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吉林市人民醫院ICU,吉林 吉林)
對ICU 肺部感染患者,實施機械通氣是較為常用的輔助呼吸方式。該類患者因病情對呼吸系統的影響,臨床會出現呼吸困難、體溫變化、咳嗽、痰量增多與痰液性狀[1]。因此在進行機械通氣過程中,選擇恰當的吸痰方式,清理患者呼吸道,保證其呼吸道通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次研究采取指標數據對比分析的方式,通過對本院98 例ICU 接收的肺部感染機械通氣患者進行分組的相關指標比較,對比分析開放式吸痰與密閉式吸痰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以及對臨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收集整理了歷年本院ICU 接收的肺部感染機械通氣患者臨床資料,并依據本次研究的要求,篩選其中98 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所選患者在本院ICU 接受相關治療護理的時間為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0 月;按照患者在本院住院治療期間所接受的吸痰方法,均分為對照組(開放式吸痰)和觀察組(密閉式吸痰)。所選患者中排除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及處于深度昏迷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簽署了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如下表所示,相關資料數據的組間對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一般資料分組比較[n

表1 患者臨床一般資料分組比較[n
1.2.1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放式吸痰措施,使用無菌吸痰包和無菌手套進行吸痰[3]。
1.2.2 觀察組患者應用密閉式吸痰法,連接密閉吸痰管、氣管切開套管、呼吸機,接入生理鹽水袋、輸液器,撕開吸引器,放松負壓閥;吸痰后關閉吸引器[4]。
1.3.1 治療效果
該指標包括血氧飽和度、排痰量、肺部啰音[5]三項內容,對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在實施吸痰措施前后,分別進行檢測和計量統計,并按照指標項目進行分組統計記錄,計算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指標均值和患者總例數。其中血氧飽和度、排痰量兩項指標以每組患者的指標平均值±標準差表示;肺部啰音指標以(n,%)表示。
1.3.2 并發癥發生率
對兩組患者在接受相關吸痰治療后出現血痰和氣管黏膜損傷[6]的患者進行統計,計算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指標及比例關系表示為(n,%)。
兩組患者在吸痰前的血氧飽和度、排痰量及出現啰音患者例數三項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在接受不同吸痰治療方式后,所有患者相關指標均有所改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更高、排痰量更大,有肺部啰音的患者更少,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吸痰前后療效相關指標比較s),(n,%)]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密閉式吸痰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8.37%(9/49),明顯低于對照組(34 例,69.39%)。組間數據比較,P<0.05。見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n(%)]
機械通氣是ICU 患者較為常用的維持呼吸方法,該方式是通過機械裝置替代、改變或者控制患者的自主呼吸運動,協助患者度過疾病造成的呼吸功能衰竭、維持氣道通暢,以使患者可以進行后續的基礎疾病治療[7]。但由于氣管插管對呼吸道的刺激,患者呼吸道在機械通氣過程中會出現大量分泌物,如不能有效清除,則將影響患者的通氣效果,對患者的治療和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在ICU 肺部感染機械通氣過程中,加強對呼吸道分泌物的及時清理,應顯得尤其重要。在對患者進行呼吸道清理時,開放式吸痰與密閉式吸痰是臨床常用的兩種清理方式,密閉式吸痰法因吸痰管、人工氣道等均在吸痰過程中處于密閉狀態,不影響呼吸機在吸痰過程中的正常運轉,也不會如開放式吸痰法造成吸痰管的暴露;同時,密閉式吸痰的操作方法簡單,需要的操作人員少,極大地降低了因吸痰操作而引發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具有比開放式吸痰法更加明顯的優勢[8]。
綜上,對ICU 肺部感染機械通氣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用密閉式吸痰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排痰量和血氧飽和度,降低患者出現肺部啰音的概率,同時還可以減少發生臨床并發癥,更有利于患者的臨床治療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