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婭·恩德斯

干凈的感覺其實大部分是在腦子里面產生的。薄荷糖清涼宜人,擦過的窗戶十凈明亮,洗完澡后躺在新換的床單上,十凈的感覺真是天堂般的美好。我們喜歡聞肥皂的味道,喜歡觸摸光滑的表面,喜歡消毒劑帶來的安全感。
130年以前,在歐洲,人們發現肺結核原來是由細菌引起的。這是細菌第一次走進公眾的視線,以一種有害、危險而又看不見摸不到的形象為人們所認識。很快歐洲頒布了新的規定:病人必須隔離,避免傳染給其他人;學校里開始嚴禁吐痰;親密接觸最好避免,共用一塊手帕更是絕不提倡;另外,親吻僅限于“戀人間的情不自禁”。這些規定聽起來有點兒滑稽,但到今天它已經深深包含在了社會秩序的方方面面:就是從那時起,吐痰被認為是一種沒教養的行為,毛巾和牙刷變成了嚴格的私人物品,與其他國家文化相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也大得多。
通過禁止隨地吐痰就可以阻止一個致命疾病的傳播,確實是一件該提倡的事。這條規矩于是就深深地烙在了人們的腦里,不遵守它的人會被人討厭,因為他危害到了別人的健康。于是一代傳一代,不隨地吐痰成了社會的基本準則。保持個人的清潔衛生也在社會上推廣開來,人們努力給亂糟糟的生活帶來一些秩序。
在那時候,去浴場洗澡還只是富人們才可以享受的,直到20世紀初,在德同,醫生規定每個人每周必須洗一次澡。大公司開始給自己的員工建淋浴間,并免費提供肥皂和浴巾。其實從1950年開始,每周洗一次澡的規定才真正地得以實施起來。老百姓們一般都是每周六洗澡,一大家人用同一盆水,兇為爸爸工作最辛苦,所以爸爸可以先洗,爸爸洗完了其他人再一個接一個地洗。那時候人們對清潔的認識還停留在除臟和除臭。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潔的概念也變得越來越抽象。現在讓哪家人用一盆水洗澡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除了洗掉能看見的污垢,我們打掃衛生的時候還會用消毒劑來擦拭,盡管擦前擦后肉眼看不出任何變化,但是沒人會質疑這個錢花得值不值。
有潔癖的人在打掃衛生的時候就只遵循著一個原則——掃除一切、殺死一切、雖然也不知道殺死了什么,但是肯定那不是好東西。
這種清潔方式實在是不可取。事實上,一個國家越干凈,那個國家患過敏和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就越多,一個家越是干凈無菌,這家人患過敏和免疫系統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30年前在德國,差不多每十個人里面才有一個人有某種過敏癥,而今天,每三個人里面就有一個過敏的。但是相比之下,細菌感染致病的比例卻沒有下降。今天的科學研究給打掃衛生帶來了新的定義,干凈并不是指要把有害的細菌都趕盡殺絕。
這個世界95%以上的細菌都對我們無害,而且其中的很多甚至還對我們有益。其實一般家庭里面根本就用不到消毒劑,除非家里有人得了傳染病,或者狗狗在客廳地板上拉了一坨大便。
如果家里地板上只是有幾只鞋印,那在水里加幾滴清潔劑就已經可以清除掉地板上90%的細菌了。打掃衛生的意義在于有效減少細菌數量,而不是完全消滅它們。
即使是壞的細菌也可以為我們所用,比如它可以幫我們訓練一下免疫系統。比如洗碗池里的幾千個沙門氏菌對于免疫系統來說就是參觀動物園,只有當沙門氏菌繁殖過快的時候,它才開始變得危險。有害細菌會大量繁殖的三個條件包括:封閉的空間、潮濕溫暖的環境和唾手可得的養料。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可以提供給你們幾個簡單又實用的生活小竅門:稀釋、烘干、溫度和清潔。
稀釋
在日常家務里,清洗瓜果蔬菜也是用了稀釋的方法。通過水洗,從泥土中帶上來的大部分細菌都被沖掉了,剩下的那一點點兒也已不成氣候。在韓國,主婦們還會在淘菜的水里加一點點兒醋,讓細菌在這種酸性環境里日子更難過一點兒。另外,給房間通風也是運用了稀釋的方法。
如果餐具沖洗完了以后你又用洗碗布在上面抹了一圈的話,可能這個意圖是好的,但是實際效果就跟你用舌頭在盤子上又舔了一圈一樣。
因為洗碗布溫暖、潮濕,里面充滿了細小的食物殘渣,聽上去是不是很像微生物的天堂。要是你在顯微鏡下觀察過洗碗布的話,估計你這輩子用它的時候都會有心理陰影了。
所以,洗碗布只適合用來擦洗掉碗碟上大塊的污漬,之后一定要用水再好好地把餐具沖一下。廚房里的抹布、手巾也是一樣的,一定要徹底清洗干凈之后晾干,否則它們也會成為細菌完美的大本營。
細菌在干燥的表面是沒法繁殖的,有的細菌甚至會干死。剛剛擦過的地板在干了以后是最干凈的。用墩布拖過的地板再進行烘干是最干凈的。香體劑的使用也是同樣的道理,腋下涂完香體劑以后不利于細菌繁殖,于是體臭自然就淡了。干燥真的是件美好的事。食物適當地烘干以后就可以保存很久的時間都不會壞,比如面條、麥片、餅干、葡萄干、紅豆和肉干都是運用了這個儲存技巧。
溫度
大自然每年都會好好地凍上那么一段時間,那就是冬天。對細菌來說這是每年最難熬的日子。用冰箱儲存食物,我們可以讓細菌的日子每天都像冬天一樣難過。但是冰箱里總是存放著各種各樣的食物,即使溫度低一點兒,也還是細菌的天堂,所以冰箱里的溫度最高不能超過5度。
不止低溫,高溫對細菌的打擊更是毀滅性的。大部分的東西在常溫下洗洗就可以了,這是運用了之前說過的稀釋的原理。但是處理廚房抹布、內衣或者病號的衣物時,除了稀釋,不妨再用高溫(60攝氏度以上)加一道保險吧。超過40攝氏度大部分的大腸桿菌就會死掉,而到了70攝氏度的時候就連頑固的沙門氏菌也會掛掉。
清潔
“清潔”是指把表面的一層由油脂和蛋白質組成的薄膜清除掉。這樣所有包裹在這層薄膜里,或者藏在薄膜下的細菌就可以一并被帶走了。
“清潔”這件事可簡單可復雜。大多數情況下清水加清潔劑就夠了,但有的時候卻必須要做到極致。比如藥廠的流水線,尤其是直接要注射進靜脈的針劑,一個細菌都不可以有。藥理試驗室經常用碘來消毒,因為碘可以升華。升華就是指固體碘在加熱后不經過液態就直接氣化。加熱后的碘升華成藍紫色的蒸汽,把整個實驗室都籠罩了起來。
這才只是第一步而已,因為碘還可以凝華。只要把溫度冷卻下來,彌漫在整個房間的碘蒸氣就會直接凝結成固體,一顆顆微小的晶體把細菌包裹在里面然后墜落到臺面上、地面上。這時工作人員就會穿著無菌服,穿過好幾層空氣消毒閘門,進到實驗室把碘晶體清掃干凈。
我們涂護手霜的時候用的其實是同樣的原理:細菌可以被牢牢地鎖在這層油脂里,我們洗手的時候就可以把它們和油脂層一并洗掉。如果是皮膚自己的油脂,那不要用肥皂光用水就夠了,這樣也可以保護油脂層不會被完全破壞掉,洗完手后它很快就又可以修復起來。太頻繁地洗手或洗澡是沒有意義的。要是把起保護作用的油脂膜完全洗掉了的話,會讓皮膚毫無防備地完全暴露在周圍的環境中。這個時候要是有細菌入侵進來,出汗時氣味就會變得更重,于是再洗,更臭,簡直是噩夢般的惡性循環。
新方法
一個來自根特的科研小組想出了一個治療汗臭的新方法——用細菌來對付細菌,他們給試驗對象的腋下消毒后,涂上無臭無味的細菌,幾分鐘后試驗對象就可以穿上衣服回家了。這個試驗對象還必須定期回到實驗室,接受專家的審查,審查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抬起膀子讓人聞他的腋下。第一批試驗結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不少人身上,中性味道的細菌都可以把臭味細菌成功趕走。
現在德國北部迪倫市的公共廁所也用上了這個方法來對付廁所里的臭氣。有一家公司生產出了一種細菌組合劑,可以在打掃衛生時當作普通的清潔劑來使用。這個組合劑里的細菌全都是沒有味道的,它們可以通過繁殖擴散來驅趕發出臭味的細菌。
這種新概念的清潔方式又印證了之前我所說的話:干凈不是指一個細菌都不留,干凈是指優化細菌組合,讓有益的細菌始終占上風。換句話說就是,消滅真正危險的細菌,有意識地栽培有益的細菌。
摘自《腸子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