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謙
摘要: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催產素可以改變人類的情緒共情能力。而且,共情能力的缺乏實際上是很多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主要對催產素影響共情的作用機制進行梳理,以期能為干預心理疾病提供一定的參考。目前研究發現噴入單劑量催產素對情緒識別有暫時的改善作用,關于長期使用催產素是否會有效果,未來研究需開展更多的縱向研究。
關鍵詞:催產素;共情;心理疾病
1 引言
近年來,共情一直是研究熱點。鐵欽納認為共情是通過想象的感覺想象自己處于他人境遇的體驗。共情是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常見的干預方式,很多心理疾病的也存在共情能力的缺乏的問題,如孤獨癥,精神分裂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還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社會不穩定群體,也存在共情能力缺乏的問題。因此,很多研究者對共情產生的神經機制進行了探討,近年來對共情能力的研究發展到對其內分泌機制的探討上來了。有研究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雙盲實驗發現,使用催產素提高了被試的識別情緒的能力,而且女性的共情能力有顯著提高。催產素是一種由9個氨基酸構成的激素,對人類的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都具有調節作用。它主要由下丘腦、室旁核和視上核合成,通過垂體釋放進入血液循環,具有調節子宮收縮、促進乳液分泌并加速傷口愈合等功能。在中樞神經系統層面上,催產素主要起著神經遞質的作用,它合成后會被釋放到包括海馬、杏仁核、紋狀體等在內的邊緣系統以及腦干中,進而對人類很多社會行為產生影響。近些年來,催產素成為了社會認知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而且它在人類社會認知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改善人類共情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探討催產素影響共情的機制可以為將來預防和干預各種共情能力缺乏的心理疾病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2 共情的神經機制
2.1 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
有一些學者認為共情包括認知和情感成分。情感共情是共情的初級形式,指的是“感其所感”,即我們的情緒會受到他人情緒的感染。而認知共情是我們能理解他人, 知道他人感受到了什么。準確理解他人想法的過程包括觀點采擇和心理理論能力。
腦成像實驗結果表明,他人的情緒可以激發個體本身與這種情緒或感覺相關腦區的活動,將他人的情感表征轉化成個體自身的情感表征,從而令個體對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因此,情感共情的神經活動與誘發共情的情緒或感覺的性質有關。情緒共情在個體的發展中出現比較早,研究表明對他人情緒的感受很早就出現了,是個體進行社會性交往的第一個工具。14個月大的嬰兒會對其他嬰兒的哭泣做出類似的哭泣反應。情緒共情出現的時間和與情緒相關腦區,比如邊緣系統,杏仁核等的發育是一致的。
心理理論包括情感心理理論和認知心理理論兩個不同成分。情感心理理論指個體對他人情感的理解, 而認知心理理論指個體對他人想法的理解。認知共情只是心理理論的一部分,只包括理解他人的情感, 不包括理解他人的想法。因此, 共情與心理理論是兩個交叉概念, 交叉點就是認知共情(情感心理理論)。關于認知共情的腦成像研究發現,認知共情激活心理理論的神經網絡的一部分,同時也激活情感加工的腦區。Shamay等人研究30名腦損傷病人,結果發現,腹內側前額葉損傷病人認知共情能力受損,但情感共情能力正常。
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二者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個體的社會交往能力。情緒共情可以壓制暴力行為,產生利他行為的動機,認知共情則可以幫助我們選擇最合適的辦法去幫助別人。兩者的融合在社會環境下是非常重要的,某一方面的失調會造成社會交往的障礙或問題。
2.2 知覺-動作模型與鏡像神經元
共情的基礎是個體與他人之間的“表征共享”,“表征共享”就是當個體知覺到他人的動作或者情感的時候,其大腦中表征相應動作或情感的部位會被激活,從而令個體產生同形的表征。Preston于2002年提出知覺-動作模型,他們指出當個體覺察者覺察到感官情緒信息后,覺察者會產生無意識的動作模仿過程, 隨后通過生理反饋激活鏡像神經系統來使覺察者感染上所察覺的情緒,這一心理過程的實質是一種基于具身模仿的情感共鳴現象。有研究發現,正是通過鏡像神經系統與內感覺網絡及邊緣系統之間功能上的連接關系才能使得人們理解、感受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也正因如此,鏡像神經系統的激活水平往往被視為預測個體基本共情能力的重要指標。
鏡像神經系統的存在證明無論是親自體驗還是觀察他人情緒體驗,都會激活相似的腦區,這為共情的產生提供了神經機制上的解釋。有研究表明,無論被試是被動觀察面部表情,還是模仿相同的面部表情,腦外側運動前皮質、腦島和杏仁核均被激活,這表明無論是感知還是體驗相同情緒,都依賴于共同的神經結構,這些結構的功能可以被描述為與機制相匹配的鏡像神經元。研究結果證實了個體共情時激活的腦部區域與個體親自體驗相同情緒時激活的腦部區域有重疊部分的假設,即共情在神經機制上的鏡像特征。
3 共情的內分泌機制
近年來,研究者從對共情的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擴展到了內分泌機制的探討,尤其是催產素在其中的作用。催產素對哺乳動物特別重要,因為它有利于哺乳動物的出生、哺乳、母性行為的發展以及社會互動。催產素傾向于減弱對壓力體驗的行為反應和自主反應,減弱害怕和焦慮情緒,并增加對壓力刺激的耐受,催產素可以促進各種社會互動。
前人的大量研究還發現,催產素對個體社會認知的影響可能主要是通過調節杏仁核和獎賞系統的激活模式來實現的。具體而言,催產素可以弱化面對消極情緒信息時的杏仁核反應, 提高它與情緒管理相關腦區功能連接,并能加強獎賞系統相關腦區的活動,以此來幫助個體管理消極情緒,增加社會互動過程中的愉悅體驗,并提高社會信息的凸顯性。對于男性而言, 催產素可以弱化杏仁核在威脅性的情境下的活動或加強其與其他腦區的功能連接,這可能有助于男性更好的應對危險的情境;對于女性而言,催產素可以增強杏仁核的活動,這可能使女性可以對威脅性情緒刺激保持高度警惕。
4 催產素對共情的影響機制
催產素是通過改變大腦神經網絡激活影響共情反應的。Hurlemann等人發現催產素提高男性被試對正負情緒刺激的情感共情能力,而且杏仁核損傷病人沒有這種增強效應。這說明杏仁核在催產素促進共情中有重要作用。Perry等人發現,催產素增強男性被試鏡像神經元的激活,鏡像神經元在情感共情中有重要作用。
Riem 等人采用fMRI技術研究催產素調節女性被試大腦神經網絡對嬰兒哭泣的反應。結果發現,催產素注入減弱大腦右側杏仁核激活,并增強腦島和額下回(IFG, 鏡像神經元腦區)激活。催產素可能通過增強情感共情相關腦區(腦島和額下回)的激活,促進女性對嬰兒的共情, 從而提高女性對嬰兒哭泣的回應能力。但是,另一個使用疼痛共情范式的fMRI研究沒有發現催產素增強男性被試共情腦區(前腦島等)的激活,只是當被試親身體驗疼痛時,催產素減弱杏仁核的激活。這兩個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是被試的不同性別造成的,前一個研究使用的是女性被試,后一個研究使用的是男性被試。因此,未來研究催產素促進共情的神經機制時可以考慮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催產素增加男性被試對人類面孔眼睛區域的注視時間,這可能有利于個體對他人情緒的識別。對他人情緒的識別是情感共情的重要成分。還有研究發現,催產素能夠提高男性被試在眼睛讀心測驗中推斷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推斷他人情感狀態是認知共情的主要成分。催產素對共情的促進作用在共情缺陷個體研究中也得到證實。Pedersen等人發現,催產素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理論水平(包括認知共情)和社會知覺能力。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共情能力較差。這些證據表明,外部催產素干預可以提高個體的共情能力。另外,共情體驗提升被試血漿中催產素水平,說明催產素可能是共情的生理信號。
5 小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催產素對共情反應有顯著地影響,而且主要是通過杏仁核和獎賞系統發揮作用的,但是催產素對人類共情活動的影響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目前研究催產素對共情的影響研究中,在被試的選擇方面,要么是選擇女性被試,要么是選擇男性被試,未來研究應該考慮將男女被試一起納入研究,討論其差異。既然催產素對共情能力有極大的影響,那么未來研究也應將催產素應用于各種心理疾病的改善中。但是,現有研究并沒有發現被試持續使用催產素會有什么影響,也沒有研究表明持續使用催產素對共情能力的改善作用,因此,未來研究應考慮發展縱向研究。
參考文獻:
[1]崔芳,南云,羅躍嘉.共情的認知神經研究回顧[J].心理科學進展,2008, 16(2):250-254.
[2]潘彥谷,劉衍玲,馬建苓,等.共情的神經生物基礎[J].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12):2011-2021.
[3]翁娟,周路平.共情的神經機制[J].社會心理科學, 2010(5):8-12.
[4]岳童,劉光遠.催產素影響人類社會認知的性別差異[J].心理科學進展, 2017, 25(12).
[5]岳童,黃希庭.共情特質的神經生物學基礎[J].心理科學進展, (2016a), 24(9), 1368–1376
[6]岳童,黃希庭,劉光遠.催產素對共情反應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 2018,26(3):44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