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數字校園建設不斷推進,校園APP的開發與應用愈加廣泛,但也滋生了諸多問題。本文從當下校園APP良莠不齊的現狀出發,探索規范校園APP管理的長效機制,推進“互聯網+教育”有序健康發展。
關鍵詞:校園APP;亂象;對策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背景
校園APP以學生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其特點具有本地化、實用性強及一定的時效性,旨在為學生提供本地化的學習、生活等信息并具備一定社交功能的智能手機應用軟件。其運營者多為學校學生會及社團組織等相關部門,由學生、老師、社會團體共同參與,功能涵蓋校園資訊、在線學習、課后互動、信息查詢、生活服務等多方面。
在今天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通過校園APP,對學生實施信息化智能化服務,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一些校園APP在實際管理和運營中卻出現了過度傾向,無助于改進提升校園管理的質量效率,而且無形中給這些APP的使用者徒增負擔。
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2019年3月1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把全面規范校園APP的管理和使用作為重點任務。本文旨在探索建立規范校園APP管理的長效機制,促進“互聯網+教育”有序健康發展。
二、校園APP亂象
本文在發放大量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發現學生關注的校園APP的應用亂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制使用,數量過多。
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9.88%的學生的手機中下載了0~1個學校要求安裝的校園APP,43.21%的學生的手機中下載了2~3個學校要求安裝的校園APP,25.93%的學生的手機中下載了4~5個學校要求安裝的校園APP,20.99%的學生的手機中下載了5個以上學校要求安裝的校園APP。學校強制使用或動輒與學分掛鉤的行為引起學生不滿。有不少學生表示不喜歡校園APP的強制使用,需要下載的APP過多,而其中一些使用頻率并不高,給學生造成負擔。
(二)功能簡單、重復。
有17.28%的學生表示自己使用的校園APP存在功能重復的情況,如易班和藍墨云、知到和學習通、課程格子和今日校園等等。有不少學生表示需要下載的APP過多,而其中一些使用頻率并不高,希望學校能將這些APP整合成一個,以方便學生的使用。
(三)廣告過多,管理不完善。
超過半數的同學覺得APP中廣告過多給學生們帶來了較差的使用體驗,引發學生的抗拒心理。校園歷來被看作是重要的消費市場,學生基數大,消費需求多,消費潛力大。商家為獲得利益,大量廣告無孔不入,同時進駐了校園APP的平臺。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各類廣告的分辨能力尚不健全,容易掉入商家投放廣告的消費陷阱,造成學生的財產損失。一些中小企業或個人開發者由于資金和能力所限,在平臺運作、技術支持、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APP本身的安全性無法保障。校園APP對接學生個人信息、學校教務系統,一旦泄密,龐大的學生數據信息將流向企業和公共空間,成為各類電信詐騙的重要信息源。
三、應對措施
針對現階段校園APP良莠不齊的現象,要大力推動規范校園APP管理,規范第三方校園APP的引入和自主開發校園APP的建設,具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開發綜合性校園APP。
校園APP應該對大學生在校涉及到的多方面信息進行分類整合,單一的軟件不能滿足學生在校園的需求,需要一款校園APP可以盡量涵蓋學生校園的日常信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學習、生活需求及教師工作需求,實現單一平臺結合多平臺功能的用途。
(二)提升校園APP市場準入門檻,嚴控數量質量。
校園APP應當經過教育主管部門核準后才能進入校園,校園引進APP時要理性且謹慎,應以簽訂協議等方式,改善APP使用環境,規范商家廣告。學校應更多考慮學生客觀需求,合理采納學生意見,引進優質適用的APP。學校要嚴控數量和質量,選取精品校園APP為師生服務,更加重視校園APP的高質量,減少不必要的APP,以免給師生的使用徒增麻煩和煩惱。
(三)發揮高校資源優勢,助力校園APP自主開發及共享。
高校加強信息共享,結合多校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在高校信息互通一體化平臺上合作,開展新型優質校園APP的開發和建設。利用信息的互通共享,開發出整合多種信息資源的校園APP。也可利用大學生創業創新平臺,鼓勵大學生參與優質校園APP的開發,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其提供必要的技術、政策和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樊鴻雁,崔珉閣.淺析校園APP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PU口袋校園”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1):33-34.
[2]左詩棋.“互聯網+”視角下大學生專用APP發展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2):289.
[3]劉思晴.扁平化在校園APP中的應用[J].科技與創新,2016(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