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約理論考察市場分割是否會影響其所在地企業的盈余管理。本文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下,由于市場分割導致的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尋租和博弈行為,會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增強,會計信息質量下降。
關鍵詞:市場分割;盈余管理;不完全契約
1 引言
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經濟與財務領域研究的熱門話題,而盈余管理也是近20年來財務和會計領域的熱點,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卻是個尚未深入涉及的話題。現有的文獻主要從內部控制、董事會特征、外部審計意見等角度來研究企業的盈余管理,鮮有文獻從外部市場環境的角度來研究盈余管理。會計基礎條件與整個經濟、法律、政治的基礎條件是互補的,經濟、法律和政治體系可以通過影響會計準則的執行直接影響會計質量。而市場環境是法律、經濟和政治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可以推論,市場環境不同,企業會計準則執行的過程及效果也必定不同。企業根植于市場的土壤中,是市場的主體,為了滿足市場需要而存在,市場特征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的行為范式,進而可能會影響到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而我國的市場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以來的財政分權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同時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市場分割。本文認為,市場分割這一外部環境因素會潛在的影響到會計準則的執行,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中國地區間存在著市場分割已經成為共識(陸銘、陳釗,2009),市場分割表現為以行政區為單位的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的結合體,地方政府為追求當地經濟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的區域之間人為地設置障礙,阻止生產要素、產品、資金的自由流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諸侯經濟”。地方政府用市場分割的方式保護本地企業,短期來看可以在博弈中占優,通過將更多的資源留在本地,獲得短期的經濟增長,但長期來看卻損失了國家的規模經濟和地區間的分工優勢,使中國經濟陷入了一個“囚徒困境”(陸銘、陳釗,2009)。現有文獻大多從宏觀角度考察市場分割帶來的效率損失,而有關市場分割對微觀企業的組織行為方面的研究還很缺乏。市場分割不僅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績效,而且通過作用于微觀的組織行為,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形成傳導機制進而加劇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因此研究市場分割對微觀企業的影響,有助于打破地區分割和隱性壁壘,減弱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夏立軍、陸銘,2011)發現,市場分割不僅僅是由于交通成本、通訊技術這樣的自然地理或技術因素所致,與地方政府的保護行為也密切相關。隨著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導致市場分割的自然地理或技術因素已慢慢減弱,研究其背后的政府行為顯得更為重要。所以研究地方分割要從研究政府行為入手。
2 理論分析
地方分割與盈余管理的作用機理是什么呢?本文試圖從不完全契約的角度給出解釋。企業本質上就是一種契約,這是科斯交易成本理論關于企業是什么所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目前已被學術界所公認。而政府與企業本質上也是一種契約關系,簡單點說,政府為企業提供資源和保護,企業為政府貢獻更多的稅收,可以理解為政府為獲得收入,用服務與企業作交換。
一方面,市場分割下的政府,擁有更多的資源配置權,這種資源配置權表現為為當地企業提供所得稅優惠、提供補貼、或加大外地企業在本地的經營成本等(李元旭、宋淵洋,2011),這種權力可以衍生為尋租能力,并且由于市場分割下的政府對社會資源有更強的把控能力,因而在政府、市場與企業之間的作用更為重要,為尋租行為搭建了更為便利的橋梁。站在企業的角度看,企業為了競爭這些因市場分割聚集起來的資源和尋求政府庇護,根據交易費用理論,企業會權衡尋租成本與收益,當企業認為收益大于成本時,就會產生尋租行為。因此,處于市場分割下的企業,將會面臨更大的政治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的存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契約是一種不完全契約,按照不完全契約理論,當契約不完全時,只有資產的所有者才對資產擁有支配權,這種支配權被稱為“剩余控制權”。由于企業擁有對自身資產的剩余控制權,因此企業會進行盈余管理來降低尋租成本和政治成本,減少產權不清晰的資源的流失,使自身價值最大化。本文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將市場、政府、企業放到一個分析框架中,從不完全契約的視角,為盈余管理提供一個更為基礎的解釋。
本文的主要邏輯是,市場分割后政府擁有更大的資源配置權,將政府分配資源的過程視為一個契約締結的過程,政府為企業提供庇護和優惠,企業為政府貢獻更多的稅收以及滿足政府官員的個人利益追求等,由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的存在,導致契約的不完全性,企業擁有對自身資源的剩余控制權,為了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盈余管理就成了締約方之間的博弈和較量。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下,由于市場分割導致的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尋租和博弈行為,會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增強,會計信息質量下降。
3 本文貢獻
本文拓寬了盈余管理的影響因素,從市場環境的角度,考察了市場分割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拓展了“宏觀政策—微觀企業行為”在我國市場背景下的研究思路。本文運用制度經濟學中的思想,從不完全契約的視角,研究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契約行為,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大股東與小股東或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契約,少有研究企業與政府的契約,本文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個更為基礎的研究視角。
4 研究意義
從市場環境來看,市場的分割程度會影響到微觀企業的行為,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又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影響到當地的政府績效,政府會加劇地方保護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市場分割下,企業要思考如何理順與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降低與政府的契約成本,監管機構如何引導和避免企業的盈余管理等機會主義行為的產生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陸銘,陳釗.分割市場的經濟增長——為什么經濟開放可能加劇地方保護?[J].經濟研究2009(03).
[2] 李元旭,宋淵洋.地方政府通過所得稅優惠保護本地企業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1(05).
[3] 夏立軍,陸銘,余為政.政企紐帶與跨省投資——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1(07).
作者簡介:王怡芳(1993—),女,河南濟源人,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