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洋 郭小娟 桂琳
摘要:長期以來的應試思想,造成了高中古詩文教學的功利化,學生學習的淺層次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知識面的擴展和對深度的挖掘,這樣才能呈現出觸及靈魂的詩詞盛宴,帶給學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的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推行深度學習迫在眉睫。
關鍵詞: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必修四《雨霖鈴》為例來談實施“深度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1 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詩歌教學興趣的導入,詩意的解讀必須從誦讀入手。誦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定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使誦讀貫穿教學始末,從而讓學生在誦讀中培養興趣,提升情感認同,感知情感。
誦讀設計:
(1)學生齊讀,初步感知
(2)老師配樂范讀全詞并作誦讀指導
讀時要注意重音、節奏,語速要慢些,讀出感情。
①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頓,表示悲痛氣塞。
③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3)讓學生嘗試配樂誦讀(至少挑兩名示范)
(4)在誦讀中找出最能體現本首詞情感的句子
2 遷移運用,理解象征意義
意象,是指出現在作品中帶有主觀感情的物象。在本首詞中,從意象入手是比較容易的解讀方法?!队炅剽彙分械囊庀蠛艿湫停瑢W生找出全部意象并不難,但是全部能理解意象所傳達的象征意義,有一定難度,因此這樣設置問題:小組合作交流——意象選擇的特點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處?這些意象分別象征什么意義,傳達出什么情感,共同傳達出什么情感?這個問題5分鐘之內就會解決,本首詞傳達出詞人難舍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解讀至此,本首詞中的意象已經找全,情感也非常明確,但是想讓同學們深度體會意象所象征的情感,必須舉一反三。
師:你所知道的哪些詩或文章中有寒蟬這種意象?本首詞中寒蟬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它還有其他象征意義嗎?
生: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有蟬的衰弱的殘聲,以聲襯靜,也傳達出悲涼之感。
師:還有嗎?
生: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詠物詩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師:蟬往往在詩中傳達悲涼的情思,象征高潔的品行?,F在請同學們齊讀 “詠蟬三絕”,其中一首同學們已經熟知,課下請探究駱賓王和李商隱的兩首詠蟬詩中蟬所象征的意蘊。
這樣學生對蟬這一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對詩歌情感有了更好的把握,從而也以此遷移其他意象在詩中的寓意。
3 合作交流,挖掘深層內涵
詩歌鑒賞離不開對詞句的賞析,讓學生通過對某幾句詩詞深度解析,從而準確解讀全詞的語言、技巧和情感。但是建議教師先進行引導,指導學生如何鑒賞詞句。
師:請同學們看情人惜別圖,鑒賞“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生:很感人。
師:能不能從語言、技巧或者情感等方面進行鑒賞?
生:動作描寫,細節描寫,依依惜別之情。
師:把“執手”換成“牽手、握手”好嗎?為什么?此情此境下柳永為何會“無語凝噎”?(言之有理即可)
生:不可以,少了那份莊重,表達不出難舍難分的情感。
師:同學們,讀完這首詞,對你觸動最深的是哪一句?請自主鑒賞5分鐘,然后在本小組交流探討。
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鑒賞,交流鑒賞之后,教師可以挑出二到三句讓不同的小組進行展示,比如師問,“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被稱為‘古今俊句,看似平常的兩句詩為什么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呢?學生就會從意象、意境、表達技巧和情感方面去綜合考慮。
4 依本溯源,深悟情感
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刻更到位的解讀,必須要對詩人有更全面的了解,對創做背景進行深度剖析。在本首詞中,柳永為何那么傷感悲苦呢?難道僅僅是難以承受的離別之苦嗎?明確:與他的創作風格和經歷密切相關。教師展示《鶴沖天·黃金榜上》和《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兩首詞:
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讓學生認真閱讀,認真體悟“奉旨填詞、眠花宿柳、白衣卿相”這三個詞的深意。這時學生恍然大悟: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第一個制作慢詞的柳永,雖滿腹經綸,但一生窮困潦倒,仕途坎坷,因此流連坊曲寫下了大量受普通市民喜歡的詞作。本詞是他晚年赴任屯田員外郎時所作。此時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與紅顏知己作別,離開汴京南下漂泊到楚地,所以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情感格外哀婉凄傷。最后讓學生帶著對柳永深深的同情和嘆惋背誦全詞。
5 結語
本節課層層推進,學生在誦讀和合作探究中學會意象分析法、詞句鑒賞法,學會通過知人論世來更全面解讀詩詞情感。通過品鑒《雨霖鈴》中感人至深的離別之苦,讓學生對愛情有了最初的共識,對離愁有了更深的觸動。學生對柳永也有更為客觀的評價:一生雖然潦倒,但在詩詞上的造詣卻遠勝那些虛偽的光鮮!柳永,我們心中永遠的白衣卿相!
參考文獻:
[1] 劉曉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做法[J].教育導刊,2006(04).
[2] 章李鴿.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深度學習研究”(編號:JYKT2019054)
作者簡介:李洋洋,女,碩士研究生,中學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郭小娟,女,本科,中學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桂琳,女,本科,中學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