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要:本文主要對新型移動支付技術進行分析,著重探究AFC系統中新型移動支付技術的應用。對上述內容分析,有利于提升乘客乘車的便利性,對城市軌道交通中現金結算等環節中的問題有效避免,對企業運行成本有效降低,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通過對新型移動支付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企業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型移動支付;AFC;購票檢票
1 現階段主流移動支付技術
NFC、二維碼、銀聯閃付以及云購票是現階段主流的移動支付方式,本節就此對上述主流移動支付技術進行分析。
1.1 NFC移動支付技術
對于應用NFC移動支付技術的手機,主要借助信號衰弱技術、支付標記化等技術,有近距離、低能耗等特點。在對該技術應用的過程中,不需要聯網,只需借助讀卡器即可模擬儲值票,借助近場通信應用私密通信方式,能夠很好的在硬件中儲存用戶的數據,有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NFC芯片和線圈由不同廠家裝載到不同載體,同時較不具備NFC功能的同等設備價格高,以及各城市AFC系統讀寫器標準不統一、設備老化等原因,故NFC與AFC系統終端設備存在兼容性一般,且硬件成本高等缺點。
1.2 二維碼支付
應用二維碼支付是現階段本國應用最為廣泛的移動支付方式。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到2019年,中國38個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中,二維碼過閘乘車整體覆蓋率基本達到了100%。該移動支付技術有很好的用戶基礎,且技術應用的成熟性較高,因此在AFC系統中,二維碼支付技術能夠作為很好的選擇。但二維碼支付方式也存在對AFC系統和用戶設備的網絡依賴性強,以及被復制造成經濟損失等缺點。
1.3 銀聯閃付
在地鐵行業中應用銀聯閃付,需要金融IC卡中應用閃付功能并與能夠與地鐵行業連用。對于持有金融IC卡的乘客而言,在進站乘車時,卡上會對乘客的行程信息進行有效記錄,出站時應用金融IC卡即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支付工作。但銀聯閃付業務流程較為復雜,存在地鐵運維及客服工作難度增加等缺點。
1.4 云購票
購買地鐵車票時,除了在車站使用NFC、銀聯閃付或二維碼支付外,還可以采用O2O支付方式,能夠借助互聯網對微信支付服務器或是支付寶服務器有效連接,隨后再與地鐵清分系統相連接。乘客在進地鐵站乘車后,可以應用相關的軟件,在相應的平臺上進行購票,隨后到車站換成實物車票即可。但云購票對于已建成且無此功能的地鐵單位,會造系統、設備和網絡改造難度大等問題。
不同類型移動支付技術的優缺點如表1:
2 AFC系統中新型移動支付技術的具體應用
將新型移動支付技術應用到AFC系統中,主要是將智能移動終端作為核心載體,借助不同的移動支付技術,如NFC、二維碼支付等,同時依靠大數據和云計算,將AFC系統服務作為基礎,優化互聯網票務服務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在在此基礎上提供互聯網增值服務,促進互聯網與AFC系統相結合。將新型移動支付技術應用到AFC系統中,有很好的優勢,能夠借助相關支付平臺,降低現金使用的頻率,對乘客的需求有效滿足,對運維成本有效降低等。本節就此對AFC系統中新型移動支付技術的具體應用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2.1 建設互聯網票務平臺
將新型移動支付應用到AFC系統中,需要首先完善互聯網票務平臺建設。借助互聯網票務平臺,能夠在地鐵站內、外使用互聯網票務業務。數字票務系統以及二維碼管理系統是該平臺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數字票務系統,主要是具備票務管理功能的系統,保證二維碼、NFC等新型技術接入的實效性;對于二維碼管理系統,主要是針對二維碼業務開展有效的服務,如表2:
2.2 建設ACC/AFC系統
在建設互聯網票務平臺基礎上,即需要保證有效實現移動支付功能在AFC/ACC系統中有效應用。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實現移動支付功能,比如,將掃碼購票、二維碼掃描設備等功能加入到AFC終端設備中,增加網絡購票取票機終端、云閘機等。
2.3 AFC的組網工作
基于互聯網票務系統,外部互聯網與內網的AFC系統相聯系,封閉的局域網需要與外部互聯網進行對接數據工作,需要完善設計AFC系統的組織方案,對信息安全等方面要求有效滿足。移動支付在應用到AFC系統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如互聯網票務的規范性比較低、缺少統一的二維碼標準以及二維碼業務方案等。因此在未來發展中,還要不斷完善新型移動支付技術的應用,從而提升乘客乘坐地鐵的便利性,促進地鐵站運行的效率、質量的提升。
3 總結
綜上所述,伴隨城市交通軌道智能化發展,將新型移動支付技術應用到AFC系統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相關企業和工作人員要注意加強規范化、集約化以及制度化管理工作。針對新型移動支付技術中存在的不足,相關工作人員還要提升自身專業化水平,完善設計AFC系統方案,為乘客提供更便利的出行。
參考文獻:
[1] 汪璐.新型移動支付在AFC系統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7(10).
[2] 薛萬彪.基于新型支付技術在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機電工程技術,2019(09).
(作者單位: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