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變遷,歲月更迭,人的一生都會歷經著生老病死的過程,死亡二字頗為沉重。事實上沉重是留給活著的人,脫離了肉體的軀殼,變成了不可捉摸的靈魂,應該也就無意識罷。而葬禮就是后代專門紀念先人,表達敬意的莊重儀式。從古至今葬禮過程,有了很大的變化,當代的農村葬禮演變至今,仍在傳承,我們年輕的一代有必要有一定的了解。
關鍵詞:當代農村;葬禮儀式
我打小生長在農村,紅事參加過不少,但白事很少接觸,因為在農村地區白事是不吉利的,害怕不謹慎的行事帶來一些霉運。而隨著年齡增長,在外讀書,更少有機會去了解各類農村儀式的詳細過程,一直覺得遺憾,畢竟弄清葬禮這一特殊的儀式,記錄下來,讓我們這年輕的一輩,對于當代的農村葬禮有所了解,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葬禮的具體過程如下:
葬禮前的準備
報喪
人去世以后,辦喪禮時,要想辦法通知死者的各房親戚,過去,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就需要專門請一位報喪者。報喪者按照主家的要求,依據列好的需要通知的親戚的名單和住址,連夜趕路去通知,即使天氣惡劣,大雨或者曝曬也得快走著去,到了給親戚道個哀,說明情況,以及下葬時間。被通知的人家看報喪的人旅途辛苦,會煮上一碗面,臥上幾個荷包蛋,讓吃過恢復體力再走。手機的出現,就省去了這個步驟,不過沒有聯系方式,也得想辦法通知。短信,電話的言辭都得反復斟酌,白事不同于紅事,是不吉利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觸了別人的霉頭。
收斂
收斂,是讓死者干干凈凈,體體面面的離開。村子里頭會有幾個常年給死人收斂的人,一般年紀偏大,懂這個,也沒有太多的禁忌。男和女是有區別,男性收斂的叫抹(ma)澡,女性的收斂叫梳頭。以女性為例,一般是請三位五六十歲的婦女,膽子大,力氣大,手腳麻利。普通自然去世的人,兒女有準備,會提前收拾干凈,這也只是個過場,但意外驟然去世的人,身上有污跡,這個過程就不能避免了。然后換上準備好的壽衣,壽衣也是有講究的上衣四件,下衣三件,只能是單數,材料一般為雪紡,不能是鍛,因其諧音“斷”,最好了是綿,取其綿綿不絕之意,是對子孫后代的蔭庇。最后把頭發梳理妥帖,就收拾的差不多了。
設置靈堂
棺材也是早早準備好的,農村人在六十多歲時,會請專門的師傅做好,放置在家里偏僻不顯眼的場所。呈長方體,窄長的,可打開,上有蓋,古話說:棺材六尺八寸半睡盡天下男子漢,這就是棺材的長,寬二尺八寸半,高最多是三尺五寸半。普通人家材料多用沙樹也叫子孫樹,也有采用柏樹也稱飛子樹,寓意飛子成林。有錢人家則用檀木,“檀木的棺材,梨木的桌,不是官家買不著”材質堅硬,不易腐敗,價格不菲。棺材會涂上黑色的漆,等晾干以后,包上舊衣服被子,停放妥當,等使用的時候,不必驚慌。用農村的話來說“這個東西一定要做的好”,平時也不能隨意的說,要隱晦。
安置死者的棺材會放在堂屋,前面一張八仙桌,高高大大,有雕花,刷著精漆,上面放著香盒,點著兩只蠟。棺材上有大紅色的棺罩,上面繡有花紋,四周垂掛處還有各色的小彩燈,可點亮。堂屋外面是道場,面積很是寬廣,用油布搭成一個臨時的棚子,能遮風避雨,又在里面擺上許多椅子桌子。開席時,就在這里擺上五六桌,按批次的吃飯。
請鄉鄰幫忙
一場喪事,前前后后要請十來人幫忙操辦,這個時候就要倚仗周邊鄉鄰。孝子,身披麻布服,頭上帶白,去要請的人家面前一跪,說聲:“麻煩您了”。人家自是心知肚明,一般農村人家考慮到自家也有老人,遲早也會請到別人家,都不會拒絕,連忙走上前去,扶起孝子,說上一句:“節哀”。一并問清具體做什么,什么時候去。
請的十多個人分別為:主事,又叫督管,這個人物關系著白事做的成與敗。常常會聽到”來了客,小盤子拿茶來。新來了客,小盤子拿茶來。”這樣的吆喝,表明來了新客人趕快上茶或者告訴客人剛剛開席。廚房幫忙的婦女,負責,切菜,煮米,炒菜。大盤子,即用托盤一下子放六盤菜,上到各個宴席桌上,這個活兒要臂力,是中年男性擔任。三個小盤子,即從托盤中接菜到桌上,這是女性的活兒,做事要細致,不能潑灑,弄到客人。裝煙篩茶各一人,站在門口給來往的客人端茶,遞煙,活兒輕松,但嘴巴要甜,親熱,會招呼,并且瞧得到眼色,隨時給人家補茶水。一個燒開水的,在角落里看火,給開水瓶灌水,送到廚房和篩茶處,那都是老年人,得負責,耐得住。最后就是挖井和抬人上山的八大金剛,那都是些壯實有力氣的人。
葬禮進行中
祭拜
農村,特別是土家族區域,常常把喪事當作喜事來辦,“熱熱鬧鬧的送亡人,歡歡喜喜的辦喪事”,誰家有老人家去世,會請班子打喪鼓。五六個人,年歲較大,身穿藍色服飾,帶頭巾,扎腰帶,都是吹吹打打幾十年的經驗,包括了:嗩吶,小鼓,缽等,站在堂屋棺材兩旁,聲音高亢嘹亮,節奏壯麗悲愴,親人一進靈堂,聽到這個聲音,也便了了,這意味著陰陽兩隔,不由悲從中來,眼淚簌簌。附近隔幾個山頭都能聽清,喪鼓一響,一目了然,紛紛趕來奔喪。
親人進入靈堂,主人家的孝男孝女馬上跪下行禮,以表感謝,奔喪的人立馬攙扶起來,鞠躬表示節哀。然后在棺材前,為亡人點香燒紙,行磕頭的大禮九次,周圍等待的孝子也要按照同等的禮數回敬。
宴席
早中晚三餐,主人家都會開席,由主事者吆喝一嗓子,人們便有序的上座,十人一桌。開席前,在座的每人一條毛巾,喪禮回送毛巾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的“孝帕”,主人家分發白色布條給奔喪的親友們,謂之“散孝”。到了近現代就轉變為贈送白色毛巾。毛巾作為洗滌之物,有滌蕩晦氣的寓意,也可用來給幫忙的鄰里擦汗用,也是預備給送葬路上悲痛流淚的至親拭淚。席上的菜,根據主人家的條件和安排來定,并沒有統一的要求,10-12個炒菜再加湯鍋,長陽是土家族,少不了有臘肉火鍋,合渣,梅菜扣肉,肉糕,粉蒸排骨等。
上梁
有在吃宴席的時候進行的,也有在宴席過后,深夜十一二點進行的。吹打的班子,坐在靈堂兩旁,曲子燥起來,由八大金剛在喪樂中將棺罩蓋上壽木上,外面鞭炮聲連連,上梁這個環節主要是去世老人的女兒們準備的,大致是為表達對去世父母親的養育之恩的感激。同時,女兒家們要為上梁的人,準備好煙酒糖茶,也要給八大金剛,管事,幫忙的人,在場參加葬禮的一一磕頭,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三四十分鐘,增添了幾分沉重,哀悼的情感。
守靈
守靈,也稱守夜,即孝子徹夜的守在棺材旁,點上蠟,讓它一直燃著不能熄滅。前面的火盆里不時地添一點火紙燒,聽老人們說,是因為人去世后,靈魂尚在人間游蕩,在去往陰間之前,會再回到熟悉的家里看一看,害怕靈魂會迷路找不到家,就點上一盞燈,用作指路。另外,早先年代,鼠類兇悍猖狂,死者的尸首偌無人看管,它們似乎能看出人失去了生氣,會大膽跳上靈床啃食人的肉,場面血腥。老人們也說,按照以前的規矩必須守上三夜,現在人們逐漸簡化,只守下葬前的那晚。
上山
實則就是下葬的意思,我猜是由于該地地勢多山坡和丘陵再加之風水的原因,多埋在高處,所以叫上山。會請道士或者懂得人選一塊墓地,有時候也是老人家去世前自己相中的,墓地要求靠山,面前開闊能望出去,這樣的地方是風水極好的,能夠延福子孫后代。在天亮前,由年輕力壯的男性,在指定好的地方,打好墓井。當地人認為,棺材下置可前后挪動,但不能取出二次下葬,否則會有不辛發生。挖好后,孝子守在這里直到天亮。
天亮后,子女即在場的奔喪的親友送葬,抬喪出門前,孝子孝女給參加喪禮的親友即幫忙理事的鄉鄰一一磕頭,然后鑼鼓嗩吶響起,蓋棺前,親人們再看死者最后一眼,在一片悲愴的哭喊聲中就送出了門,沿路上要丟買路錢,每到岔路口孝男孝女要下跪磕頭。一路上熱熱鬧鬧,鑼鼓不斷,隊伍中有觀喪的鄉鄰,隊尾有有扛花花綠綠的花圈的,幾步便放一掛鞭炮。在路上棺木不能隨意停放在人家門前的,只有壞心眼的人才會這么做,路過人家的門口得放鞭炮,去去晦氣,講究的人家會回放一掛鞭炮。到墓井前,八大金剛將靈柩放置進井里,由孝子跪在棺材上挖三鋤頭泥下井,然后八大金剛開始堆土敲石砌好,快好的時候,孝子用衣服兜一堆黃土,由兩人一邊一個攙扶著,將土撒在墳堆上。再在四周放置好兒女們準備的紙扎的花圈,最后在墳前,磕頭燒紙,放上一會子鞭炮,就算是安葬完成了。
葬禮過后事項
人去世以后,緊接著還有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周年,三周年,五周年等一些與逝者相關的重要節日,以及特殊節日的祭拜,其中也有一些禁忌和說法,這里就不一一道來了。
總得我們總結出當代農村葬禮的一些特征:
(1)日趨簡化,相較于傳統的葬禮,從規格上,時間投入,步驟和禁忌上來看,都大大簡化了。
(2)格式化,各地區的葬禮具體步驟基本都是這樣一套流程,一些具有地區特色的習俗,在流失。
(3)倫理關系的淡薄,嚴苛的葬禮規矩,葬禮等級制度都轉為日常化,以生者的便利為主。
這樣的趨勢,有利有弊,弊如民俗特色沒了,人們傳統的記憶流失了,傳統的理教作用的淡漠。利如鋪張浪費的制止,減少人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對于自然環境減少了污染。葬禮在今后漫漫的歲月里如何延續下去,還是需要科學的指導,讓人情,民俗特色這一塊保存下去,讓我們的后代知道詳細的發展過程,處于該場合如何去做。我想這些就是記錄喪葬禮的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姓名:葉斌斌,女,湖北宜昌人,碩士,研究方向:人類學。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