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劉虎
摘要: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采取強有力的管控措施遏制疫情的擴散及蔓延,但交通管制、停業停工、限制經營等一系列措施,造成借款人收入銳減,無力按時償還銀行貸款,借款人便援引不可抗力條款主張減免責任。通過研究分析,認為金融借款合同屬于金錢債務,一般不適用不可抗力免責條款。
關鍵詞:合同;責任;不可抗力;免責
《民法總則》第180條及《合同法》第117條對不可抗力做了相同的規定,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席卷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金融借款合同項下無力償還欠款的借款人援引以上條款來主張減免自己的違約責任或還款責任,但疫情是否屬于可以減免合同責任的不可抗力,不可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 不可抗力的法律界定
從《民法總則》及《合同法》的規定看,不可抗力的構成需具備四要素,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客觀情況。
首先,不能預見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對于事件的發生不可能預料到。一般判斷當事人對事件的發生能否預見有兩個標準,一是客觀標準,即對于一個事件的發生,一般正常人都能夠預見,那么就要求合同當事人應當預見;如果需要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水平的人才能夠預見,那么只要具備這種專業知識和水平的人才具有預見性,對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水平的一般人而言則不具有預見性。二是主觀標準,即充分考慮當事人的年齡、智力、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來判斷事件對當事人是否具有預見性。
其次,不能避免是指合同生效后,當事人盡管對事件的發生采取了及時、必要、合理的措施,但客觀上并不能阻止事件的發生。
再次,不能克服是指當事人對于意外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成履行無法克服,而并非是對這一事件的不能克服性。
最后,客觀情況是指事件的發生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綜上所述,只有具備以上四要素,才可能被認定為不可抗力,主張減免責任。但是,同一客觀事件,在甲案件中屬于不可抗力,在乙案件中則未必屬于不可抗力,應當具體情形具體判斷。
2 疫情影響下金融借款合同適用不可抗力規則分析
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能否因為疫情影響主張援引不可抗力規則減免責任,則要看疫情的發生能否構成金融借款合同中的不可抗力。
新冠肺炎疫情被我國乃至世界衛生組織列入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因此,這一客觀情況當然具有不能預見性和不能避免性,但其不能克服性則需要依借款合同的具體情形來判斷。
《民法總則》第180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合同法》第11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第11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上法律條款均明確規定了因為不可抗力而導致不能履行合同(或義務)時,才可以主張減免責任。換言之,只有當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導致了借款人不能按時履行金融借款合同時,方可構成不可抗力。如果雖受疫情影響,但是當事人能夠通過其他積極行為予以克服,則不具備不能克服性,就不能認定其構成不可抗力。
金融借款合同屬于金錢之債,即以給付一定數額的金錢為標的的債務。當借款人不履行給付到期本息的義務時,銀行可以要求其履行,而且事實上借款人也是能夠履行的。合同項下,借款人承擔的是無限責任,雖然借款合同中會約定借款用途,但這并非是對還款來源的限制,因此,借款人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經營不佳無力償還借款時,可以以其他財產償還銀行債務。以筆者所在的農商銀行為例,雖然受政府管控措施的影響,部分網點會暫停營業,但為提供便民服務,單位開通了不同形式的綠色通道及網絡渠道,確保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該措施均已克服了借款人履行不能的障礙。因此,一般認為,金融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因為受疫情影響導致收入銳減無力償還銀行借款時,亦不能援引不可抗力主張減免責任(此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減免責任是指減免當事人的違約責任,而非依據借款合同當事人應當履行的還款責任)。
3 農商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是加強疫情防控期間信貸營銷及投放力度,著力滿足客戶復工生產融資需求。根據不同客戶,分類施策,爭取符合信貸條件的客戶,實現早投放、快投放。結合“百行進萬企”活動,重點營銷無還本續貸、戰“疫”貸等特色產品,積極宣傳優惠政策,全力做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信貸支持工作。
二是做好存量貸款客戶的調查摸底工作,提前制定風險化解預案,并結合摸底調查情況,分類施策,做好存量客戶的信貸支持工作。對受疫情影響較小能夠正常還款的客戶,提前溝通,開通綠色通道及網絡渠道,確保還款不受客觀條件限制;受疫情影響還款困難的客戶,逐個提醒其到期前申請展期或辦理無還本續貸;對已經逾期的,可根據實際情況,辦理無還本續貸、展期或借新還舊,盡量規避逾期罰息加重客戶負擔的情形;住房按揭貸款存在還款困難的客戶,可在與客戶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協議的基礎上,給予一定暫停還款期限。
三是調整催收思路,采取靈活而被司法認可的催收方式,避免出現超訴訟時效問題。戰“疫”期間,應盡可能減少現場催收頻度,積極采取電話、短信、微信、公告等線上催收方式,加大線上催收力度,確保不因訴訟時效屆滿而損害農商銀行的利益。
4 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一般不能援引不可抗力主張減免違約責任,從而保障了商業銀行的合法權益,但是,中國銀保監會于2020年1月26日發布的《關于加強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對金融機構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各商業銀行應當以此文件為指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采取各種優惠利民政策,確保人民群眾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閆蕓,趙潔.企業如何應對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合同履行不能[J].中國對外貿易,2020(02).
[2] 郭艷茹.涉疫情合同糾紛案件審理需謹慎[N].人民政協報,2020-02-11.
[3] 唐凱.疫情能否成為金融借款合同履行的“不可抗力”[N].江蘇法制報,2020-02-25.
[4] 龔柏華.國際商事合同不可抗力條款對“新冠肺炎”疫情適用法律分析[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0(02).
[5] 李時民.新冠肺炎疫情下對中國進口大宗商品企業來說不可抗力條款靠得住嗎?[N].國際商報,2020-02-12.
[6]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正確處理“非典”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免責事由案件[J].法律適用,2003(06).
作者簡介:張建,山東桓臺農村商業銀行公司律師,法學碩士;劉虎,山東桓臺農村商業銀行風險合規部總經理。
(作者單位:山東桓臺農村商業銀行 風險合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