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摘要: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普及,世界已經成為了“地球村”,人口流動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了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趨勢。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走向國際化,國際社區的建設也逐漸提上議程并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視。本文在梳理國際化社區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城市的優秀經驗,就國際化社區的建設發展思路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社區;國際化
新中國建設歷經了70年風雨兼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與世界的深度鏈接越來越緊密。伴隨政治、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全球人才的流動和跨境遷徙日益頻繁,為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如何為在華外國人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務以及更好促進各國居民的交往融入,成為了城市發展治理的一個新課題,對城市管理、基層社會治理和社區建設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國際化社區建設體現了我國城市治理的新要求
縱觀我國國際化社區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類型和形態。
1、晚清至國民階段:此時的所謂“國際化社區”基本存在于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是外國列強劃建的各類租界區。解放前我國大約有三十個大小不等的租界。在租界里設有外國人專有居住社區,主要居住著西方殖民者、商貿從業者及家屬、傳教士等。并且他們享有治外法權,游離于中國的法律和管轄之外,是“特殊主義”的國際化社區。
2、新中國建立之后:這時的國際化社區成員,主要是和我國建交的外國使領館工作人員和援助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專家。此時政府采取的是特殊對待、優先保障的“優先主義”政策,政府有計劃的對其進行管理和服務。
3、改革開放初期:早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等等,以“發展主義”為導向,主導推動建設高標準的國際社區,來主動吸引高端產業和人才資源聚集。如上海的“碧云國際化社區”,北京的“后沙峪國際化社區”等,其后續的管理服務絕大多數是由市場來提供。政府的介入逐漸弱化。
4、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當前我國的國際化社區呈現了多樣化的類型。已經遠遠不限于新中國剛成立的“外交型社區”和改革開放初期為吸引投資而專門成立的服務外籍高端人群的社區。實踐中形成了多種類型國際化社區:如新外交元素型——以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社區為代表,特點在于聚焦去特殊化,推動外籍人士與本地社區相融合;產業集聚型——杭州高新區國際化創新創業社區為代表;教育輻射型——以北京五道口國際社區為代表。此外還有以深圳福田區香蜜湖東海社區為代表的商業生態型、深圳南山蛇口街道為代表的族群雜居型等等。
隨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各種類型國際化社區的興起,杭州、成都、武漢等新銳城市的國際化社區建設也如火如荼,不但彰顯了各地城市建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注入了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舉措,更融入了各地獨特的文化和特色。這既體現了我國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更反映了我國社會治理轉型的成效和新的政治文明形態的變遷。
二、國際化社區建設要做好市域頂層設計
國際化社區作為城市國際化構成部分的微單元,是最能體現一座城市國際化水平的“小社會”。因此,國際化社區建設首先要從市域層面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以高端要素為導向、優先性、排他性的國際化社區建設思路和模式,配合嚴格的入出境管理、移民審批、專家引進等政策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國際化社區的建設和安全穩定。這明顯的體現在北京、上海的國際化社區發展過程中。[1]
隨著我國發展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普通外籍人士將選擇來到我國讀書、就業和生活。面對這樣的趨勢,2016年,杭州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于全面提升社區建設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圍繞杭州城市國際化的戰略目標,構建惠及杭州全市居民的國際化社區發展體系,把國際化社區建設作為城市國際化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杭州市的國際化社區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不僅僅為滿足外籍人士居住的需要而進行國際化社區的建設,而是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杭州各社區的環境、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綜合水平。讓本地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社區建設水平提高帶來的實惠。
這給其他正在打造國際化社區的城市予以啟示:應當在堅持以人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建設自身的發展目標和定位,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提出自己的國際社區建設目標和思路,同時既要注重可行性,又要考慮前瞻性。明確推進國際化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以及創建指標體系和工作要求,科學制定國際化社區發展的長期、中期、短期規劃。
三、國際化社區建設要注重文化交流與融合
作為城市經營的重要發展戰略,做好國際化社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尤為重要。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社區治理中存在不少問題:如美國實行的“族群分立”的社區治理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美國大都市地區的黑人社區犯罪率居高不下為全球所公認,已經深刻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法國、德國等許多歐盟國家,也飽受困擾。比如在巴黎,由于種族分化和宗教區隔,也產生了許多“勿入街區”和“危險地帶”等城中之城,暴力、搶劫頻發,移民社區治理成為了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設國際化社區過程中要注重消除文化隔閡。以包容心態吸納世界多元文化,豐富社區特色內涵,營造開放、包容、友善的國際社區氛圍尤為重要。積極搭建文化交流平臺,通過國際化的交流互動,探索多元性的社區文化融合。在我國實踐中有不少好的做法,如在傳統節日中加入“洋”元素:如“外國人眼中的春節”、“元宵節英語燈謎”等活動,吸引外籍居民的參與,進而形成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讓不同群體在社區文化活動中產生共鳴。推動中外居民對社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歷史文化的共同理解和認同,讓社區成為中外居民共同的溫暖家園。
參考文獻:
[1]樊鵬.國際化社區治理:專業化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方案.新視野,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