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
摘要:十九大以來,我國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旨在通過該戰略來發展鄉村的產業、文化、生態及社會。“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該戰略的總體要求。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農業現代化是產業興旺的重點發展路徑之一。隨著信息革命的開始,互聯網滲透到我們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新興互聯網技術和傳統產業的融合引領了許多產業的轉型升級,并轉變成為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也離不開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農業產業信息化引導的農村電商在傳統農業升級轉型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成為了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一個閃光點。
關鍵詞:電子商務;鄉村振興;電商平臺
農村電子商務是指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以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過集約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成體系的跨區域跨行業聯合,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農業的整條生產鏈的成本顯著下降。農村電子商務包括農村金融、農產品電子商務以及農業信息服務等等。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如火如荼,雨后春筍般的冒出了許多企業與機構來對農產品資源進行整合。各大電商企業主要是與農戶或農業企業建立與農產品產、供、銷等環節的相關的信息化服務網絡,通常采用B2B,B2C的形勢。比如阿里集團利用自己密集的網點優勢,深入農村,整合了許多地方的農產品資源,成立了許多縣級、鄉級農產品收購網點,為廣大農民建立起了便利、穩定的銷售網絡。同時也有許多地方根據自己的本地農產品優勢建立起涉農產品交易所。比如山東壽光蔬菜電子交易所、上海大宗農產品交易所等等。這些新型農產品交易平臺的興起都顯著地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了農產品銷售效率,增加了涉農企業和農民的收入。
當前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發展和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與問題。
1、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1.1 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主要是與涉農企業簽訂,個體農民參與度不夠
雖然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已經初見成效,但是主要采取的模式仍然是B2B,即電子商務企業和涉農企業的合作比較常見。電子企業與農民直接簽約的比例仍然比較低。即B2C的形式仍然發展的不充分。這反映出在農產品電子商務中農民直接參與的程度較低。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情況就是“小農戶與大市場”,這說明我國農業經營仍然是以個體經營為主,農戶本應該成為農產品電子商務中的主力軍,但我國目前市場情況卻反映出農民參與度低這一不可忽略的問題。這說明電子商務的發展并沒有真正使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起來,并沒有從根本上提升農民經營手段現代化的能力。這主要由于我國農業從業者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都比較低,這給農民學習、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更不用說參與到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進程中去了。
1.2 我國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品牌化、標準化程度較低
農產品從本質上來說和工業品有巨大的區別,農業生產是人類勞動和自然相結合的過程,農產品的質量和特性與生長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無形中增加了農產品品牌化的難度。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農業企業做大做強的能力。品牌化程度不足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通過品牌信號辨別商品質量的難度,增加了農產品線上銷售的難度。其實不僅僅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包括整個農產品體系來說,品牌化程度較低。許多發達國家早已制定了統一的農產品標準。比如日本早在1997年就制定出了生鮮產品的統一標準,在20多年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并完善了自己的農產品體系。目前日本的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程度已經十分成熟,日本的農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出口都具有良好的聲譽和口碑。在目前我國國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已經從數量轉變為質量的現實情況下,許多消費者愿意出高價去買進口高端產品。而我國農產品產量多,但需求少,需求供給出現了結構性失衡。如果這種失衡狀態難以解決,那么我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必然會受到不良影響。所以,從源頭上對農產品進行高質量的品牌化、標準化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1.3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資源稟賦發展不充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僅需要農業行業的發展,同時也需要配套的資源稟賦有同步的發展。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僅需要互聯網技術,同時需要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等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首先從信息化基礎建設來看,盡管4G、5G等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普及率在穩步提升,但在我國偏遠農村地區的網絡通訊設施仍不完善,許多村莊仍然沒有互聯網基站。其次,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會使用電腦的農民比例并不高,可以到達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最后,我國的物流網絡發展仍然存在不足。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優勢就是快捷、方便,并且由于農產品需保鮮、易腐爛,所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對于物流的配送十分重視。雖然在大中型城市的生鮮冷鏈物流發展比較完善,但在縣鄉層面來說,許多基礎物流仍然沒有打通。“村不通村”的問題仍然存在。農產品的生產中心在鄉村,鄉村應當承擔生產、倉儲、銷售等多種功能。而物流的限制極大地損害了農村承擔這些功能的能力。在這種硬性設施欠缺和軟性人才缺失的情況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步伐十分緩慢。
1.4 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差異較大
已有研究表明,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已經十分明顯。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地區間差距較大,且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鄭亞琴,2007)。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距十分明顯。從地理形態來看,東北以及東南沿海多平原,土壤較為肥沃,天然的發展農業的基礎條件較好。西北及西南地區地勢高低起伏,土壤也較為貧瘠,和東部相比,農業發展條件不足。并且東部地區交通便利,包含水運、陸運等等物流方式,區位優勢明顯。從整體農業發展條件來看,西部地區和東部及東北地區有明顯差異。從經濟技術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依靠區位優勢迅速地接收到技術轉移,快速地學習了先進的技術并發展經濟。電子商務所需的互聯網技術、物流技術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東部都大大超過了中西部地區,所以電子商務在東部沿海迅速發展。2018年全國3202個淘寶村主要分布在24個省市,在浙江義烏一個縣淘寶村就多達134個。排名第二的是山東曹縣,淘寶村有113個。淘寶村數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基本都是浙江、山東、江蘇及廣東等等。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下,東部沿海已經發展出了義烏小商品市場、晉江制鞋產業集群以及石獅服裝產業集群等等規模化、專業化的電子商務市場。可以看出,東部的電子商務發展已經是裂變式、集群式發展了。而中西部的村級電子商務發展仍然有待加強。
2、解決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問題的相應政策
2.1 切實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比例
高素質的人才是我國目前發展電子商務最寶貴也是最稀少的資源。國家要著力培育適合農業電子商務的新型復合人才。首要任務就是要提高現有農民的文化素質,尤其是有關于信息化技術的知識。因為我國絕大部分農民對于農業技能本身是十分熟悉的,在現有農戶中選拔人才可以大大發揮農民的職業優勢的同時節約培育成本。政府應當在鄉村中確立電商職業農民的培訓制度,建立系統的信息化農業培訓體系,從根本上保障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與進步。此外,可在大專高校里開設農業電子商務相關的專業,專門設置相關教育課程。在鄉鎮中開辦交流中心,使優秀農民可以在鄉鎮一級的平臺上溝通交流,在其中選拔更為優秀的人才,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帶領農民發展電子商務。
2.2 詳細制定統一的產品標準,加速農產品品牌化進程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一個特征就是無法直觀看到農產品的信息,所以對農產品制定公開透明的標準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不僅可以從源頭上保證產品質量,也可以使購買者清晰地了解農產品的信息,減少交易的信息不對稱性。與此同時,隨著交易的次數慢慢增加,也可以建立起相應的交易信用體系,從而有助于在全國農業層面建立起系統全面的交易信號機制。國內各部門要加強協調與合作,在參考國際農產品標準的同時,結合國內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制定一套屬于我國的農產品行業標準。既要做到與時俱進,也要做到因地制宜。
2.3 建立完整鄉村信息化體系,降低電子商務發展成本
雖然我國近幾年加大了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和支持,但主要發展重心還是放在城市,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升有限。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國鄉村的信息網絡建設水平低下、“最后一公里”不通等等因素在客觀上制約了農戶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能力。比如銷售端很難通過某種穩定可靠的渠道了解市場上目前對農產品的需求。或者即使有滿足需求的農產品,由于物流不發達的原因,也很難實現及時地運送。這些問題都存在于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中。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農戶和企業也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目前急需在中國的廣大鄉村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化體系,并提高物流、冷鏈以及大數據等等配套的基礎設施,從根本上降低農戶個體、涉農企業等主體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生產成本。
2.4 政府給予積極的政策導向,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已經指明了農業發展的道路,即促進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變。但是農業部及各地方的具體政策措施并沒有配套出臺。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各地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找出本省的比較優勢,結合電子商務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在整個過程中積極發揮政府的指引性作用,鼓勵農戶、涉農企業、合作社、物流等等主體在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農產品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并且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各方主體在運作時有法可依,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使農產品電子商務蓬勃發展。
3、結語
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雖然近年來發展有很大起色,但起步較晚、發展緩慢等現況仍然不容忽視。比如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農民參與度不足、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以及配套資源稟賦發展不充分等等都阻礙著我國農產品乃至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需要發揮好政府的指引作用、市場的基礎作用以及人才的帶頭作用,各方主體齊心協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切實地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幫助農民脫貧攻堅。進一步地促進農村產業現代化,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謝天成,施祖麟.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6,11:40-44.
[2] 葛俊 ,嚴奉憲 ,楊承霖.國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3,5:48-51.
[3] 胡曉樂.農產品移動電子商務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共遼寧省委黨校,2019,9:140-141.
[4] 朱肖峰.農村現代服務業發展視角下電子商務產業創新創業型人才需求分析[J].農業經濟,2019,6:88-90.
[5] 黃福高,凌花.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競爭環境的多維度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19:108-110.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