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玲?毛化強?蔡芳琴
摘要:唯有不斷創新、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才能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切實提高居民幸福感。
關鍵詞:基層黨建;居民;幸福感
我們多次以召開座談會、現場參觀等形式,對萊蕪區鳳城街道辦及轄區的西關、姚家嶺等6個社區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發現:各社區雖然情況不同,條件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重視自身建設,不斷創新黨建模式注重黨建引領,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實現了社區工作全面推進,居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一、鳳城街道基層黨建工作的典型做法
濟南市萊蕪區鳳城街道轄28個社區(村),其中城市社區24個,農村4個,轄區人口近30萬,面積28.9平方公里。街道黨工委下設1個“兩新”組織綜合黨委,2個非公企業黨委、19個社區黨委、12個黨總支、219個黨支部。鳳城街道黨委和各級黨組織因勢利導、狠抓黨建,有力推動了街道黨建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以大黨建思維為統領,構建區域黨建聯盟
為強化組織管控、整合優勢資源、提升整體效能,鳳城街道以大黨建思維為統領,圍繞共同目標取向,在不改變原有屬性、組織架構、人員編制前提下,探索組建了三種形態的黨建聯盟:區域黨建聯盟、行業黨建聯盟、智慧黨建聯盟,形成區域聯盟的大黨建格局。區域黨建聯盟以為民服務為宗旨,以強化區域社區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核心,有效聯結區域內的黨建力量、黨建資源、黨建智慧,開創了城市黨建區域融合新局。
(二)以班子優化為抓手,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黨建工作是基層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鳳城街道以提升社區黨委組織力、凝聚力為抓手,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街道為社區配備專職副書記,協助社區兩委專門抓黨建工作。比如孟花園社區“紅色物業管家”堅持“黨建引領、規范管理、凝聚人心、融合發展”的工作理念,成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東升社區的“紅色管家”治理服務體系,“融心、融情、融力”,形成強大聚合力。
(三)探索“網格+”的城市黨建,創新黨員政治引領
鳳城街道創新方式方法,搭建各類載體平臺,創新管理服務模式,探索“網格+”的城市黨建新路子,形成了“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宇黨小組”的組織體系;構織“1+N”黨群服務網,在網格、小區、市場等領域建立黨群服務點,將服務下沉、深延,形成“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黨群服務站—網格(小區)黨群服務點”的服務體系,讓服務延伸到每個角落、覆蓋到每名居民。如西關社區突出黨建“主動脈”,健全組織體系、科學劃分轄區內網格,在網格內建立支部,實現黨建工作網格化管理。
二、街道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鳳城街道黨建工作取得較大進步,形成良好態勢,但基層黨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一)黨建工作的規范性、主動性不夠
有的黨支部“三會一課”突出政治學習,黨性鍛煉不夠,在工作部署和推動上比較依賴上級組織,滿足于完成規定動作和交辦任務,自身特色不鮮明;基層黨支部不同程度存在工作制度缺失、工作計劃性不強、工作隨意化的現象;有的黨組織片面強調抓特色工作、重點工作,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抓得不到位。
(二)黨建工作的權威性、專業性不夠
有的社區黨組織書記不熟悉黨建工作、缺乏黨建工作經驗,抓黨建的方法不多,專業化水平還不高,有的則習慣性地把抓行政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抓黨建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不夠,開展工作比較被動;有的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監督管理比較松散,黨員對組織生活重視不夠,參與的主動性和熱情不高,效果不佳。
(三)黨建工作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街道各級黨組織黨建工作開展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社區之間抓黨建的力度和成效也存在較大差異。鳳城街道下轄28個社區(村),西關社區黨建工作已經成為省委組織部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的38個黨支部工作典型案例之一,東升社區、戴花園社區等也形成了可供借鑒的黨建品牌和工作方法,但這種成效依然只存在于少數幾個社區。街道轄區內的其他多數社區,黨建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四、創新基層黨建引領,切實提高居民幸福感
從我們調研的幾個點來看,濟南市萊蕪區鳳城街道黨建工作做得很實在,切實提高了轄區居民的幸福感。其中幾個社區的黨建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各有特色。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需要基層社會治理積極響應。
(一)提高認識,做好基層黨建工作的總結、提升、推廣工作
我們可以進一步總結、提升鳳城街道黨建工作的好做法、好經驗,為全市基層(街道、社區、村居)推廣黨建工作做好鋪墊。不可否認,當前許多社區、村居的黨建工作還停留在口頭上、應付檢查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需要全黨上下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二)黨建引領,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上級組織部門要為社區“兩委”配備優秀領導班子、充分發揮社區優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建設。在基層治理中,充分發揮黨的核心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借助黨建凝心聚力,通過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首先,在社區“兩委”中,配備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使社區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堅強堡壘。其次,要充分發揮社區中優秀黨員的模范先鋒作用,凝聚起社區治理的強大合力。再次,加強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建設,也是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一個重點。
(三)“兩委”掌舵,為提高居民幸福感搭建好平臺
不斷創新基層協商的內容和形式,將基層協商制度化規范化,形成良好討論溝通機制。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需要作為黨委政府的“供給側”與作為民眾的“需求側”之間有充分的溝通,而這種溝通的實現有賴于基層協商民主的作用發揮。因此,作為社區“兩委”,首先要不斷創新基層協商的內容和形式,搭建好平臺。其次,社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居民對于自己所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的認識。第三,要將基層協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使基層協商能夠真正形成平等、包容、公正的討論溝通機制。
參考文獻:
[1]程萍.王東旭、鄭慧.基層社會治理何以實現[N].光明日報2018-05-21
[2]羊許益、楊炳虎.論社會治理對社會管理的揚棄:一個研究綜述[J].社科縱橫2016(9)
[3]薛潔.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良好局面[N].光明日報20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