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莞客家山歌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現代移民城市的發展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傳承發展好客家山歌,要做到“搶救原生態,創新原生態,精品留后代,吸引新一代”。本文主要圍繞東莞客家山歌的分布、傳承、發展與城市的融合等進行講述。
關鍵詞:客家山歌;移民城市;傳承與發展
“客家”是因歷代戰亂而多次從黃河流域大批南遷的漢族居民。目前客家人遍布國內 10 多個省和世界 80 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為6500萬。由于客家人過去多居住在山區,故而將他們唱的歌統稱為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產生于勞動,客家人在勞動過程中隨口而出,即興而歌,通過唱歌抒發內心情感,忘卻勞累。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
1 東莞的人文地理與客家山歌分布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東莞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在山區片,包括鳳崗鎮、樟木頭鎮、塘廈鎮、清溪鎮、謝崗鎮等,其中樟木頭鎮是東莞市唯一的純客家鎮,客家文化也是該鎮主打的文化品牌。解放后,東莞客家山歌從山間地頭登上了文化藝術舞臺,也展現了客家人的風采。
2 東莞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客家山歌在東莞的發展歷史悠久,解放后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得到了東莞市政府和東莞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正式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莞客家山歌的藝術特點:(1)東莞客家山歌主要流傳于民間,用客家話演唱,其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回環曲折、委婉動聽。(2)東莞客家山歌以四句板為主,也有五句板結構,調式多為羽調式。(3)東莞客家山歌在演唱形式上多以獨唱、對唱、尾駁尾對唱、猜調應答、山歌小組唱或表演唱等為主。東莞客家山歌的表現內容主要以“女勞”之風、初戀情懷、愛在天涯、鄉土情結和新時代頌歌為主。東莞客家山歌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舉行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2007年東莞市群眾藝術館組織專家對客家山歌系統的梳理,整理的客家山歌報送省文化廳參與《廣東省客家山歌大典》匯總。2014年10月在東莞鳳崗鎮舉行了“兩岸四地”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鳳崗鎮也成立了鎮客家山歌協會,每個季度舉辦一場山歌會。清溪鎮在每年的元宵節和中秋節都會在清溪公園的山歌亭舉行客家山歌會。東莞樟木頭著名客家山歌創作人蔡容安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創辦了“歡唱客家山歌”幼苗班教小朋友學唱客家山歌。清溪鎮和塘廈鎮的客家山歌近年來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特別是在山歌的傳承和創新上都取得很好的發展和成績。在文化與教育部門的支持下部分鎮區在傳承與發展客家山歌的同時也推進客家山歌進校園,編印了客家山歌教材《客家山歌進校園選唱》等。
3 東莞客家山歌與城市的融合
東莞是現代移民城市之一,在文化上具有豐富性、多元性與包容性的特點。在東莞人和“新莞人”的交往中,客家山歌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文化的交融和表演形式的多樣性為客家山歌在呈現方式上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從近來田野調查發展,在客家山歌的活動中以老人為多,而年輕人很少參加,這就不得不考慮到客家山歌在下一代的傳承上的問題,客家山歌作為客家人長期生活在山區形成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城市與鄉村的發展,慢慢被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所遺忘,在現代化移民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同時,如何令其既保持文化特色,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讓更多的年輕人和新莞人喜愛山歌,這也為客家山歌的藝術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原生態文化攜帶著古老傳統文化的基因,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是過去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動表現,也是實現人民群眾文化權利的基本訴求,在東莞這座新興移民城市里,多種文化匯聚在此,各種自發的文化創造爭奇斗艷,正是這座多元文化城市逐漸成熟的真實寫照。客家山歌帶動的客家文化也是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元素。客家山歌與客家文化研究源遠流長,從中原的遷徙到現在客家文化的呈現,說明了客家文化的厚度與形式的多樣性,東莞的客家山歌從開始的田間地頭到這些舞臺綻放,從原始的客家“苦”歌到現在的客家新民歌,說明客家山歌與客家文化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真實寫照,是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文化的發展和文化的不斷深入,東莞的客家山歌也在以不同的形式與城市的發展接軌,在各大節日和文化的宣傳活動中,客家山歌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近年來,客家山歌在融入時代元素的同時也與社會的發展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種客家新民歌的風格。2013年,東莞(清溪)客家新民歌創作基地正式掛牌成立,為客家音樂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有力地推動了清溪客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推動了清溪特色音樂創作的繁榮發展。2018年11月,在東莞玉蘭大劇院“文藝矩陣嶺南新聲——東莞市重點文藝創作基地原創音樂作品展演”中根據客家山歌風格創作的《等你》、《紅紅客家釀》等三首東莞客家新民歌與大家見面。這是東莞客家山歌與時代發展和城市融合的縮影,是客家音樂文化在新時代的綻放。
東莞客家山歌從區域分布到現在的傳承與發展,體現了客家人勤勞勇敢、求實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同時也展現了東莞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正是基于東莞客家山歌的藝術魅力與獨特的演唱方式使我對他有了濃厚的興趣,而在整個研究中,我通過參考文獻與田野調查等方式對東莞客家山歌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對比,發現在傳承與發展中受人口流動和多元音樂文化沖擊的影響東莞客家山歌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相信在各級的關注和音樂文化人的不斷努力下,東莞客家山歌及客家新民歌會在新的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何環珠.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2] 梁燕玲.東莞市優秀群文論文集[C].東莞市文化館,2012.
[3] 李曼.淺談廣東客家山歌的藝術特征[J].中國科教創新導報,2013(08).
[4] 廖綺秋.客家山歌進校園教學探究[J].理論研究,2014(01).
作者簡介:鄒慶全(1977—),男,河南信陽人,藝術碩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聲樂)。
(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