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浩



黃土高原自古以來氣候干旱,降雨量少,植被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這種地貌不僅導致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同時也孕育了獨特的黃土文化,如信天游、窯洞、安塞腰鼓等。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位于黃河的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區域,東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至秦嶺,北至長城,跨越了山西、寧夏、河南、甘肅、陜西的部分區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因地表被厚層黃土所覆蓋,所以稱為黃土高原。本文將黃土高原分為祖厲河黃土高原、渭河源黃土高原、寧南黃土高原、隴東黃土高原、渭河中游黃土高原、陜北黃土高原、渭北黃土高原、渭河下游黃土高原。
祖厲河黃土高原
祖厲河黃土高原是厚層黃土覆蓋的古盆地,由黃土梁峁緩坡丘陵和河谷盆地組成,屬于黃土高原西北部干旱氣候荒漠草原類型區。祖厲河黃土高原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特點,空氣干燥,降雨量小,年降水量大約為350mm,在夏季時多有暴雨,植被稀少,土壤抗腐蝕性差,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需要當地的政府進行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
渭河源黃土高原
渭河源黃土高原地形以梁狀丘陵為主,黃土層大約為5~50m,黃土土質疏松,地面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氣候干旱,年降水量約為450mE,不適合農業生產。
隴東黃土高原
隴東黃土高原主要以大型塬狀地形為主,南北最長距離為207公里,東西最寬處為208公里,平均海拔為1400米,地貌特征為塬面平坦或平緩,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年降水量約為600mm。據歷史記載,在周朝之前,隴東黃土高原地形地貌簡單,森林茂密,植被豐富,但是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和人口的增長,當地的水土流失加劇,環境氣候不斷惡化,森林逐漸減少。
渭河中游黃土高原
渭河中游黃土高原主要以臺塬地形為主,氣候溫和濕潤,年降水量大約800mm,夏季多暴雨山洪,是我國黃土高原中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之一,是重要的林業基地。
陜北黃土高原
陜北黃土高原西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延安以北地面主要是以峁為主的峁梁溝壑丘陵區,延安、延長等是以梁為主的梁峁溝壑丘陵區,延安以南是以塬為主的塬梁溝壑區。陜北黃土高原的氣候是半干旱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大約為500mm,大部分地面為厚層黃土覆蓋,水土流失嚴重。
渭河下游黃土高原
渭河下游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為平緩臺塬,低緩丘陵,溝谷切割較淺,氣候濕潤,年降水量500mE,渭河兩岸是我國主要產糧區之一。
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
信天游:黃土高原與云貴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不同,沒有云貴高原的險峻,也沒有蒙古高原的粗獷和青藏高原的巍峨,但是黃土高原的蒼茫、恢弘、沉郁是其他高原所不具備的,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潛在地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黃土高原的大氣雄渾和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是滋生信天游的土壤。無論是哪一座坡嶺或者山尖上,都有信天游的聲音,信天游作為陜北的傳統民歌,是陜北黃土高原上人們對于生活和苦難的感悟,同時也是陜北黃土高原的文化史,描繪著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信天游的旋律是自由奔放的,信天游獨有的、高亢、直白、熱辣和豪邁均與黃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艱苦的自然環境有關。
任何音樂形式均與文化環境和歷史有關,信天游也是如此,是包含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的結合體,不僅有男女情愛,同時還有農牧業生產情況、服飾審美、思念家人等內容,在歌聲中,他們思念家人,感慨生活的艱難困苦,憧憬美好的未來,當然在歌聲中也不可避免地有與他人的曖昧之語,如《走西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妹妹心思我知道》等。信天游展示了黃土高原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和社會風貌,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情感的寄托。
安塞腰鼓:在陜北的黃土高原上,自然環境惡劣,勞動生產水平極低,因此,人們為了祈求神明的垂憐和祝福會進行祭天、敬神等活動,祈求神明保護,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而“鼓”作為活動的道具之一,在千百年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表現出了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直爽、粗獷、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的風格,體現了黃土高原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情感,是黃土高原腹地安塞縣人們特有的活動形式,不僅體現了黃土高原的民俗文化和歷史積淀,同時還有著時代感和藝術感。安塞腰鼓充分體現了黃土高原男子的不畏艱險、豪邁堅強的精神,不僅能夠鍛煉身體素質和意志力,同時也是對黃土高原上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
窯洞: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是黃土高原上人們最重要的居住方式,是人們為了適應環境而進行的一種創新。窯洞的修建充分利用了黃土高原的梁高坡陡、平地稀少的特點,黃土層本身有良好的蓄熱、隔熱的性能,而穴居能夠起到抵御黃河流域寒冬的作用,窯洞的修建體現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想。窯洞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和統一,也是歷史文化的承載,是世世代代延續的黃土高原的人文風情的體現和傳承,體現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同時,窯洞的居住方式也衍生了黃土高原上人們淳樸、熱情、頑強的精神和性格。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