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述友松祠石柱礎的作用、結構和樣式。
關鍵詞:柱礎;友松祠;建筑
1 友松祠概況
友松祠位于婺源沱川理坑村,該村建于北宋末年,自古人才輩出,這些人在家鄉建造出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友松祠。它原為明崇禎戊辰進士、廣州知府余自怡故居,原名“駕睦堂”,余自怡去世后便改為祠堂。建筑整體為磚木結構,全堂共五十根木方柱,均用防蛀的紅豆杉為材,共八個雕刻過的石柱礎,其余為素面石柱礎。
2 友松祠石柱礎的功能與結構
柱礎作為我國傳統木建筑中最基本的構件,將結構與藝術高度結合。石柱礎的強大生命力,源于它原本是一個結構構件,后來又演化成一種藝術形式——一種依賴于結構功能的藝術形式。
石柱礎作為古代建筑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有以下三個功能:
第一,石柱礎可承受由柱子傳來的屋頂重量,并將其傳達到地基上。通常工匠們都會將石礎的斷面做大,每方大約比柱子多出10厘米,這便使從柱子傳來的荷載通過它均勻地擴散給地基。并且放置在礎石上的木柱不受底端固定,如有地震,地面震動會造成木柱偏離柱礎中心,甚至落到地面上,但整個屋架絲毫不受其害,故其抗震性能極好。
第二,石柱礎有效隔離地面潮濕的空氣,防止木柱因受潮而腐壞。制作石柱礎的石材,大部分為花崗石、大理石等天然石料,其內部結構致密,蒸氣難以滲透,能有效阻止地下毛細水上滲,保護木柱根部不因雨水飛濺、侵蝕、受潮而發生腐朽現象,具有較強耐久性和防潮特性。友松祠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常年水量充沛濕氣大,木結構建筑的缺陷便暴露出來,這時柱礎隔潮防腐的作用也就更為明顯。當地氣候因素、柱礎在建筑中的位置因素等,對柱礎的設計都有一定的影響。友松祠的工匠們因地制宜:所有柱礎的高度都在20厘米以上,特別是天井四周以及檐廊等較為潮濕地段,柱礎修筑得更高。
第三,遵循柱間板壁安裝要求的差異,石柱礎形態也要做相應的改變。在傳統建筑中,除凌空柱子之外,大多柱子之間需要安裝板壁,柱礎在安裝木板壁的一側,礎面都加工成平直的長方形,這一作法使得看似相同的柱礎有了眾多的變化。由于石礎所處位置的不同,其出現了看面和隱面。為了節省制作成本和工時,石礎僅僅在看面上進行藝術加工,隱面則以實用為主,不精摹細琢。友松祠只有大廳正中間兩根前堂柱礎是四面雕花,后方兩方柱礎因為其后半部分被隔板遮擋,故僅看面部分(約三分之一的面積)是雕花的,隱面則以節約成本、實用為主,表面素平不作紋飾。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在設計上的價值觀——實用主義,這種實用和藝術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值得我們在當代設計中發揚光大。
石柱礎整體形制變化多樣,大致分單層和多層結構。單層柱礎常常做成圓鼓形,直接落于地面,或起一層勃勃的唇邊。多層的石柱礎則分礎頂、礎腹、礎腰和礎腳:(1)礎頂就是石礎頂部與柱子連接的部分,面積不大,但由于其所處位置容易被人們看到,所以常作簡單紋飾或干村素平,從而襯托礎肚部位的雕飾。(2)礎肚位于柱礎的上半部,是整個石柱礎最生動的地方,其形狀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變化,其中包括四方形、八方形、蓮瓣形、大小弧瓣形等。此段也為主要的雕飾部位。(3)礎腰即礎肚下方往內凹進的部位,與上段凸出的礎肚形成對比,礎腰通常較少或不作裝飾,僅變化外輪廓;(4)礎腳則是柱礎最下與地面接觸、將荷載傳向地面的部位,它比礎肚窄、比礎腰寬,外形通常與上段的礎肚保持一致,但不是絕對的,如六方形的柱礎,底座常常為圓形礎腳。
3 友松祠石柱礎的樣式與雕刻
友松祠中的四面雕花柱礎應屬蓮瓣式柱礎。礎頂剔地起突雕一圈蓮花瓣;礎肚為蓮瓣形,剔地起突;礎腰為了反襯礎肚而處理成素平;礎腳的造型類似于覆斗式,最下面一部分為四邊形,與上面的等腰梯形結合而成,減地平钑、刻有如意云紋和靈芝紋。后方兩根方柱在礎肚上稍有不同,其造型為圓滑的四邊形,上有三分之一圈如意云紋和靈芝紋,減地平钑,其余看面部分與前堂柱礎一致;隱面為不規則半圓球體,造型新穎獨特。這樣的造型處理,既能讓看面部分充分展現石雕藝術,又能在隱面部分做到節約工時和成本,與木隔板更緊密接合,更加穩固,圓角設計更不易磕碰,極具匠心。
雕花柱礎前面兩根靠近天井的石柱礎,結構與雕花石柱礎一致,礎頂、礎肚、礎腰、礎腳僅雕刻出簡單的幾何線條,勾勒出美麗的造型,具有豐富層次感。天井的另一邊,相對應的也是一對簡單幾何線條勾勒的素礎,但是礎肚的四邊形被處理成了倒圓角的八邊形,礎腳也做了相對應處理。民居內石柱礎大體形制一致,統一的柱礎形式更易創造寧靜和諧的家庭氣氛。除以上八個柱礎外,其余均為正方體素礎。
大廳正中央四個柱礎均以蓮花瓣的形式雕刻而成,蓮瓣圍繞方柱呈散開狀,突出體現了佛教的藝術氛圍。而雕刻其中的如意云和靈芝,其吉祥的寓意更是不言而喻。首先,靈芝表面有一圈圈云狀環紋是吉祥的象征。其次,靈芝自古為以來就是珍稀藥材的代表,有“益心氣、安精魂、補肝益氣、不老延年”等功效,被稱為“長壽福祿、吉祥如意”之神草,所以,靈芝以其獨特的外形和實際藥用作用,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吉祥代言人。用特定的圖案來裝飾建筑,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種柱礎都是在滿足其功能的基礎上,圍繞著宜居理念延續其附加值。柱礎或許會因地方文化等因素呈現出很大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因此,看待柱礎時,我們更應從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其居住者以及整個建筑的影響,去粗取精,繼承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提升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內涵、創造更好的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l]翟蕓.論石柱礎[J].裝飾,2003(10).
[2]雷永明.古代祠堂裝飾藝術研究[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0(06).
[3]韓旭梅.中國傳統建筑柱礎藝術研究[D].湖南大學,2007.
[4]王旭.試析古代建筑構件文化遺存——石柱礎[J].青春歲月,2013(9).
作者簡介:李博文(1992—),女,湖北武漢人,湖北美術學院,201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