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摘要: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的不僅是正常的生活節奏,還有學生的心理。面對新情況,作為班主任如何在特殊時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這是一個難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學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內因和外因,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從輿論引導、班級凝聚以及家校溝通三個方面探索了“疫情”期間對學生進行有效心理疏導的途徑。
關鍵詞:疫情期;學生心理;工作模式創新
1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班主任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
新冠肺炎疫情的橫行肆虐使得2020年的寒假異常漫長。在這個特殊的假期里,如何有效地管理學生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是擺在每位班主任眼前的新課題。
2 學生表現原因分析
2.1 外因
2.1.1 網絡媒體的影響
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在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更是影響了幾乎所有人。而社交媒體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夾雜著負面影響。在這次疫情中,網絡媒體通過利用公眾焦躁恐慌的情緒來博關注、蹭熱度,大家都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了來自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當然,學生也不例外。
2.1.2 學習壓力
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多地都延遲開學,教育主管部門采取了“停課不停學”的工作部署,學生通過手機、平板和電腦在家在線學習。同時,遠程在線教學環境無法與現實校園文化環境媲美。在學習過程中,若遇到疑難問題,學生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這樣學生的自我要求、理想期待和現實的實際差異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另外,偏遠地區的學生還要承受因網絡傳輸質量和穩定性不高而影響教學效果的壓力。
2.1.3 親子關系壓力
因為疫情嚴重,孩子上不了學,很多家長也沒法上班。正處青春期的中學生,他們有著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渴望周圍環境能給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強烈的成人感帶來強烈的獨立意識。若這時,父母寸步不離地監督他們學習會讓他們特反感,壓力特大,很容易情緒激動,最終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2.2 內因
2.2.1 社會責任感缺失
中學生不像成年人(如醫生、護士等),他們沒有一技之長。所以面對疫情,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對社會負有多少責任。而整天無所事事,沉湎于網絡游戲,沒有精神支柱,就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具體表現。
2.2.2 自我障礙和習得無助
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或者試圖通過玩手機轉移注意力,雖提醒自己只玩一會兒,但常常沉浸其中幾小時不能自拔,而等到作業沒完成時又為自己尋求開脫。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一個人經歷了某種學習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其實就是習得無助?!傲暤眯詿o助”學生成就動機低,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遇到困難時往往自暴自棄。
2.2.3 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認知元素之間的沖突往往可以導致人們態度轉變。研究發現,微弱的刺激更可能引發認知元素之間的沖突。而強烈的刺激、否定性的刺激容易引起人們自我保護、自我防御的心理,產生本能的抗拒。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關鍵期的中學生,對于傷害其自尊心和自主行為的事件,都難以忍受,表現出抵觸和對抗。
3 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
3.1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啟示
馬斯洛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只有在滿足了低層次需求之后,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低層次的需求滿足程度越高對高層次需求的追求就越強烈。低級需求通過外部物質條件使人得到滿足,高級需要則是從內在精神方面得到滿足。
高中生在享受越來越優越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心理上更多呈現以下的特點:
(1)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要求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
(2)求新求異、積極探索未知世界是青年人的天性。由于心理不成熟,鑒別力差,他們對很多東西常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3)逆反心理傾向明顯。他們對小時候所形成的權威觀念予以強烈否定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對現存的一切,對已成定論的事實都要投以疑問的目光。
(4)思維敏銳,但片面,容易偏激。
3.2 班主任的新角色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一班之“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4 我的措施
4.1 做“好”正面輿論的引導者
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做到忙而不亂,穩而高效??刂撇⒄{整好自己的情緒,并賦予自己無限的正能量。只有這樣,才能盡心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依靠權威部門、主流媒體和官方網站獲取信息。
4.2 做“好”班級學生的凝聚者
“危機也是契機,生活就是功課”。這個寒假注定會成為我們難以磨滅的記憶。但是,作為班主任,我要讓學生相信:所有人的付出都不會白費,要相信我們終會看到柳暗花明的一刻。
4.3 做“好”家校工作的溝通者
我會通過短信、微信或小視頻提醒家長調整情緒,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給孩子傳遞正能量。與家長溝通時,若未得到及時回復,我就電話或視頻家訪,為家長送去及時有溫度的問候,并給家長提供一些比較好的居家活動,幫助大家消除焦慮的心理。同時,要求家長對每日一次的問卷星調查及時回復。
5 結果討論
利他行為的形成。在幾個平常比較活躍的同學的帶領下,大家主動寫一些積極向上的文字,發到班級群相互鼓勁、加油;還有幾個同學給外地同學寫慰問卡。許多家長感覺,孩子不聽話、叛離,其主要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由于自己的心理定勢造成的。
6 結語
特殊時期,班主任以“生命守護者”的專業職責與定力,保護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守護生命、慰藉心靈的形象。讓我們共克時艱,以非同尋常的角色與使命,迎接非常時期的新學期。待到春暖花開上學時,讓我們相視而笑。
參考文獻:
[1]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