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邱
摘 要: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農藥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發明,其對于提高糧食產量與質量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現階段全球范圍內人口增長態勢迅猛,對糧食也有著非常大的需求,糧食供需關系也變得十分緊張。在此背景下,人們為了提高糧食產量,開始過量使用農藥,過量使用農藥在降低糧食質量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針對此,本文就稻谷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進行闡述,并結合農藥殘留檢測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對策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
1 引言
在物質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的背景下,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農作物中農藥殘留更是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則為改善農藥殘留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持。現階段,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發展高效化、精確化。在我國,農作物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當然部分糧食作物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問題依然沒有完全攻破。例如稻谷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檢測依然采用舊的規范與標準,或者農藥殘留檢測操作不規范等等。針對此,有必要圍繞稻谷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的方法、問題以及對策進行探討與研究[1]。
2 稻谷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的方法
關于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的具體流程,首先稱取一定量稻谷,粉碎過篩并進行風干處理,將處理后的樣品放置于燒杯中,加入蒸餾水、乙腈,然后加入到高速勻漿機中,2 min后將樣品提取出來并過濾,加入具塞量筒,與氯化鈉混合一段時間,待乙腈與水完全分離后,在氮吹儀上吸取乙腈相溶液,并按照一定水浴溫度將其吹干,最后加入丙酮并上機取樣。將處理好的樣品分為若干份,并加入不同的含磷農藥,然后根據線性關系,基于外標法對農藥殘留量進行計算,最終確定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結果[2]。
3 稻谷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存在的問題
3.1 農戶安全意識不到位
一些農戶在稻谷種植過程中缺乏安全意識,對農藥殘留的危險性不夠重視,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導致稻谷有機磷農藥施加過度,最終造成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量超標。
3.2 檢測隊伍缺失
稻谷有機磷農藥檢測工作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決定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地區的農藥檢測隊伍建設情況不理想。在農藥檢測隊伍缺失的情況下,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工作的開展面臨著重重困難。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甚至缺少農藥檢測人員,這顯然不符合現代農藥殘留檢測的實際需求。
3.3 檢測水平有限
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與復雜性。然而受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部分地區的農藥檢測機構與人員難以對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進行準確檢測,在檢測工作中難以取得準確的結果。究其原因,就在于農藥檢測隊伍的培訓工作不到位,檢測人員的專業水平有待提升,難以在農藥檢測工作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3]。
3.4 檢測條件惡劣
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對試驗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有精密的儀器作為支撐。然而在一些檢測機構中,受限于經費與人員缺失,其檢測工作往往難以滿足專業要求,檢測設備與試驗環境并不理想。
4 完善稻谷中農藥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的對策探討
4.1 完善操作規程
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技術標準與規范要求。因此,作為檢測人員,必須制定完善的操作規程,確保整個檢測程序趨于規范化、標準化,真正保證農藥殘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4.2 提高取樣規范性
在農藥殘留檢測工作中,取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確保樣品質量,才能夠保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針對此,作為檢測人員,必須不斷提高操作水平,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取樣工作,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例如碎樣法、過濾法、表面測定法等等[4]。
4.3 加強檢測隊伍建設
正如上文所述,作為開展稻谷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工作的主體,檢測人員的專業能力與素質決定了整個檢測工作的成果。因此,檢測單位應該加大對檢測隊伍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與此同時,還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條件,確保農藥殘留檢測工作能夠得到多方支持,最終獲得比較理想的工作成果。
5 結語
稻谷作為人類的主要糧食之一,有機磷農藥的施用在其種植過程中十分常見,如何做好農藥殘留檢測,控制農藥殘留成為一項重要課題。針對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存在的問題,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方法,提高農藥殘留檢測水平,為保障稻谷農產品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施海萍,王馳,李大文,等.稻谷中幾種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J].糧油食品科技,2007,15(4):54-55.
[2]王芳,李道敏,李兆周,等.食品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9):3587-3593.
[3]劉輝.食品中殘留有機磷農藥分析方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6630-6632.
[4]劉榮森,劉建超.果蔬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現代園藝,2011,(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