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君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提出的關于基層治理和發展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美麗鄉村建設、職業農民培育、精準扶貧等多個方面,其中,農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國家,基層的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將對國家治理產生重要影響。基層文化建設蘊含于鄉村振興戰略,對基層道德與法治建設意義重大。近年來,浙江省溫州市積極推廣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有利于基層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試圖在對溫州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研究的基礎上,探究農村文化禮堂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用和對基層文化治理的功能,探究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更好的發揮文化禮堂建設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作用增磚添瓦。
關鍵詞:文化禮堂;文化遺產;文化治理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鄉村振興戰略,浙江省于2013年根據省內農民的實際生活需要和農村的發展情況啟動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項目,目前浙江省各地市已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全面推廣開來,溫州市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大力開展文化禮堂建設,不斷滿足人民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形成了溫州文化禮堂建設的地區特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然需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對農村文化建設和提高農民生活幸福感的探索,在保留農村文化遺產、宣傳紅色政策、增強村民認同感和凝聚力、豐富村民生活等方面,特別是對加強基層文化治理發揮著積極作用。
文化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文化的理念、資源、平臺、方式等參與社會治理,以此發揮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文化治理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密切相關。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有利于重新建立鄉村的公共生活空間、鞏固基層的執政基礎、構建村莊生活共同體、建構村莊社會生活規則秩序、引領鄉村傳統創造性轉化發展、恢復鄉村生產活力、重建鄉村生活體系。特別是農村文化禮堂有利于鄉村公共精神的培育,鄉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必將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公共精神是指孕育在公共社會生活之中的處于最深層的道德觀念和政治價值,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命題。鄉村公共精神是指處于農村生活環境中的個人與村之間,或者是在村與村之間的互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于公共利益的認同與維護的觀念。鄉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必須基于農村的生活實際,并結合歷史性和時代性。鄉村公共精神培育的主體是農民,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個理想的社會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系基礎之上的社會,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在鄉村公共精神的培育方面有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增強公共參與意識、改善村民關系、凝聚村民力量和培養村民主體意識等方面的作用。農村文化禮堂對農民發揮著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有利于培養“有文化、有責任、有思想”的素質農民;有利于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公平正義的基層環境;有利于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提升農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基層社會環境的和諧與穩定。
隨著后工業化時代和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主導下受到質疑和否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得到重新評價,例如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契合的鄉村價值,低生活成本消耗的鄉村生活,以道德教化、家族維持、民間調節為手段形成的鄉村秩序等等。古代中國是以宗法制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秩序,塑造了一種以鄉土情感和人情社會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網絡型社會,長期積淀了以禮治、德治和教化為基礎的文化治理方式,維持著中國傳統社會。在社會生活已經發生巨變的今天,從表面上看,傳統社會結構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瓦解,基于傳統文化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但實際上,傳統文化深藏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仍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將有利于重建鄉村公共生活空間、凝聚村民集體歸屬感、塑造公共精神和共同價值觀、喚起村落共同體的情感歸屬和崇德向善的價值認同,以鄉村歷史中的德治、禮治、教化等社會治理方式為資源助力鄉村治理。
但是,在實際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由于人們對現代生活和時尚潮流的追求,文化禮堂主要集中在電影放映、文藝演出和政策宣傳等方面,而對當地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不大。現有的農村文化禮堂集中于成立羽毛球隊、籃球隊、舞蹈隊、歌唱隊等現代活動隊伍的建設,而缺少傳統文化宣傳隊伍。另外,因為政策的導向作用,農村文化禮堂較快的籌集到資金實現了舊祠堂等建筑的改造,但是,在農村文化禮堂的后續發展中卻存在著資金短缺的現狀。目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資金缺口大,難以常態化維護。對于經濟發展較好的村落,能夠實現文化禮堂的建設和推廣,但是對于經濟發展滯后的村落,文化禮堂的建設經費難以落實。另外,農村文化禮堂的內容建設缺乏后勁和相應的專門人才。農村文化禮堂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也良莠不齊,確實存在各種問題。
關于農村文化禮堂方面的文獻作者也主要集中在企事業生產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和廣播電視報社,說明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行為,而在研究人員數量和條件都比較優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關的文獻研究數量卻較少,從而導致關于文化禮堂建設這一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從而無法為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增添內涵和深度。
農村文化生活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根基,農民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主要成員。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將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同時也是我黨在基層建設的一個個新的精神文化地標,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廣大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保障。因此,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決不能簡單的停留在“求熱鬧”、“求娛樂”這個層面,要把握文化禮堂建設的功能和定位,確保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觀和豐富基層文化生活的作用,同時要真正體現鄉土特色文化,真正煥發農村文化禮堂的魅力。其中,民間藝術來源于鄉土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身,舉辦文化禮堂優秀民間藝術展示將有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農民主體性地位的發揮。趙旎娜在《利用民間藝術資源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長效發展思路》一文中表示,在送文化下鄉的活動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官本位的思考或處事方式。針對偏遠的空心村,經濟較發達、外來人口眾多的村,應有針對性的分別塑造不同的文化藝術內容,應拓展民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打破過去傳統家族式傳承機制,通過民間藝術資源的保留,讓農民記得住鄉愁、守護好文化根脈。
農村文化禮堂多是由宗祠改建而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體現了我國鄉村社會是情感關系社會這一重要特征,所以,關于宗祠的改建以及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應成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關注的重點。另外,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日益重視和人們對美麗鄉村宜居環境的追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生態學研究,如文化禮堂建設的自然條件、生態內涵等也應成為未來該領域的關注重點。
參考文獻:
[1]林敏霞,顏玲云.從宗祠到文化禮堂——村落傳統建筑遺產功能研究[J].民族論壇,2016(12).
[2] 季良綱.建設農村文化禮堂、重構基層科學文化[J].科協論壇,2017(05).
[3] 趙旎娜.利用民間藝術資源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長效發展思路[J].藝術評鑒,2017(06).
[4] 肖琳.文化禮堂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7(08).
[5] 陳野.文化治理功能的浙江樣本淺析——以農村文化禮堂為例[J].觀察與思考,2017(04).
[6] 黃偉英.鄉村地標——從文化禮堂到禮堂文化[J].社會治理,2017(01).
[7] 周燕妮,陳永康.鄉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基于浙江省永康市鄉村文化禮堂的功能研究[J].理論與實踐,2017(06).
[8] 張國泉,洪千里,李勇華,等.從文獻分析看我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與發展[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11).
[9] 林麗珍,魏夢琪.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與傳統文化的傳承[J].大眾文藝,2019(01).
[10] 胡志剛.農村基層文化禮堂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赤子,2015(01).
基金項目:本文系院級課題“文化禮堂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單位: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