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走入陜西省銅川市陳爐古鎮,隨處都能夠充分感受到陶瓷在其中留下的印記,隨處可見的瓷片路、罐罐墻無不展現著瓷器之于這個地方的意義,瓷器文化已經完全融入了陳爐人的生活當中。
英文當中的“瓷器”和“中國”為同一個詞,這就能夠充分說明,瓷器在中華文化當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國家一直以來瓷窯眾多,窯系發達,而宋代之后唯一還在制瓷的耀州窯系旁支一一陳爐古鎮,其窯火已經燃燒了1400余年,創造出了一個地方爐火不斷、燒制瓷器時間最長的記錄,是東方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也是著名的渭北瓷都。
耀州窯
要想了解陳爐需要先對耀州窯進行了解,而要了解耀州窯,則需要對其發源地黃堡進行研究。
耀州窯發源于黃堡,在宋代的時候屬于耀州,是北方四大窯廠之中最具盛名的一座,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也是我們國家制瓷工藝之中的珍品。黃堡地區為何能夠成為耀州窯的重要發源地,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在燒制瓷器的時候需要使用大量的燃料,而黃堡正處在渭北煤田的中心,所以燃料供給十分充足;第二,黃堡本身位于黃土高原向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因此其中溝壑縱橫、山川起伏,有大量高質量的坩子土;第三,黃堡當中有漆水河穿過,因此水源充足,這就使得眾多窯廠密集分布在河流沿岸。從這些因素當中能夠發現,黃堡成為耀州窯的重要發源地是得天獨厚的。
然而,宋代之后,受戰爭因素的影響,黃堡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戰火不斷,百姓痛苦不堪。后來,耀州窯經過元、明、清的轉型、發展和沒落,到民國其爐火被徹底熄滅。而在這期間周圍的上店、立地坡以及玉華宮等都開始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窯廠,并慢慢成為了耀州窯燒制的中心。
和這些窯址相比,黃堡東邊的陳爐小鎮由于一直以來規模較小,雖然資源比較豐富但因為交通不便,名氣一直比較低的原因使其避免了戰爭的侵擾,延續和傳承了耀州窯這一巨大的體系。目前的陳爐不但成為了耀州窯的生產中心,還漸漸發展出了自己的特點,實現了窯廠轉型。
陳爐瓷器
在陳爐隨處可見罐罐壘墻、陶瓷陳列、遍地瓷器殘片,這種現象并非當代特色,而是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陳爐在舊時被稱作同官,最開始人們在這里架起爐火制作瓷器,后來當地的制瓷業越來越發達,陶瓷陳列,漸漸被稱作“陳爐”,至于究竟何時制作瓷器,當地人表示并不知情。在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者就對陳爐進行了考察訪問,也都基本認為該地的制瓷業是起源于明代。然而在本世紀初,考古學家重新對陳爐地區的窯廠進行考察,通過全方位的試掘與調查,得出陳爐制瓷并非源自明代,而是金末元初。因在考古過程中發現了金、元、明、清時期燒制瓷器30多處地方以及40多座爐窯,發掘出上萬件文物標本,因此被稱作“北方青瓷之都”。至于陳爐瓷器燒制被誤判起源明代也不是沒有道理,這是因為在明代之前相關歷史典籍上并沒有記載和陳爐相關的內容,一直到明清的時候才有大量關于陳爐制瓷的記錄。
在當時,陳爐鎮近千戶居民皆以燒制瓷器為主業,有上百家制瓷作坊,這從其縣志《同官縣志》之中能夠查證出來。后來經歷戰亂,陳爐的制瓷規模開始銳減,一直到清代中期才開始漸漸壯大。所以綜合這些因素來看,部分專家對其產生誤判也就不足為奇。
上述講到,陳爐地區爐火一直不滅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有著緊密聯系,它和耀州窯的發源地黃堡相比較,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就只拿坩土來說,陳爐地區幾乎遍地都是,再加上地處沉積巖地帶,所以煤炭資源取之不盡。這兩個重要條件的加持,使得陳爐人世世代代得以依賴制瓷為生,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陶瓷重鎮。
陳爐特色
在陳爐古鎮,幾乎每家每戶都是制瓷高手,千百年來爐火相傳,民窯蜂起,不管是沒有蓋子的流轉壺,還是永遠都倒不滿的公道杯,這些看似離奇神秘的青瓷物件,鎮上任何一個人都知道其中的奧秘。在陳爐最具特色的產品就是關中地區最為常見的“大老碗”,目前陜西地區烹制羊肉泡饃、葫蘆頭以及水盆羊肉等小吃的飯館都是使用的這種大老碗。它是陳爐地區最具特色的傳統青花瓷,在制作的過程中依舊保留著最傳統的方式,也就是使用當地特有的膠土和泥,手工拉坯和修型,碗面上的花紋都是燒制師傅們一筆一筆仔仔細細畫出來的。將其輕輕一扣,還能夠聽到如磐玉一般的聲響。
除了名聲響亮的瓷器之外,陳爐地區還有當地最具特色的民居一一窯洞。由于該地區本身溝壑縱橫,位于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相互交接的地方,是極為典型的黃土丘陵殘垣地貌。這里山形非常陡峭,絕大多數基巖都裸露在外面,因此建筑和農業用地都比較少,陳爐人的生活用品基本都來自趕集,所以即便窯洞成為了當地最普遍的一種拱形穴居式住宅,但陳爐卻漸漸發展出來了一種層洞錯綜復雜的宛花城。
它完全坐落在一個群山環繞的山坳當中,四周環繞著西堡、北堡、南堡、永壽堡,并不像原始的宗族類村鎮,而是有著極為明顯的等級劃分,也就是最開始是以商業為中心進行布局的。因此目前在陳爐地區,中心位置是交易區域和居民生活區域,周圍是窯廠,在窯廠之中也有非常明確的功能劃分,比如有碗窯區域、黑窯區域、甕窯區域等等。
當地居民的建筑形式往往不拘一格,完全依照山的變化形勢建造,比如有些人家其窯背上面就是另一戶人家的院子,彼此之間相互交疊,俯瞰過去與蜂房無異。進入到這類建筑群當中能夠發現,當地居民基本都是以院落的形式布局建筑的,正房通常是三孔,供長輩居住使用,進深相對比較大,也兼具客廳和臥房的功能;東西兩邊是廂房,供晚輩居住。這種布局的窯廠,根據山勢變化形成的特色民居,共同造就了陳爐人千百年來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現如今古鎮依舊保持著原生態的樣子,沒有圍墻,也不需要門票,沿著其村落小道,可以欣賞老宅的雕梁畫棟,也可以走進爐火還未熄滅的窯廠,感受古鎮帶來的傳統魅力。
在陳爐有千年未息的窯火,有世代相傳的制瓷手藝,有隨著時代流轉越積越高的罐罐墻,有獨具特色的宛花城,這些都構成了一幅活起來的畫卷。現如今陳爐鎮已經坐擁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等多項稱號,然而這些能否幫助陳爐繼續延續其千年爐火,還需要時間回答。
作者單位:陜西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