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洱海是我國典型的高原湖泊,同時也是著名的城郊湖泊,更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通常情況下,湖泊的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并且環境保護的壓力十分大,進入新時期,洱海流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一步發展,而在此過程中洱海流域的污染和污染治理防控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因此針對洱海的水環境污染進行治理,探討洱海流域污染控制相關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洱海在古代文獻中被稱為昆彌川、西洱河、西二河等等,是云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泊,洱海全長約42.58公里,東西最大寬9公里,湖泊面積25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0米,最大處深達20米。近些年來,洱海的污染日益嚴重,周邊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洱海流域的污染控制較難,因此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并且制定出相應的防控措施和策略,逐步恢復洱海的生態環境。
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問題
水質下降,總氮和總磷成為主要污染物。根據文獻記載來看,1992年至1998年間,洱海水質總體處在二類,1999年之后,隨著總氮和總磷超標,洱海的水質開始下降,水質處于三類,近年來洱海水質出現波動性變化,水質維持能力需要加強,隨著治理力度的加大,水質能逐漸好轉,如果治理松懈,將會導致污染,水質逐漸惡化。
生物群落退化,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弱。從總體上來看,洱海的水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呈現緩慢的退化趨勢。洱海水生植物結構較為簡單、其分布態勢也較為邊緣化,覆蓋率低,雖然隨著近幾年的治理,水生植物有所恢復,但是依然難以和不斷增長的水藻制衡。洱海魚類雜形化和小型化趨勢較為明顯。
清水資源短缺。隨著洱海流域周邊的發展,洱海進入湖水量逐年下降,造成洱海流域水資源短缺的現狀日益突出。近年來洱海流域出現干旱且枯水時間較長,這種現狀加劇了洱海水資源的短缺。除此之外,洱海流域的永安江、中河溪等流域污染日趨嚴重,導致洱海清水入湖量越來越少。
洱海水環境的污染控制措施
進行系統化的截污治污,削減入湖污染的負荷。在對洱海水環境進行治理的過程中,首先可以考慮將入湖的污染截流,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流域截污治污體系的全方位覆蓋。這需要加強推進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的進程,在進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的過程中,先要系統規劃沿湖沿河的截污管道鋪設,以及中心集鎮配套管網的同步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城鎮污水的集中處理。隨著系統的建立,在此過程中還要將城鎮的雨水和污水進行分開處理,最大程度地實現雨污分流,這樣能有效減輕污水集中處理的壓力,并且實現綜合利用雨水資源。針對洱海的相關產業進行集中處理過程中,需要強力推進環湖旅游污染治理,針對餐飲、酒店、旅游點的污水也要進行集中收治和處理。在實現集中收治和處理之前,也應當進行分散深度處理和雨水綜合利用。對于洱海流域的養殖和農業等其他產業也應當實現污水集中處理,例如在農業上綜合運用庫塘調蓄等方式凈化農田徑流污染。對于洱海周邊的農戶,也要以村落為單位實現村落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對于洱海周邊的工業,更需要強化工業污水治理,通過污水深度處理與回用,進一步加強工業污染減排,實現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綜合整治洱海周邊河流,保障清水入湖。在保障清水入湖的過程中,首先可以考慮提升河流水質,通過這樣的方式控制河流入湖的氮磷污染負荷。在此基礎上對洱海水系上游的沿河村落進行污水治理,在治理污水的過程中聯合進行生態修復,在河道兩岸進行水土流失治理;中游水系結合村落污染和農業污染,進行全面治理,應用污水截蓄凈化、河道清淤、入河口生態濕地修復等方式,著力削減入湖的氮磷污染。針對洱海周邊的蒼山十八溪上游河道,可以采取上游取水整治和泥石流防治,對于中下游地區,可以綜合運用環湖截流工程進行沿河截污,設置河濱緩沖帶保障入湖的水和質量,對于農業區域可以運用污水截蓄計劃和農田回用等方式。對于波羅江中下游進行集中排污管理,實現雨水污水分管,進一步實現污水處理管網的集中建設。在此過程中針對波羅江流域規模化禽養殖業的轉移,嚴防化學污染入湖。
優化周邊流域生態,保障洱海周邊生態安全。水源涵養林建設方面,應當加大蒼山林區和洱海源頭的森林區域生態治理,并進行修復,從而建立起健全的森林生態保障體系,保障洱海周邊的生態安全,確保入湖水流的水質。同時還要綜合運用退耕還林、陡坡生態治理、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強草地建設。除此之外,還要推進洱海緩沖帶地區的建設和低污染水的處理凈化,在對低污染水源進行凈化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庫塘濕地進行截蓄凈化,實現洱海緩沖帶建設雨滴污染水處理凈化的常態化。
針對洱海還應當加強生態科學調控,一方面應當加大洱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可以實行封湖禁漁,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護原有魚種,改善洱海的漁業結構,強化洱海的水系生態;另一方面,加強洱海水生植物的恢復,及時清理浮游生物和死亡水草,增強洱海的生態恢復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水生植物抑藻能力,降低水華爆發的風險。
實現洱海流域的水資源統籌利用。統籌洱海流域的水資源,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力度,以預防為主,防控污染和藻類水華風險,并且制訂相應的預防方案和處理方案,針對相應的情況進行分別處理。大力推進城市地區的污水再生和回用,實現水資源的循環使用,達到減排目的,和水資源的節約,對于工業園區和高耗水行業,應當優先利用再生水。除此之外,也應當優化洱海周邊的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將重污染和高耗水行業轉移或淘汰,調整產業結構,以流域水環境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生態經濟為指標進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布局,調整沿海旅游業無序發展的現狀,根據洱海的生態環境承載力調整游客數目和規模,發展高端特色的生態旅游項目,進一步利用產業升級轉型加強流域的生態環境控制。
結語
對洱海流域的環境保護和流域的控制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綜合治理的過程中根據洱海流域的不同地區制定相應的策略,洱海流域作為大理州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統籌各方協調發展的同時,最大力度確保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保證洱海水質進一步優化。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