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文化的不斷傳播和發(fā)展,古代漢語詩詞逐漸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在對外漢語中,漢語詩詞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漢語詩詞具有典型的語言特點,這也是古代詩詞的獨特之處。本文首先針對漢語詩詞的文化發(fā)展進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漢語詩詞的語言特點,最后討論了對外漢語中漢語詩詞的語言文化價值,體現(xiàn)出漢語詩詞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同時也展現(xiàn)出我國文化的精髓和深遠影響。
關鍵詞:對外漢語;漢語詩詞;語言特點
作者簡介:郭帥(1991-),男,漢族,遼寧省錦州市人,漢語言國際教育專業(yè)研究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2--02
隨著我國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各國對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通過文化的學習與融合,促進了其他國家與我國的全面合作和交流。在古代文化的傳承中,漢語詩詞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現(xiàn)代對外交流中,詩詞文化成為了精髓,短短的幾句話,不僅僅體現(xiàn)出一定的韻味和感染力,同時也傳遞出古代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和思想,為現(xiàn)代情感的表達奠定了良好的語言基礎。古代詩詞十分簡短,卻能夠描繪出豐富的畫面和表達深刻的情感,這也是漢語詩詞的基本特征。我國古代詩詞具有一定的語言特征,通過相關文獻的調研,對漢語詩詞的語言特點展開了研究,促進了現(xiàn)代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融合。
一、漢語詩詞的文化發(fā)展概述
(一)漢語詩詞的發(fā)展
漢語詩歌在我國的發(fā)展十分久遠,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在早期的西周到春秋的時代,我國漢語詩歌就開始出現(xiàn)了大批的輝煌篇章,主要標志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涌現(xiàn)。在戰(zhàn)國后期,楚國位于南方,出現(xiàn)了一種具備楚文化的新型詩體,又稱騷體,體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風采。楚辭句式一般是長短參差,大多數(shù)都是六言或者七言為主,常常采用“兮”字。《詩經》與楚辭在后期的詩歌發(fā)展中屬于兩大重要源頭,彰顯出了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色彩。在漢代前期,文人詩壇處于寂寥的狀態(tài),在民間,樂府相對活躍,其中漢樂府民歌是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漢樂府的驅使下,出現(xiàn)了文人五言詩,主要標志為《古詩十九首》。東晉時期的詩歌逐漸增多,作品頗為絢麗多彩,例如陶淵明的詩風受到了后人的極力推崇。在魏晉時期的詩歌評論比較多,對詩歌的思想、內涵以及鑒賞具有一定的作用。隋唐時期的詩風達到了鼎盛階段,出現(xiàn)了王勃、李白和杜甫等詩人,成就較大。后期的宋元以及明代也陸續(xù)出現(xiàn)了歐陽修、柳永以及蘇軾等代表作家。近代詩詞雖然沿襲了古制,但是成果不佳,一般都是自由詩,格調較低。
(二)漢語詩詞在對外漢語中的重要性
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漢語詩詞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現(xiàn)代對外教學,還是日常的對外社交,利用漢語詩詞是十分關鍵的。很多外國人十分積極的研究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而古詩詞是關鍵的構成部分,所以,我們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古詩詞也會成為重要的橋梁。中國人對古詩詞相對比較理解,無論是詩詞的內容,還是傳遞的情感,感受更加深刻,我們作為中間的傳播者,將古代文化向其他國家進行傳播,有助于推進我國文化的發(fā)展,這也是文化融合和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漢語詩詞在對外漢語中的作用
在對外漢語中,漢語詩詞能夠讓我們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很多詩詞都告誡我們深刻的道理,這也是文人志士留下的重要文化。在古詩詞中,體現(xiàn)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信息,很多外國人喜歡我們中國的詩人,例如李白,頗受大家的追捧。詩詞的內容是優(yōu)美的,但是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很多人理解比較困難。通過分析詩詞的聲韻之美以及藝術內涵,能夠給更多的外國人思想層面的啟迪,體現(xiàn)出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漢語詩詞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財富,通過對外傳播,能夠體現(xiàn)出我們的民族情感,進一步感受中國的語言之美。漢語詩詞能夠讓我們對外交流更加具有意義,從膚淺的交流中掙脫出來,使外國人對我們的文化更加具有興趣,并且推進其他國家對我國文化的學習,促進各國文化的融合與借鑒。
二、漢語詩詞的語言特點
(一)語音特點
在我國的古詩詞中,從語音特征角度來看,主要包括押韻和平仄兩個方面。其中押韻是古詩詞中應用比較廣泛的語音色彩,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在相同的位置上出現(xiàn)相似或者相同的韻母,這樣就能夠產生韻腳。在詩歌中的押韻一般出現(xiàn)在句末,句與句之間相互響應,具有一種特殊的音樂之美。[1]李白的《靜夜思》中,押韻的字就是光、霜、鄉(xiāng);孟浩然的《春曉》中押韻的字就是曉、鳥、少。同韻的字體現(xiàn)出聲調相同的特征,且韻腹和韻尾也需要一致,如果在古詩詞中進行押韻創(chuàng)作,需要滿足聲調和韻母兩個要素,這并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需要保證的一種詩歌形式之美。另一個方面就是平仄,在古詩詞中指的也是用字的聲調。其中“平”指的是平直,而“仄”指的則是曲折。在古代語言中包含了四種聲調,即平、上、去和入。平則為平聲,其他三種都是仄聲。在古詩詞中采用平仄是需要具備一定格式的,也成為格律,平聲與仄聲體現(xiàn)的是構成詩歌內容的韻律。平仄體現(xiàn)的是四聲二元化,而四聲則為四種聲調,代表著語音的高低、長短以及升降。不同的聲調具有不同的意義和感受,一般高昂的聲調傳遞著一種熱烈和興奮的情感,相反,低沉的聲調也流露出的是一種憂愁與悲傷。
(二)語法特點
在古代漢語詩詞中的語法特點主要包括四個層面。第一,不完全句式特征。在古代散文中也出現(xiàn)一些不完全句式,但是這種現(xiàn)象是比較個別的,而漢語詩詞中卻是十分常見的,詩詞的語言是十分精煉的,通過短短的幾句話,展現(xiàn)出各種宏偉和深刻的畫面,這就需要對句子進行必要的壓縮。[2]對于不完全句子,主要指的是沒有謂語或者謂語不全的句式,主要以名詞句為主,將名詞性的短語作為一句話,舉個例子,杜甫的《春日憶李白》,每句話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其意義和思想卻展現(xiàn)出來了,表達出了杜甫觸景生情,勾起了對李白故友的思念。第二,語序的轉換。在詩詞中為了滿足聲律的要求,基于原意,進行語序的適當調整,例如《西江月·井岡山》中的“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其中“壁壘森嚴”與“眾志成城”都是固定的成語,但是由于第一句需要體現(xiàn)出“仄仄平平仄仄”的韻律,因此變成了森嚴壁壘,但是并沒有影響句意。語序的變換也能體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韻味和意義,使句子更加具有感染力。第三,對仗語法特征。語句的對仗主要指的是出句與對句屬于同一個句型。舉個例子,王維創(chuàng)作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主語就是名詞前添加動詞定語,而動詞作為單音詞,賓語是名詞前添加專名定語。除此之外,對仗也包括字面的對仗,不能夠過于拘泥于句型相同,同時各種形式都需要以思想內容作為主體。第四,煉句的語法特征。煉句體現(xiàn)的是一種修辭的問題,如果一個句子能夠煉好了,那么整首詩都會繪聲繪色。煉句也主要是煉字,在詩詞中,主要體現(xiàn)的就是中心詞,而煉字也是集中在中心詞上,例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句詩中,作者本想采用“推”字,最終采用了“敲”字,更加體現(xiàn)出改字用的精妙之處。在理解古詩詞中,我們需要對詩詞的語法特點進行了解,才能夠使文化交流更加順暢。
(三)用字特點
在古詩詞中的句子都是由字組成的,那么字的運用,也能夠體現(xiàn)出詩詞的深刻韻味。在一些詩詞中,某個字被看作是詩的詩眼,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3]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句詩中的“直”和“圓”看上去十分俗氣,但是卻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想要用更好的字進行替換很難實現(xiàn),說明這兩個字用得十分恰到好處。在詩詞中的字的運用承載著作者的情感,不同的字表達的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區(qū)別。在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每個字的思考與使用,這也是后代進行詩詞鑒賞的主要方面。每個字都蘊藏的不同的字義,而不同的字也會構成更多新的詞匯,從而描繪出不同的意境。
三、對外漢語中漢語詩詞的語言文化價值
(一)通過漢語詩詞記錄古代的風俗文化
在對外交流中,想要對方了解我國古代民族文化,詩詞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古代詩詞記錄著古代人的獨特生活形式,詩人利用不同的語言特色,展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對外國人的學習和交流也具有一定的影響。[4]以古詩詞中社交活動中的邀請為例,邀請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交行為,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中國式約會,通過詩詞的內容能夠看出只有親密無間的朋友才會具有這些活動,毫無拘束,并且營造出了輕松愉悅的氛圍。雖然主人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出現(xiàn),但是客人卻主動登門造訪,詩中的最后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體現(xiàn)出主人還未進行邀請,客人已經預定,這是一種不拿對方當外人的心理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出人們之間情感的深厚。在對外交流中,這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獨有的一種心理特征,并且傳承至今。古詩詞中也體現(xiàn)出一些節(jié)日風俗。在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古典的就是春節(jié),對于我們國人是十分重要的,《元日》這首詩所散發(fā)的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詩人描繪出了放爆竹、換桃符等傳統(tǒng)習俗,節(jié)日氛圍十分喜慶,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染力。通過詩詞語言,能夠在對外交流中體現(xiàn)出我國文化的更多韻味與價值。
(二)漢語詩詞體現(xiàn)出了民族文化心理取向
所謂文化心理取向,主要就是民族對不同事物的認知與情感的表達,這也是古代詩人運用詩詞語言進行傳遞的主要內容。在古代詩詞中,不同的字、詞和句子,都能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這也是詩人心理的表現(xiàn),是一種心理語言。在古代詩詞中,經常采用隱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意境,這種方式比較含蓄和巧妙,例如陶淵明的《飲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體現(xiàn)出了意在言外的感受,這也是現(xiàn)代交流中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心理。詩人通過含蓄的語言內容,進行委婉的表達情感,體現(xiàn)出我國文化心理的一種普遍性。
四、結語
在我國漢語詩詞中,詩人利用精煉的語言,結合語言特征和技巧,進行情感的傳遞和意境的創(chuàng)建,對現(xiàn)代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語詩詞的語言特征十分具有內涵,也是現(xiàn)代學者紛紛展開研究的關鍵原因。在對外漢語中,也往往加強了漢語詩詞的運用,加強了其他國家對我國文化的體會和學習,同時也能夠促進我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影響。
參考文獻:
[1]陳俊. 對外漢語中的詩詞文化教學[D].云南大學,2012.
[2]王園園. 對外漢語詩詞教材分析及編寫建議[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
[3]楊亞霞.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8.
[4]劉禹汐. 面向漢語言本科留學生的古詩詞文化因素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