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蛟
【摘要】當前我國還在使用中的《環境保護法》中,一部分規定并不適合現代化的發展以及環保工作的實際需求,需要進一步進行修正與改進。而在進行修改的過程之中,環境公眾參與制度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對于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相關概述進行分析,探究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環境的保護發展。
【關鍵詞】環境法 ?公眾參與制度 ?完善改進
引言:所謂公眾參與制度,其是公眾和其代表根據我國環境法律規定,所給予的權利參與到環境保護制度的相關制定之中,這是政府依據公眾的智慧,對于環境相關制度進行完善與改進的一項發展制度。在當前世界中很多國家都將該制度作為自身環境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也并不例外。但是就目前的情況分析,我國在環境立法、執法等相關方面都存在缺少經驗的情況,另外由于環境法的理論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便導致公眾參與制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進行解決。
一、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相關概述
(一)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概念
我們所說的公眾參與原則,一部分學者認為其為依靠群眾,保護環境的原則: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其為環境保護的民主原則。其實環境法公眾參與原則,是指在保護法之中公眾參與原則,即生態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必須要依靠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其中,公眾有權利參與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過程中,參與到環境管理,以及對于我國環境管理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監督。
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對于公眾參與原則便一定的認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環境問題不斷突出,保護環境以及改善環境受到人們的重視,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實施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而通過法律來保護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權利的政策,受到各國的共識,也是目前國際上一個重要活動。
(二)環境公眾參與制度的內容
一般情況下,所說的公眾參與保護環境理論的基礎,便是環境公共財產理論,環境管理的公共信托理論以及環境權理論。雖然當前對于環境權的概念以及內容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環境權之中包含實體性權利以及程序性權利,而公眾主要參與的為程序性權利,卻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目前公眾參與原則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1.環境知情權
環境知情權,又可以稱其為環境信息權。其主要是指公眾根據法律享有,從法定機構獲得和環境相關信息的權利。該權利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基礎與前提。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之中,對于該權利有清楚的描述。公眾有權利了解當前環境的真實信息,只有使公眾了解環境和自身日常生活以及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才能更好的對于保護環境的方式與途徑進行了解以及學習,才會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保護生態環境。而公眾只有對于企業現階段的環境行為,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環境政策,才能更好的行使自身的權利,對于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2.環境參與權
環境參與權,其主要是指公眾參與到有關環境決策的過程之中。近些年我國公眾參與原則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而環境參與權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其具體內容如下:對于具體的活動決策進行參與,參與和環境相關的政府決策,以及參與環境立法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參與途徑以及方式需要有法律的保障。
3.環境起訴權
當前環境訴訟是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以及管理之中的重要一項途徑。政府、個人或者單位出現違法行為,而導致環境出現污染或者破壞的時候,如果沒有人進行起訴,或者不能提起訴訟時,不僅會導致公眾的公共財產受到侵害,還會導致環境出現破壞。因此只有使公眾具有環境訴訟權利,通過法律的威懾力,才能減少出現環境違法的行為。
二、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立法不足之處
目前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制度的立法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為我國公民參與環境法提供了相應的法律基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貫徹公眾參與原則。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目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還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需要我國相關部門優化與完善。
(一)我國該類立法缺乏系統性
從整體情況分析,我國當前相似的立法都存在零散,缺少系統性的問題?,F階段我國已存在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并沒有集中進行統一以及專業的法律規定,而是在環境基本法或者一些單行的法律法規之中零散的存在,從而導致我國立法意圖明確較為困難,使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
(二)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缺少源頭參與
當前對于立法的指導思想上進行分析,目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法主要是以末端參與作為主導,從而缺少源頭參與情況。目前我國已有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法,其主要都是對于已經出現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之后,公民應該如何參與制定相關的規定,即所謂的末端參與。例如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的相關規定,這對于我國目前環境保護的需求不匹配。
(三)立法內容存在重復性
我國目前現有的相關法律即《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大氣污染防治法》其之間的立法便存在單調性以及重復性的問題。例如在公眾參與的方面《大氣污染防治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里并沒有進行明確地具體內容,而只是將環境法的基本精神進行重復,從而使該類單行法律的作用其不到應有作用,和國家制定相關法律制度的意圖相違背。在進行環境單行法制定的時候,需要更加細化公眾參與原則,對其進行具體性的規定。
(四)規定的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環境法,對于公眾在環境相關事務參與方面只是進行了籠統化的規定,但是對于公眾參與的具體事務與做法都沒有明確性的規定。現階段我國法律之中,只有《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之中,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明確規定了公眾需要參與其中。正是因為我國相關法律對于公眾參與哪部分環境管理事務沒有進行明確地規定,便導致我國環境管理事務中絕大多數都習慣性將公眾排除在外,尤其是一些具有科技背景的環境管理事項之中。亦或者,例如我國有關于公眾參與環境影響的固定,雖然一部分法律中規定環境影響報告中,需要有當地單位以及居民的意見,但是其獲得公民建議的相關途徑和形式都不夠明確。這便導致公眾參與出現局限性以及系統性。
(五)公眾參與原則具備單一性
現階段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原則,其實施較為單一化,缺少公眾全過程參與的相關規定。在《環境保護法》中公民積極參與其中,需要制定一定的條件,而建立健全的環境立法對其有較好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法》之中,雖然有相關規定,對于保護以及改善環境有明顯成績的單位以及個人,都需要進行相關的獎勵,環保行政部門也要定期對于環境狀況進行發布,但是這些規定的作用依舊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且政府發布環境狀況也無法滿足公眾實際的需求。
(六)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法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
現階段我國公眾參與程度狀況,對于環境信息的獲取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公眾只有充分了解相關的環境信息,才能夠決定是否應該參與相關的事務活動。當前我國法律法規雖然對于公眾獲取信息,推動公眾參與進行了相應的規定,但是從整體上分析,該規定更多的依舊是站在政府部分的角度進行制定的,在立法上,并沒有對于公眾獲取信息以及參與決策方面的權利進行賦予,并且也缺乏相關的法律程序和制度的保障。除此之外,我國環境信息在公示的方面,還存在無法滿足公眾需求的情況。目前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對于環境信息和立法信息進行展示時,主要是利用電視、報紙以及媒體等形式,但是對于環境因素狀況卻存在公式不足的情況。我國進行環境因素狀況公式,大多數是空氣質量等級的公式,而對于人體健康有直接寫影響的相關環境因素,例如水資源、土壤等因素的公式卻基本處于空白狀況。相對于國際文獻的要求相比,我國環境信息公式存在覆蓋面較少,內容較簡單的問題。
三、我國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立法
1.通過立法來確立環境法奠定公眾參與法律基礎
環境權屬于基本環境權利以及環境義務的統一,是指環境權利以及義務相統一,其是指環境關系主體其賴以生存以及發展的基本權利和所需要的承擔的基本義務。但是當前在我國的法律之中,環境權并沒有明示于中,其確認的為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破壞之后的參與。因此我國當前需要通過立法來確立環境法奠定公眾參與法律基礎,將末端參與方式轉變為全過程參與的方式。
2.完善環境程序立法為公眾參與通過渠道
當前我國具有重視實體,而輕視程序的傳統,而在環境法之中也表現在環境法之中?,F階段我國環境實體法的內容絕大多數都較為詳實以及嚴謹,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體系。但是環境程序法的數量卻處于較少,并且內容較為簡單地情況,從而導致政府行政的效率受到影響,也成為目前依法行政的一項主要障礙。因此我國相關部門需要完善環境程序立法為公眾參與通過渠道,其可以借鑒美國的行為,對于公眾參與之中,將參與的對象以及階段等相關規定制定的十分詳細,從而保障公眾的參與度。
(二)加大環境教育宣傳,提高公民參與能力
當前公眾對于環境保護知識以及相關法律的了解程度,決定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能力的高低。因此我國需要加強對于公眾環境教育的宣傳力度,使公眾可以掌握相關的環境常識,了解環境保護的實際意義,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權利以及義務。可以通過利用城市居委會以及農村的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加強對于公眾的教育。
(三)建立環境信息公開明確化以及制度化的制度
正如前文所說,我國當前在進行環境信息公開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公眾獲取環境信息的手段以及途徑存在單一性的問題。因此我國相關政府應該向公眾傳播環境信息,從而鼓勵公眾的知情權以及參與權,使公眾可以通過司法和和行政程序參與其中,包含補償和救濟行為。除此之外,我國政府還需要通過法律形式將環境信息公式進行確立,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實施制度。例如政府部門需要將環境信息進行分類后,通過日報、周報以及月報、年報等方式,以合理的方式向公眾公布。
(四)建立健全全過程的參與機制
所謂的公民全過程參與機制,其除了包含有預算參與以及過程參與之外,還應當包括末端參與以及新聞給參與。其中預算參與是當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基礎性要求,其需要小公租房在進行環境管理和決策之前,對于公眾的意見進行征求。而過程參與則是目前公眾參與的關鍵性原則,即公眾對于環境管理行為,以及執行環境決策行為的相關監督。末端參與是當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保障性原則,其是指在已經出現了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后,公眾可以對于有關地負責人提出相應控告以及檢舉,屬于救濟性的參與行為。最后的行為參與是目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根本性原則,也就是公眾自身保護環境意識提高之后,積極地采取相應行動,對于環境進行保護以及改善。
參考文獻:
[1]莊漢. 環評公眾參與的程序瑕疵及其司法審查[J]. 法治論壇, 2018(4):120-130.
[2]孫曼. 我國環境保護視域下的公眾參與制度完善與創新[J]. 科學與信息化, 2017(29):22-23.
[3]楊瀟, 湯淏. 《環境保護法》修訂背景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發展建議[J]. 江蘇科技信息, 201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