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課程是信息化教育的一部分,是新時代賦予老師和學生的一種全新上課方式,也是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方式,是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教育形態。網絡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既是少數專家學者倡導引領的結果,又是社會群體的集體選擇與認可,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選擇。
關鍵詞:網絡課程;線上教學
人類社會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即將邁入智慧社會。在社會各發展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教育方式、社會組織方式等。一切的發展變化都有其一定的必然,在政策的引導下,由于企業的推動、學者的倡導和教育實踐的不斷探索、教育創新的訴求使得網絡課程成為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切的機緣巧合加速了網絡授課的前進步伐,迅速的進入了各年齡段的學生家庭。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形態,成為一種先進的教育形態,受到了最為廣泛的關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教師都開展了網絡授課。
在即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網絡教育的呼聲日漸高漲之際,多方位人才的社會需求日益高漲,互聯網加速了知識和技能的傳播,高等學府的門檻逐漸弱化,為了讓更廣泛的人群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網絡課程的推廣勢在必行促進。自疫情發生以來,作為一名教師我一直堅持貫徹落實教育部提出的任務:“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尤其在2020年初,教師們接到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重要指示。“停課不停教”與“停課不停學”是有關聯的。“停課不停教”是我們的任務,“停課不停學”是我們任務的功能目標。無論教育信息化發展到哪個階段,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技術的發展只是為新教育理念的實踐與實現提供條件和動力。前者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保證安全、到位地實現,但是后者就不能保證學生能夠及時、高效地實現。如果不發生、或者效果不好,教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教育理念落后,對于教學者而言,即使信息技術使用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也不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技術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
所以,線上教學的課程設計要合理,良好的教學準備也是十分重要。首先,我使用的網絡課程主講軟件是課堂派,先建立課堂派課堂,并組建班級QQ群作為課堂輔助,然后建立騰訊會議室。課程的主要內容通過提前錄制課程主要內容,防止網絡卡頓影響授課。整體授課方式是采用直播與錄播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能防止網絡影響教學又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運用課堂派軟件提前錄制準備上課內容。通過事先與學生溝通發現,這次授課的學生,整體時間較充裕,沒有過多的其他課程。為了督促學生能夠多了解一些本專業內容,所以安排了課前演講。演講可以是以一件產品的演變歷程為主題,或者以一個品牌的產品為主題。
每次上課后,首先用課堂派查看學生上線情況,通過課堂派發送信息提醒學生及時進入課堂。演講同學通過騰訊會議與老師和其他同學互動。在課堂派中我會打開彈幕,這樣可以讓進入課堂的學生主動與老師彈幕互動。在上課過程中通過課堂派在線人數實時觀察同學在線情況。并于當天課程結束前對學生上課情況進行考勤。課程整體考勤結果良好,多次考勤沒有不簽到的學生。
網絡課堂的優勢主要在于課下。除課程內容外,課堂派的直播錄像功能可以讓同學們對課上沒有完全理解的內容進行再次觀看。課前老師會將授課的錄播內容提前上傳到附件資源文件夾內,以防網絡卡頓嚴重無法直播時,學生可自學本章內容。資源文件夾里也上傳了課程中需要學生學習或制作的范例,可供學生下載觀看。
網絡平臺的又一優勢在于作業的收集整理比較便利,減輕了班長和老師的負擔。學生依據老師要求自行上傳作業到網上,系統自動記錄上傳時間。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派自動比對學生們上交文字信息的重復率,對作業的批改也都有所記錄。目前我發布作業四次,提交存在問題的也已打回,整體效果較好。學生有問題會通過課堂派、微信或QQ方式詢問。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已進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面深度融合的新階段,教育理念與模式、學習內容及形式等正在發生著革命性變化。
網絡教學是有它的有點的,可以讓更多的想吸取知識的人群受到最專業最科學的體系化知識。通過這次課程不難發現其整體授課效果尚佳,可進行部分有效互動,作業批改記錄完善規整。學生也可以在課下通過直播回放,反復觀看教學案例增加軟件操作熟練度。網絡授課的最主要問題是網絡的卡頓,如果老師或者學生的網速欠佳,會十分影響教學效果。當然這個課程也存在一些不足,老師與學生無法實時互動,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狀況,實驗課存在實驗過程無法了解,難免存在問題。尤其是對于不愛提問的同學,老師無法了解其知識掌握情況,有一定弊端。
目前,網絡課程、慕課等相關線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全國網絡教育展覽會和網絡教育、網上教學、智能校園等學術會議,搭建了網上課堂的相關教育產品、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學術交流平臺。教育信息化類期刊、報紙、網絡平臺等,為線上教育提供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融合的宣傳陣地。全國倡導新型教育的專家學者,逐步形成了網絡教育學術共同體,構建了教育技術學視野和教育學視野的兩大網絡教育學術話語體系。全國涌現了各種網絡課程的教育教學與研究機構,促進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培養智慧時代亟需的創新人才。
教育作為公共服務產品的屬性,已經逐步得到人們的重視。網絡教學的普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樹立教育服務觀,對于豐富與發展教育理論具有理論創新價值。網絡的線上教育服務觀既是拓展教育理論研究的需要,又是教育實踐活動的迫切需求。網絡課程的未來發展亟需樹立智慧教育服務觀,強化提供優質、智慧化的教育服務,智慧教育服務質量將會成為衡量智慧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網絡課堂理應提供優質、智慧化的教育服務,提升教育服務質量是智慧教育未來發展的價值訴求。
參考文獻:
[1] 王超,陳彬,趙巧玉,等.網絡教育在我國護理教學模式中的應用進展[J].全科護理,2019(17).
[2] 黃英寬.“互聯網+”時代網絡教育技術發展漫談[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5).
作者簡介:李玥(1989—),女,吉林長春人,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工業產品設計。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