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丁揚?張杏靈
摘要:由于歷史的不可復制性,在考古紀錄片的創作中,往往需要使用情景再現的手法。使用CG動畫來還原歷史的手段,已經成為了最流的呈現方式之一。本文將以紀錄片《良渚》為切入點,談談CG動畫在考古紀錄片當中的應用。
關鍵詞:考古紀錄片;情景再現;CG動畫 《良渚》
考古紀錄片是將考古過程中的真實事件以及研究成果進行拍攝、編輯、制作、合成后展現在大眾面前。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考古紀錄片主要有五大類:一是以文物為中心點的專題片,二是宏觀時空敘事的考古發現片,三是考古人物紀錄片,四是涵蓋考古發掘技術或實驗分析方法的影片,五是單一考古遺址綜合紀錄片。紀錄片《良渚》就是單一考古遺址的綜合紀錄片。
一、考古紀錄片中的動畫使用
從單一考古的遺址綜合紀錄片來說,想要實地還原當時的場景和環境進行拍攝,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CG動畫技術的運用,讓這種不可能變成了直觀畫面。
紀錄片《大明宮》中,金鐵木導演傾向于用CG動畫去講述那些精彩鮮活,戲劇紛呈的歷史故事。大明宮是唐朝盛極一時的權利中心,也是風云人物指點江山的歷史大舞臺,大明宮承載著唐朝的權力變遷,他用了近一半時長的CG動畫向觀眾逼真地展現了彼時大明宮的雄偉華麗,使觀眾的氛圍感油然而生,身臨其境般感受大明宮昔日的輝煌與魅力。《良渚》和《大明宮》一樣都是遺址綜合紀錄片。雖然良渚先民生活的時代距今已經五千多年了,但是運用CG動畫技術能夠讓原本不可能重現的良渚被重新構建出來,因此觀眾能夠畫切實地感受到良渚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大明宮》中也運用了不少人物扮演或者搬演,這樣的手法使歷史顯得不再枯燥,細節更加豐富,故事更加深刻,大唐景像在觀眾的眼前一下就活了起來。人物的扮演雖然提升了觀眾的興趣,但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人物扮演或搬演的手法還是有待考究。顯而易見,人物扮演或搬演的形式并不能適用于距今已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很難用具體的人物或者道具去還原當時的場景。與人物扮演或者搬演相比,使用CG動畫手段代替演員或道具,既能較為準確的還原良渚先民當時生活居住的環境,又能避免演員表演的痕跡,以及道具還原不真實的尷尬。不存在表演和非表演的爭議。觀眾以更客觀的視角去看待整個片子,符合紀錄片對客觀性的要求。
大到整個良渚古城的地貌、水利系統,以及城墻堆筑的質感和土層,小到玉器表面刻紋雕琢,CG動畫給觀眾展現的遠比文字性的描述、旁白解說直觀的多。從符號學的角度入手,我們可以把紀錄片中的符號系統看作由聲音和畫面兩個部分組成,這兩部分都可以成為獨立的表意系統。在傳統的歷史題材紀錄片中,畫面和聲音的關系往往表現為畫面是聲音的附庸物,畫面的表意能力有時需要依賴解說詞。反觀,在涉及到一些具體事物上時,如果單純依靠解說詞或者字幕的敘述,會顯得蒼白無力。創作團隊利用CG動畫,將觀眾在解說詞中聽到的“有形的信號”進行模擬并制作出來。例如給觀眾展示玉器雕刻的具體手法,土層堆積橫切面的土質結構,水壩的位置分布等,這樣可以有效輔助觀眾對形狀和空間上的理解。
二、考古紀錄片中的CG動畫美學
彭吉象教授專著《影視美學》中講到:21世紀數字技術條件下的虛擬美學,正是要創造出一種“真實的非真實”。這里所謂的“非真實”,是指情景再現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的影像,并不是由攝像機拍攝出來的,而是由計算機生成的或者是由數字影像合成的。這里所謂的“真實”則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方面,這些影像在觀眾看來是真實的,它們在銀幕上可以栩栩如生、以假亂真;另一方面,這些影像的存在符合觀眾的心理真實,雖然純屬想象的產物和創造的影像,但是因為符合人們的接受心理而得到觀眾的認可。
CG動畫建構的景觀,特別是良渚遺址全景式的大場景,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拓展了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審美空間。必須要明確的是,任何通過試聽傳播的藝術形式都離不開觀眾的審美需求。紀錄片不像是劇情片有設計好的劇情和橋段,紀錄片所展示的是客觀真實,然后通過聲音和畫面的傳播帶給觀眾審美的體驗。在觀眾看到模擬的良渚古城動畫之前,五千年前良渚人的生活在人類的腦海中可能僅停留在審美想象的階段,一旦通過CG動畫直觀地呈現出來,便帶給觀眾一種特定的審美認識,這樣的審美認識是帶有良渚文明特色的,它包含了良渚人的智慧美,勤勞美,等人性之美。既能作為視覺效果豐富紀錄片的審美體驗,也能增加觀眾的審美聯想和樂趣。動畫的設計抓住了觀眾對于認識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成功引導觀眾進入良渚的美學世界。
在良渚這個片子中,CG動畫的介入,開啟的是觀眾對于未知領域的一段新的審美認識。他們本身存在著文明之美,但是觀眾對于美的感知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者可謂是相輔相成。比如,在良渚古城建筑過程的模擬動畫中,隨著模擬鏡頭的拉伸,畫面中夕陽下光影位置變化,再結合宏偉大氣的配樂,觀眾能感知到這些展現歷史美的元素,發現歷史中的美,并且得到美的共鳴。
三、動畫在紀錄片中的使用原則
1.尊重歷史
如今,使用CG動畫逐漸成為了考古類紀錄片創作的一種趨勢?,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動畫的發展創造了更好條件,紀錄片的創作者容易忽略紀錄片的客觀真實性。創作考古紀錄片時,很多歷史事實需要去求證,CG動畫的創作源于客觀事實,又高于客觀事實,因此在創作前,大量的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更不允許偷梁換柱,不尊重歷史。
2.避免過分追求技術
必須要明確的是,CG動畫起源于人類用繪畫記錄和表現運動的欲望,它是指造型之間的運動過程,只是技術和手段。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彌補創作者素材的缺失,任何的技術技巧只是為了輔助故事的銜接。而創作者容易陷入一種思維定勢,執著于技術上的要求,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導致創作失衡。
四、結語
我們已全面進入數字時代,觀眾對于紀錄片的審美鑒別力也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考古紀錄片利用數字媒體這一獨特技術手段進行二次創作,在不違反歷史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將CG動畫元素融入紀錄片。或者根據真實記錄的史料對故事的人物、場景進行CG動畫還原。使一些珍貴的史料能夠以直觀的形式重新與世人見面,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歷史,不僅拓展了考古紀錄片的表現空間,也加深了考古紀錄片的表現力度。因此,今后我們更應該打破傳統限制,驅利避害,利用好CG動畫技術,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
參考文獻:
[1]樊華偉 張自如.試論歷史類紀錄片情景再現美學風格的實現[J].北京:中國電視(紀錄),2013(01):70-73.
[2]李國泉.歷史題材紀錄片“情景再現”應用探析--以歷史人文紀錄片《船政學堂》為例[J].北京: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