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摘要:西方古典設計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建筑藝術上,而西方古典建筑藝術植根于古希臘文化,歷經古羅馬、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時期,一直延續到現代,幾乎貫穿了西方整個文明世界的建筑形式和語言,其美學法則應用至今,其風格不斷被后世摹仿,其經典之作至今令人嘆為觀止……追尋西方古典設計美學思想的蹤跡,深思其視覺之美的源泉,本文將通過分析數在西方古典建筑設計形式之美的重要作用來略論西方古典設計美學。
關鍵詞:設計美學;形式;數
西方古典設計美學思想來源于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即來源于對自然的認識和自然規律的探究,以此為基礎,理性成為主導性的思維方式,指引著西方古典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美的基礎。而理性反映到建筑設計美學上,數不甘居幕后,成為設計者們構建美的實現方式,也成為人們理解美的方式,帶領人類通向設計形式之美。
一、美之客觀現實基礎——數[1]
畢達哥拉斯學派以數為世界本原的觀點,體現出此派別對美的觀點。該派從數學和聲學探究和諧之美的根源,發現音樂的和諧之美便在于其中數量的關系,進而把這種和諧的理論發展推廣到建筑、雕刻等其他藝術形式,不斷追尋產生美的數量比例,以便得到經驗性的美的規范,這便是美學形式主義的萌芽。
蘇格拉底從社會科學的角度闡釋美,于是美進入與效用連接的階段。要稱為美必是有用之物,效用的地位被提升為衡量美的標準,從此美與善密切聯系,一路同行,美學與倫理學和政治學也就密切相關,美學的焦點投注在社會公用問題上,從此不可分割。而他的學生柏拉圖提出美在于理式,并且通過床喻將理式世界、感性的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展現出來。藝術世界是對現實世界摹仿,而現實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但只有理式世界是獨立的存在并且永恒,是藝術和現實世界的源頭;但理式高不可攀,只有通過有形體的藝術世界和現實世界摹仿出來。到了亞里士多德,將理帶到事,在其有機整體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美在于和諧:“各部分的安排見出大小比例和秩序,形成融貫的整體,才能見出和諧”。
于是,在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下,西方美學思想沿著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兩條路線發展:一條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路線,一條便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路線。柏拉圖在《斐利布斯篇》中提出,絕對美通過幾何和人造品體現其存在,美的形式存在于直線和圓以及木匠通過尺、規、矩產生的平面形和立體形,這類事物的本質永遠是美的。
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希臘的建筑師,通過數學法則將各個局部互相組合便可以得到完美的建筑幾何體,如此就得到了什么是適度,并以此為美學規律,應用于西方古典設計美學中。于是比例被高舉成為西方古典設計美學的基礎,因為理解了比例,也就理解了和諧、適度和恰當的細部和秩序等體現在建筑和物品設計上的美學要素。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更是將理性推向高位,從此數學成為美學原則準確性的保證,理性成為西方古典設計美學的原則。以數為美的現實基礎,幾何成為一切美的基礎,從古希臘傳承下來的模數和黃金分割比更是西方設計美學的源泉,經久不衰。
二、設計之美的實現形式——數[2]
西方古典設計美學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建筑設計上,而數在設計師們實現其作品美的過程中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成為其設計之美的實現形式,是設計師們構建美的工具,也是人類理解美的方式。
(一)數貫穿于西方古典設計美學的實現過程當中
早在蘇格拉底時期,美的設計功用問題就已經被提上日程。而理性是西方思維的主導方式,建筑設計的美學追求要滿足這一社會功用,數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并且貫穿始終。
西方古典建筑設計之美主要體現在一定的比例、對稱和均衡中,設計師們通過確定化的數字比例限定建筑空間的構建。畢達哥拉斯“一切皆數”的思想影響深遠,任何事物具有了數的均衡和節奏才能形成美,所以建筑的美是有關數的秩序和組合。而其形式是用數量表示實體的大小,即各部分之間數的尺度關系,建筑的形式之美也就是設計作品的各部分構成完美和諧的整體。在古希臘晚期的柱式設計中,就充分體現了古典建筑設計美感產生的重要因素——尺度和比例上的均衡,經歷歷史的沉淀與洗滌,依然不斷被夸贊和研究。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設計的比例原則更加趨向精確化。帕拉第奧的建筑作品充分體現了這一現象,其設計美學理念便是通過其建筑設計作品體現真、善、美的統一,表達著形式之美建基于幾何學。在帕拉迪奧1580年的設計作品(維琴察奧林匹亞劇院)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形式美學觀點:“圓形和正方形這樣的基本幾何形是最完美的”。圓環之形式象征宇宙運轉之形成,圓的形態體現出“簡單、一致、均勻、富于張力、包容宏闊”,同時通過圓形實現出“唯一、無限的本質,和諧統一和上帝的公正等抽象之物,變得可以觸摸。”通過幾何形所構建出的空間美,充分表達著理性之美,體現著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二)數成就人類對設計之美的理解
在理性思維的指引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工具理性興盛,于是數成為人們理解世界的手段,成就人類對設計之美的理解,甚至成為了目標本身。
古典時期通過數所確定的經典,例如古典柱式、構圖等再次成為學習的對象。有關數的固定標準,既是通過傳承而來的形式規則,也是人追求美的思維方式。人們充分信任數,認為只要涉及合乎一定的數學關系,就能獲得美,因為數就是理解自然規律、連接涉及美與自然的主要工具,那么美的規律的獲得便建基于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對科學和技術的掌握成為人獲得涉及美的重要來源。如達·芬奇、米開朗其羅、丟勒等致力于對人體的研究,期望從宇宙萬物的主體——人中找出最美的線型和最美的比例,并用公式表達出來,認為如果可以通過數學方式把已經存在的美找到,就會更加接近完美的目標。
隨著歐洲自然科學的進展,唯理論和唯物主義經驗論影響了古典主義的發展,在16—17世紀的歐洲,理性在認識世界中的作用被強調。而作為理性的工具,數學和幾何學被重新推上美學舞臺并起這舉足輕重的作用:笛卡爾更是認為幾何學和數學是理性方法,無所不能并主張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霍布斯更認為理性方法的實質就是計算,幾何學是重要的科學。于是在美學方面,笛卡爾提出應當制定嚴格確定的約束規則和標準,不再完全依賴于經驗、感覺、習慣和品位,要像數學一樣清晰和明確,合乎邏輯,推崇理性的作用。建基于此,設計美學推崇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把比例提升為決定建筑造型設計的唯一要素,成為建筑設計美的形式。所以以數學和幾何為基礎的理性審美實現了替代作用,不再是直接的感性審美經驗。
隨著接下來的古代考古熱潮,古典主義熱潮被再次掀起,美的風格被再次通過模仿實現,甚至影響著現代和后現代的設計理論和實踐,影響著通過建筑設計所進行的美的表達。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的“模度”設計理論就是源于古典設計美學中的模數和數學范式,從古希臘的黃金分割關系中發現自己的量度體系。同樣蒙德里安也認為,城市中線與面的節奏更有韻味,美通過數學的方式充分地展示著自己,展現出數學—藝術的氣質。
總之,數使西方古典設計美學有了自己容易被辨識的設計語言,讓人通過它來解讀,通過它來表達,成就了古典設計的形式之美的標準和尺度。
三、數是隱藏在西方古典設計形式美背后的英雄
建立在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西方古典設計的形式美以比例、對稱、均衡、和諧為特點。數學隱藏在建筑形式美的背后,一定程度上摻雜了設計者的主觀因素,通過嚴謹的數反映出世界的和諧,是對美的要求,這也是創作的根本目的。[2]
首先,隱藏的數成就比例協調的整體之美。維特魯威對美觀要素進行了分析,美學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比例,而比例體現在各種概念中——秩序、布置、整齊、均衡、得體。比例建基于模數,通過模數來實現建筑物優雅的視覺之美。通過柱式類比體現人體和古希臘最重要的建筑語言,并進行具體的數字描述。例如,多立克柱式:與男性的身體比例相比,以6英尺高為基準,柱子(含柱頭)的高度應當是柱身下部直徑的6倍,充分體現出著男性之美;愛奧尼式柱式:與女性身體比例相比是1:8的比例,柱高是柱身下部直徑的8倍,充分展現著女性之美。通過模數所表達出的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美感,表現著人體特征。而且為了達到視覺美的效果,還可以進行“視覺校差”的微妙處理,例如帕提農神廟采用的多立克柱式的柱身并不是完全筆直的,而是進行了稍微的收分,柱身一點點向外鼓出,產生了視覺上的力量感。采用一系列手法,如角柱與鄰柱的間距比其他正常的柱間距略窄,基座面的水平線條微微向上彎曲,柱子略微向內傾斜,以便校正視差或透視上的變形,以帶來美學上的效果。于是隱藏在設計中的神秘的數學的和諧讓帕提農神廟成為古希臘設計美表達的形式典范。
其次,數成就以均衡對稱為特征的形式之美。建筑立面上的對稱、均衡和穩定的視覺效果來源于隱藏在古典建筑中的幾何韻律。例如古羅馬的圓形斗獸場規模巨大,分四層,每層檐部都使用了腳線和欄桿,形成整齊的水平線,下面三層使用連續的拱券,均衡地排列著,行成了富有韻律的美感。采用了四種柱式,從底層到頂層分別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柯林斯柱式,混合式的柱式。愛奧尼柱式仔細地均衡各部分的需要,成功地在斗獸場的建筑美學上形成了主宰地位,不僅滿足了建筑的實用功能,而且使古羅馬斗獸場在美學上達到均衡的視覺效果。帕拉迪奧繼承了古典建筑設計的語言和美學風格,他的經典之作是建成于1552年的圓廳別墅,充分體現著功能和美學的均衡考慮和彼此互補。平面布局圍繞兩條主要軸線,平面上覆蓋一正方形組成的框,以此顯示各個房間系統的數學比例關系。四邊是四個相同的立面,每個立面有門廊,有大臺階通向戶外。每一門廊6根愛奧尼柱子,每一柱子上面裝飾三角形山花。整個別墅的構圖嚴謹,空間對稱,柱廊既可以方便觀看四周的景色,連接室內與室外,同時也在形式上產生了對稱均衡和穩定的視覺效果。圓廳別墅作為追求最完美的數學和幾何關系的產物,帕拉迪奧把數學當作形式世界的最高裁判,將其隱藏在平面和里面中,造就了這一偉大的經典作品。[3]
再次,數構建以視覺和諧為特征的空間之美。亞里士多德的“美是和諧”的理念,貫穿于古典設計的創作和理論中,并且被不斷強調。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阿爾伯蒂為美制定了三條標準:數字、比例、和諧。黃金分割比例是古典設計中經常遵循的法則,以達到視覺上最為恰當的美感,被稱為“神圣比例”,因為其運用所行成的空間分割,在視覺上會產生非常和諧的美感。古希臘人通過數學推導出他們的比例系統,而黃金分割所形成的長方形在視覺上具有一種特殊的穩定感。黃金分割所形成的長方形,如果從長方形的短邊取下一個正方形,剩下的部分仍然是一個黃金分割的長方形,由此這種性質賦予長方形和正方形一種神秘的數學親緣關系,由此可以解釋畢達哥拉斯派視覺和諧的觀點。黃金分割的比例關系在許多自然生物上都有明顯的體現,例如樹干和上下相鄰的樹枝、蝸牛殼的螺旋形等。黃金分割這一完美比例,在人體中也同樣有體現,并且淋漓盡致。黃金分割被應用在古典設計中,一直到現代、后現代,是設計中獲得視覺美的重要法則。例如帕提農神廟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希臘神廟建筑,其正立面和室內平面都遵循了嚴格的幾何關系,按照黃金分割的比例來進行規劃,其立面的高、寬之比和室內的長、寬之比都是1:1.618的黃金分割比。所以帕提農神廟的立面被公認為是能夠設想出的最和諧的立面,也證明黃金分割比例所具有的美學魔力。所以,對于設計師們來說,數所賦予的黃金分割比例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基本的量度,而這種量度賦予了建筑和設計以和諧美和人文思想,讓和諧這種沒可以一直被傳承和表達。
總結[4]
數是理解美與自然的通道,也是構建形式美的工具。在西方古典設計形式美的探尋中,美與數連接一體,數既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又稱為創作的目的,任何設計之美都要經得起數這一技術手段的嚴格檢驗。在發展中,數這位隱藏的英雄成為形式美的技巧,美的形式一步步從純粹的自然“數理”意義轉向了人文“倫理”的意義,在對美的內在邏輯與普遍原則的認識的基礎上,揭示著隱藏在形式之美表象之下的深層次的智慧與奧秘。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38,47,55,95。
[2]梁梅,《設計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15-151。
[3]李俊霞,《建筑的比例和尺度》,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32。
[4]王輝,<西方古典建筑美學“形”與“式”探尋——西方建筑美學形與意>,載《世界建筑》2011/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