東西”,“我去過”表示我之前去過這個地方。普通話中“過”表示已完成、已發生的用法,例如“我吃過了”,在德州方言中不適用,方言以“來[l?n31]”替,如“我吃來[l?n31]”。
“你/我/他(們)+ VP+來”句式在強調完成意時用“來[l?n31]”,明確過去時間用“來[l?i32]”,除此,兩者一般可通用。而在“你/我/他(們)+ VP去+來”句型中,“來[l?i32]”位于句尾時陳述過去發生的事情,動作發出者從過去到現在空間上產生了位移,即是說VP已然完成,主語已然回來。而“來[l?n31] ”位于句末則表示VP未完,而是正在進行。舉例說明,A問B“C去哪了”,B回答說“喝酒去來[l?n31]”。這句話傳遞的信息是“C去喝酒了,還沒回來”,而如果是說“喝酒去來[l?i32]”,則適用于“A直接問C干嘛去來”時C的答語,此時C已經喝酒回來了。
另外,三種句式都可用“來[l?n35]”,用時聲音延長,表示招呼,一般無主語。例如,“吃來[l?n35]”“打牌來[l?n35]”。所以總而言之,山東方言中“來[l?i32]”多表示淺嘗輒止,尚未完成,“來[l?n31]”表示大功告成和圓滿落幕,而“來[l?n35]”多用于提醒、號召,語氣詞連用多有不耐煩之意。下面,將針對不同句式、不同主語具體分析“來”的用法。
三、“來”字句式
(一)[你/我/他(們)+ VP] +來
(1)主語為第一人稱時,該句常為答語,說明自己當時或現在在做什么。例如,問“你剛才怎么沒接電話啊”,答“洗澡來[l?i32],沒聽見”,說明過去進行之事是為原因。若問現在在干嘛,回答“洗澡來”,則說明正在做什么。兩種情況下,“來”都可與“哩”互替,但表正在進行時還可用“呢[ni32]”,常含不耐煩之意。該句式還可用于反問,但不常用。
(2)當主語為第三人稱時,句類多樣,但無論哪種,表過去發生的事時,多用“來”,表過去進行或正在發生的事,多用“哩”。例如,看見一幫親戚醉醺醺地走來,可問身邊人“他們喝酒來?[l?i32]”。若是正在喝酒,可問“他們喝酒哩?”。若是剛還看見某人在喝酒,則可說“剛才他還在那兒喝酒哩”。后兩種情況“哩”后常跟“啊”輔助疑問語氣的表達。
(3)當主語為第二人稱時,多表達疑問語氣、肯定語氣。疑問用法“來”和“哩”的區別與第三人稱一致。肯定語氣如根據某種跡象得出“你打架來!”的結論,不接受反駁。
(二)[你/我/他(們)+ VP去] +來
該句式只用來陳述或詢問過去發生的事情,且動作發出者產生了空間上的位移。
(1)主語為第一人稱時,多是陳述語氣,用于解釋問句,這時主語多可省略。例如:
①A:你干嘛去來?B:倒垃圾去來。②A:你剛怎么沒接電話啊?B:上廁所去來。
該句式還可表達反問語氣。例如,A:“找你半天找不見,你是不是又打牌去來?”B說:“我打牌去來?你把我的錢都搜刮干凈了,我哪來的錢打牌?”
(2)當主語是第二人稱時,多表示疑問語氣,詢問過去可能發生的事情。例如:
①你趕集去來?②你買書去來?③你跑步去來?
(3)當主語是第三人稱時,疑問語氣和陳述語氣各占半壁江山。例如:
①他跑步去來,滿頭大汗的?②A:他喝酒去來,這紅光滿面的?B:沒,告白去來。
(三)[你/我/他(們)+ V] +來
該句式一般只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出回答或表示詢問。
(1)當第一人稱作主語時,多是陳述語氣。當問句主語明確時,答語中“我”多可省略,但若要表現明顯的強調語氣,則不會省略。例如:
①A:你喝了嗎?B:喝來。②A:寫作業了嗎?B:我寫來,但小明沒寫。
當表達反問語氣時,與前一個句式類似,且不常用。
(2)第二人稱作主語,一般不可省略。該句式一般為疑問句,也可帶有質問或責備口吻,表達肯定語氣。姐姐發現蛋糕被咬了一口,問妹妹“你吃來?”,妹妹不承認,嘴角的殘渣卻出賣了她,于是姐姐肯定地說“你吃來!”
(3)第三人稱作主語,可表達陳述、疑問、感嘆等多種語氣。例如,二虎被小王揍了,去求村長做主。因平時作風不良,村長不信他,反復問二虎:“他真揍來?”二虎只好一直強調“他真揍來!”,最后居然急哭了。于是“二虎哭來”這事就在村里傳開了。
四、“來”字句式比較
(一)是非問句比較
一般來說,“你/他(們)VP+去來?”多表示簡單的問候,用來陳述或詢問過去發生的事,關注的是時間意義上的事件本身,動作發出者在空間上產生了位移。“你/他(們)VP+來?”句式詢問過去或現在做的事情,但相對“你/他(們)VP+去來”,更關注“VP”帶來的影響或后果。這兩種句式的主語多可省略。例如,路上見人籃子里有菜,應問“你趕集去來?”,而非“你趕集來?”,這里強調行為變化,空間上的距離感。若是別人櫥柜里擺了很多菜,問“你趕集來?(買了這么多菜)”,重在結果,問“你(昨天)趕集去來?”,強調趕集這一行為 。“你/他(們)V+來?”的句式一般是對過去行為的詢問,“VP”結構中“P”的省略僅限于談話雙方明白所指的情況下,且主語大多不可省略,即“V+來”句式不常見。像“弄來?”“鬧來?”“揉來?”這樣的句子,一般不用,應與表意不明有關。當語境包含較多信息,一句“喝來”即可表達“我喝酒來”這樣的信息時,該句式才可用。
(二)特指問句比較
在詢問做了什么的時候,有“[你/他(們)+干嘛/揍嘛] +來”“[你/他(們)+干嘛/揍嘛去] +來”兩種問法。例如,弟弟一身泥巴地走進屋,姐姐驚訝地問“你干嘛來?”或“你干嘛去來”,這里是對一身泥巴原因的詢問,這時主語“你”表示強調,不可省略。除此之外,“[你/他(們)+干嘛]+來”還可以詢問正在發生的事,此時主語“你”一般可以省略,“來”可用“哩”代替。例如,弟弟在玩,姐姐走了過來,問“你干嘛來?”,意為在玩什么。在明知故問的情況下,還可以表達質問、憤怒情緒,表示對某行為的不贊同。另外,由于“去”的空間距離特性,所以像“你想吃嘛來”“他叫嘛來”“你家住哪兒來”類的句子,不能用“……去來”的句式。
(三)比喻手法應用
比喻手法用于“來”字句只限于“[你/我/他(們)+ VP] +來”和“[你/我/他(們)+ VP去] +來”這兩個句式,存于VP結構中。例如:
①你吃屎來,嘴巴這么臭?②小嘴抹蜜來,這么甜?③你身上怎么這么香啊?喝香油來。
④他吃槍藥來,這么沖?⑤你掏糞去來,這么臭?⑥你挖煤去來,臉上黑一道白一道的?
這種用法多是打趣,用以對原因的詢問,對談話對象做出某種評價,表明說話者的情感態度。若雙方話語習慣相似,可只說前半句,必要時需加解釋性話語。主語明確時,除第三人稱,一般可以省略。這種用法有較強的靈活性,可隨不同語境表達不同意思。例如,“他吃槍藥來,這么沖”意在詢問發火原因,而“他吃槍藥來,你最好別去理他”,則是暗示或勸誡。這時,語境和解釋性話語顯得尤為重要。
五、總結
本文分析了“來”字構成的方言詞,放在句末所表達的語氣,以及作為語氣詞在不同句式中的應用,并進行舉例說明。經過分析發現,“來”字作為語氣詞多表示過去時態,尤以“……去來”為典型,除此之外,還可以表示正在做的事情。方言音變明顯,且受語音的輕重、變體以及語境的影響,同一個句子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青年一代的方言越來越不純正,德州方言面臨消失的可能,急需我們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邢向東.陜北、內蒙古晉語中“來”表商請語氣的用法及其源流[J].中國語文,2015(05):387-396+479.
[2]邢向東.陜北神木話的話題標記“來”和“去”及其由來[J].中國語文,2011(06):519-526+575-576.
[3]邢向東.晉語過去時標記“來”與經歷體標記“過”的異同——晉語時制范疇研究之二[J].語文研究,2017(03):44-50.
[4]王苗.淄博方言中“來”字用法兩種[J].語文學刊,2013(08):9-10+77.
[5]亓金鳳.析山東萊蕪方言中的語氣詞“來”[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4):62-64.
[6]李瑞.山東棗莊方言語氣詞連用研究[J].美與時代(下旬),2013(10):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