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是引發變革與轉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這一社會背景,在我國住宅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時,嘗試對既有城市老舊小區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應重視的要點。
關鍵詞:城市老舊小區;居家養老;適老化改造;人口老齡化
1 城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背景
1.1 人口老齡化趨勢
伴隨全球人口老齡化日益增長的趨勢,中國也正在步入一個深度老齡化社會。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呈現出許多問題,如老齡人口規模巨大、未富先老、女性多于男性,失能失智老人、空巢老人、丁克老人增多,老齡化速度快、城鄉二元分化明顯等特點。據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達2.2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6.1%;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43億,約占總人口的10.5%。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對“老齡化社會定義”的劃分,我國2015年老年人口的統計數據已經超過聯合國公布的“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數比例超10%即為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據此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3億,2033年將會超過4億,到2050年,預計三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我國老年化趨勢以及其伴隨的問題日益越發嚴重,對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2 居家養老背景下城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必要性
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緊迫的養老形勢,我國提出了“9073”養老服務體系,即“90%身體較好的老人,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3%的老年人通過機構養老予以保障”。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根基,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在“原居安老”的理念下,老年人更希望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通過空間和服務的支持,實現居家養老。然而,隨著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薄弱地帶,城市的發展面臨著更新、改造和宜居建設等諸多問題。老舊小區,歷史住宅群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求,適老化改造及老年人宜居環境建設已是健康養老體系中更加緊迫的課題。
2 城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現狀問題分析
2.1 當前我國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現狀
受到當時經濟、技術、勞動力等方面條件的制約,我國現在老舊小區基數大,普遍采用的是較為落后的磚混結構,沒有配置電梯,除了使用功能不全、建設標準不高、配套設施不全,存有安全隱患等問題外,現已不能滿足人們特別是老年人正常生活需求,老舊小區不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老年人對居住空間的要求有一定的特殊性,適老化改造應基于以人為本基礎上,根據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和行為模式,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空間設計。
現階段,我國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是不具備適老和無障礙的環境基礎的。近年來,很多城市在針對老舊社區開展的綜合整治工作中,更多的是側重于節能改造,抗震加固,設備更新,和立面整治等,對于適老化細節和老人需求的發展變化重視不足,并未對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進行明確落實。從適老化改造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應從現有老舊小區的套內空間的適老化優化改造、社區環境的無障礙和適老化改造,以及完善老舊社區的養老服務設施出發進行綜合整治。
2.2 當前我國城市老舊小區不適老通病分析
2.2.1 社區公共空間常見不適老通病
無障礙隱患、安全性隱患及非便利性弊病是社區公共空間中常見的問題,如人車混行的小區道路,采用園林景觀方式設置的人行道,不便老人步行或依靠輪椅通行;人車混行小區道路,采用隔離分劃方式設置的人行通道過窄,不便老人使用輪椅或步行器狀況下的通行;綠化種植遮擋人行通道,對老人的步行和依靠輪椅強行通行造成障礙等。當前很多城市在老舊小區的改造中,為住宅加建電梯的同時,并沒有對社區環境一并進行改造;一些社區對樓棟入口處增設了無障礙坡道,但是卻忽視了景觀環境中人行步道的無障礙改造。
老舊小區基礎配套設施也存在明顯不足的問題,周邊輔助交通設施不完善,綠化和功能區域設計沖突,停車占用綠化、道路造成擁堵的問題,缺少老年人娛樂活動場所、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基礎設施。
2.2.2 老舊小區套內空間的不適老問題分析
由于八九十年代正處于我國經濟發展初期,這個時期的老舊小區的住宅設計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只是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居住需求,現已不能滿足老年人心理和生理變化產生的需求,主要存在戶內空間布置不合理、無障礙設施缺失、垂直交通不便、自然通風與采光較差、缺乏老年人專用設施等問題。
3 城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對策分析
3.1 老舊小區室外環境的適老化改造
在老舊小區室外環境的改造當中,需要立足于細節的適老化和無障礙的連續性,并不能僅僅單一的著重于某一方面,應從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細節出發,全面充分地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做出人性化的改造設計。小區室外環境的改造內容應包括增加電梯、修正道路、增加醫療和兒童配套,以及適老化無障礙環境改造。為老舊小區加設電梯的同時,做好社區環境的無障礙和適老化改造,應覆蓋居民的主要通行區域,社區中的無障礙設計應從住宅室內、公共走廊、電梯、入口、人行步道一直延續到社區出入口,使得社區中的無障礙設計能夠系統的連續起來。在對室外環境平整地面、安裝扶手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停車、夜間照明、標識系統的其他方面的細節設計。
3.2 老舊小區住宅套內空間應進行適老化改造
老舊小區套內居住空間的改造應從老年人人體尺度及居住環境的需求出發,保障老年人有足夠的室內活動空間,以提高居住舒適度為目標。改造內容包括室內通行無障礙設計、套內各個功能空間的合理設計、家具合理布置,以及室內裝修設計等方面。
3.3 完善老舊小區周邊的養老服務設施
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是構建居家社區養老宜居環境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國老舊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還未形成一定的規模,設施不完善,主要存在的問題有:養老服務設施設計不合理,實用性較差;基礎設施較差,配備不健全較單一;服務設施的種類不健全,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進一步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應加快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托老所、社區醫療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管理、社區衛生、文化、體育等其他設施之間的聯系,支持和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才能更好的提供以康復護理為重點的養老服務。
4 結語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益嚴峻,如何解決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問題,為其提供適宜溫馨的生活環境,是建設和諧社會、宜居社區的關鍵所在。適老化改造應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結合老舊城區的具體情況,通過適老化改造構建居家社區養老宜居環境的完整體系,才能為居住其中的老年人創建一個舒適幸福的生活空間,方便宜居的養老環境。
參考文獻:
[1] 何凌華.老齡化背景下老舊小區環境改造的適老行設計研究[C].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2——居住區規劃),2014.
[2] 路文娟.我國居住建筑“適老化”問題研究[J].安徽建筑,2011(06).
[3] 王雅慧,王建廷.“社區老齡度”評價及社區適老化改造策略研究[J].天津城建大學學報,2019(04).
作者簡介:高學寶(1981—),男,江蘇安徽人,建筑師,工學學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華源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