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敦煌本吐蕃文獻與新舊唐書、資治通鑒、通典等漢文史書來論述吐蕃贊普時期不食驢肉與馬肉、狗肉、魚肉等飲食禁忌習俗。
關鍵詞:敦煌;吐蕃;贊普
1 不食驢馬肉
對于藏族先民而言:在久遠的歷史中形成了豐富飲食文化的同時,跟別的民族一樣形成了極其特殊的飲食禁忌,史言“吐蕃人不食驢馬肉”這是一種嚴格的飲食禁忌,現如今藏族大部分地區依舊不食驢馬肉,由此看來,不食驢馬肉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敦煌本吐蕃醫學文獻S.t756記載“羊血和馬肉適用于藥也”可知馬肉作為藥物使用,但這并不能說明吐蕃贊時期食用驢肉或馬肉,敦煌文獻p.t1287載:“你死后,我為你營葬,殺馬百匹以行糧”這是松贊干布對大臣韋邦多日義策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折射出當時的飲食習俗,并且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冊府元龜等漢文史書、敦煌壁畫、郭里木棺板,敦煌藏文文獻、賢者喜宴等歷史文書與壁畫都沒有記載關于食用驢馬肉的記載。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不食驢馬肉不光是宗教的因素,它的形成主要依賴于藏族先民的意識形態。
2 不食狗肉
不食狗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直到現如今,藏族社會上狗肉依然作為飲食禁忌來看待,而且大部地區都存在不食狗肉的習俗,這也是藏族先民在長久社會實踐中形成的飲食習俗,敦煌吐蕃文獻p.t1287載“將宇宙大神之神敖犬,名為溫蘇牙扎及江之蘇勒瑪,并在江、溫二犬毛上涂以劇毒。從險峻高巖,無草荒山,下往谷里相看覘之,吉。于是,將阿木達孜之近旁。達孜一見好犬,大喜,以手撫摸犬毛,犬毛上之毒遂侵染于達孜之手上,羅阿木達孜乃斃命,得以報仇雪恨。”這是吐蕃第八任贊普止貢贊普的歷史,止貢贊普與羅阿木達孜在征戰中止貢贊普喪失性命,后來,哈牙木胡西庫及那囊氏贊雄甲兩人利用以上所述的神犬來羅阿木達孜斃命,由此看來:吐蕃贊普時期犬作為圖騰崇拜來看待,便形成了不食狗肉的飲食習慣,這種習俗在整個吐蕃社會中得以發展,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
3 不食魚哇肉
吐蕃贊普時期,不食驢肉與馬肉,狗肉同時,很多地方都不食水生動物的肉,據《賢者喜宴》“吐蕃別的地方不食魚,只有塔波人吃魚,并把魚稱為蛙,故稱塔波為蛙食之鄉”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吐蕃時期生活在湖邊或河邊的人基本上食用魚肉。 敦煌出土的藏醫殘卷s.t.756記載“魚刺卡喉者,可將水獺毛和下須研細后用水調服,魚刺即可全部化為烏有”若不吃魚,就不會有相關的醫療方法。《冊府元龜》記載“其春夏軍糧資海魚以給”吐蕃軍隊出征時,主要依靠魚肉來維持生計,這也是生活上的便利所在。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吐蕃贊普時期生活在河邊或湖邊的人以及軍隊一般食用魚肉,魚肉作為飲食禁忌的是不擁有資源的大部分藏族,現如今,藏族大部分地區都有吃魚的習慣。
4 結語
藏族先民在長久的社會實踐中醞釀出豐富飲食文化的同時,形成了不食驢馬肉、狗肉、魚肉等飲食禁忌習俗,這也是大自然與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體現,也是藏族先民對愛護動物的體現,跟當時的意識形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吐蕃贊普時期馬在征戰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犬在放牧或征戰等諸多領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藏族先民尊尚這些家畜,特別看重馬與驢、騾子,狗等家畜在生產上的作用。這也是藏族先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對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羅秉芬,黃布凡編譯.敦煌本吐蕃醫學文獻精要[M].民族出版社,2002.
[2] 王堯.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J].吐蕃制度文化研究,2012.
[3] 才讓.吐蕃史稿[M].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達抗尖參(1983-)男,青海同仁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西北民族大學201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藏傳佛教文化與文學研究。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