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博楊

在我國藝術作品的造型中一般采用龍風的形象最多。在山西大同就有以龍為照壁的形象主體制成的龍壁。這些龍壁的制作展現了當時高超的制作工藝。而且這些龍的神態,形象各不相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研究龍壁的歷史淵源以及藝術價值,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到龍壁制成的偉大先進之處,有助于我國文化自信心的樹立。
概況
縱觀全國,三條龍以上的大型龍壁總共有十座。但是山西大同的龍壁就占據了全國龍壁數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大同除了這四座大型龍壁,還有一些其他小型的龍壁,總共數量接近十座。相對于其他地區的龍壁來說,山西大同的龍壁制作精良,數量多,聚集集中,故而大同有“天下龍壁看大同”的美譽。
龍壁的發展歷史
在這些龍壁之中也有優劣之分,占據榜首的龍壁則是九龍壁。龍壁不是一般官宦人家能夠使用的,龍在古代就是皇權的象征,因此,能夠有權使用龍壁的一般都為皇親國戚。九龍壁則是明朝洪武帝朱元璋的兒子,也就是代王所擁有的,它是代王府邸前的琉璃照壁。這尊琉璃照壁粗略算起至今已經有了六百年的歷史。代王府早年被戰火所焚,但是九龍壁卻保存完整,這是因為九龍壁與代王府之間隔了一條街,因而幸免于難。也正是因為此,九龍壁才得以在龍壁之中占據榜首,并有了“龍壁之首”的美譽。
另外還有三座五龍壁,一是一座單面的磚雕龍壁,它于清朝雍正年間建落在當時的大同縣的一座寺廟前,也就是文廟前。二是經由拆遷來至大同縣的五彩琉璃照壁。這座五彩琉璃照壁原是明朝萬歷年間天興國寺門前的,因為經歷了時間的摧殘,且認為被破壞等原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拆除,后來幾經輾轉被保存在善化寺。之后,經過技術人員的一定修復,才使得這五彩琉璃照壁能夠得見天日。三是五龍壁,也被一并保存在善化寺內。這三座五龍壁因建成年代各不相同,因此在造型上各有不同。這三座五龍壁造型迥異,風格多變,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也具有很高的旅游資源價值。
其余的還有龍的雕刻數量較少的三龍壁。三龍壁與其他龍壁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這是一座雙面的琉璃龍壁。龍壁的修建工藝十分復雜,單是修建一個單面的龍壁所耗費的工藝時間都不容仔細算計,更何況是一座雙面的三龍琉璃照壁。因此,這座三龍壁也就成為大同地區眾多龍壁之中獨一無二的雙面龍壁。這座三龍壁在南北兩面的造型各不相同,因而這座龍壁在一眾龍壁中獨領風騷。
接下來介紹的是單一的龍壁。在大同地區的單一龍壁有四座。這四座龍壁兩兩一組,成雙成對。但是由于歷史的變革,文廟在擴建時就將這單一龍壁予以拆除,后保存至當地的博物館中,以供人觀賞。
大同龍壁藝術價值
大同龍壁的存在凝聚了匠人的心血,是對當時建筑工藝的一種展示,研究大同龍壁的藝術價值有助于我們充分了解龍壁背后的歷史意義,也是對當時審美意識的一種研究。
大同九龍壁的藝術設計價值。龍壁從最初圖案的構化,到具體圖案細節的敲定,從建筑材料的選用再到具體修建時的雕刻工藝。每個環節都蘊含著匠人的審美意識以及精湛的雕刻工藝。龍的形態在一般人的眼中應該是具有極高的相似點,但是在匠人的雕刻下。每一條龍的神態,形態都有極大的不同,這使得龍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結構。
龍的確是不存在于人世的,它與鳳凰等上古神獸都是人們經過對現世存在的動物進行加工拼湊想象而來保護人們的神獸,它們的存在實際上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與美好祝愿。經歷了千百年,人們對龍的形態已經有了具體的構想。在中國古代,龍的形態有萬千,但是卻有著萬變不離其宗的演化特點。橫向對比,歐洲的龍是根據蝙蝠的具體形象演化而來,而我國龍的形象則具有極高的抽象化特點,甚至就是在虛構中也比歐洲龍的形態要高級許多。
龍壁在整體構圖上也是極為講究的,龍壁上空的背景圖案是碧藍的天空,仔細看則是由云,遠山構成的背景圖案而下半部分則是由礁石,水波等海的元素組成。在中國,龍的棲息地是在海里,因此此處選用海的背景也不足為奇,甚至是滿足了人們對龍的預想。造型各異的奇石在龍與龍之間用以作為隔斷。龍在人們的想象之中是上天入海無所不能的,同樣這一點在龍壁的造型中也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為:有的龍在空中騰舞,有的龍在水中戲耍。在龍的身旁則涌動著靈氣,天空中的祥云福澤大地。這些龍壁的細節處理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水的流向也遵循了現世的規則,自西向東湍湍而去。
琉璃工藝和琉璃色彩賞析。在大同龍壁的修建中大都使用了琉璃這一工藝。琉璃工藝的最早紀錄是在北魏時期。在對琉璃工藝進行研究發現,山西大同一帶的琉璃工藝發展最為發達,尤其是五龍琉璃照壁的琉璃工藝最為先進。照壁的色彩搭配也極其考究,在古代,只有帝王才可以使用明黃色,其他的宗親只能使用以黃色為主的其他顏色,就算是貴重為代王,其府邸的龍壁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定。因此,這座龍壁的色彩主要使用了以黃色為主的其他顏色。整個龍壁的色彩基調被定為青綠色。青綠色的龍壁在風吹日曬之下,色彩的基調顯得最為穩固,而且這個色彩的基調沉穩大氣,不拘小節,不會因為色彩的張揚喧賓奪主,分散掉人們對于龍的注意力,反而襯托的整個龍壁中龍的色彩鮮明,形象突出。
壁頂藝術分析。九龍壁的壁頂采用了以仿木結構為主的琉璃樣式,支撐力則是由斗拱狀的琉璃作為支撐。龍壁在整體上用了釉色間互相融合的漸變施釉方法,這種方法使得釉色之間過渡自然,促使龍的造型色彩更加自然,不會使人產生突兀感。正脊上的琉璃釉色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后,色彩已經有所脫落,缺少了昔日光彩耀目的光澤感,但是這絲毫不影響龍壁的整體感官感受,它依舊傲立群雄,風采不減當年。
正脊下方是一排整齊的彩色琉璃狀的瓦筒。在瓦筒上方的勾頭與滴水上采用了一點點白色勾頭,勾頭上掛著一點點稀薄的藍色釉彩,給人在視覺上營造了一種雨過天晴的感受,讓人感受到了天氣的晴朗,使人的心境隨之產生了變化。壁項的勾頭與水滴狀的造型,主要都以白色釉彩為主,而白色釉彩的使用遵循了我國在繪畫之中留白的講究。我國的繪畫講究留白主要是因為旨在塑造一種意境美,給觀眾能夠創造一種可以無限遐想的空間,這樣才能夠使他們更加投入地,用心去體會感受龍壁的藝術價值。
工藝藝術價值分析。在龍壁的制作技藝上大部分都參考了唐三彩的制法。九龍壁的制作顯現出極其嫻熟的制作技藝。匠人不僅發現了鉛釉的極強流動性,還將其運用到龍壁的制作中。具體是將色彩不同的釉彩畫在龍壁上,在燒制時,鉛釉的流動性就發揮了它的作用:使各個彩釉之間自然浸潤,減少了色彩使用時突兀的界限感。
龍壁經歷了上百年的風霜洗禮,依舊能夠保持著它奪目的光彩,其存在本就是傳奇,另外龍壁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展現了我國琉璃工藝的高超技藝。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符合了我國現在對文化軟實力提高的要求。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