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艷,嚴巍,玉專扁
(勐海縣人民醫院,云南 勐海)
上消化道出血是上食管、胃、十二指腸發生的出血性病變,一般由消化性潰瘍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胃癌等也可能造成患者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會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1]。本文,對本院116 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進行了不同治療方式的分組指標對比分析,探討使用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
本次研究選擇了本院收治的116 例患者進行分組的指標數據統計和對比分析,研究樣本在本院接受相關治療的時間均為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1 月;所選患者均經本院臨床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癥的患者;將所選患者按在本院所接受的治療方式,均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和觀察組(消化內鏡治療)。所選患者的臨床一般資料如表1 所示,患者的性別、年齡及分組方式等資料數據,組間對比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對比[(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對比[(n),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及血尿素氮和糞便隱血試驗[2],并根據檢查結果,使用靜脈滴注奧美拉唑進行止血治療;出血嚴重者,給予靜脈滴注去甲腎上腺素進行輔助治療[3]。
1.2.2 觀察組患者實施消化內鏡止血治療,根據對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并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
1.3.1 住院治療費用、住院時間及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等計量指標
對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患者住院治療所用費用及耗用時間進行詳細的統計記錄,并分組計算統計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費用、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疼痛評分采取可視化疼痛評價方法,對兩組患者在接受相關治療后的疼痛程度進行打分評價,并分別統計兩組患者的VAS 平均分值,分值與患者疼痛程度成正比。指標數據以各組患者的指標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1.3.2 止血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5]等計數指標
止血成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采取臨床實際例數統計記錄的方法,并分組計算兩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參與本研究的所有患者發放本院自擬的調查問卷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調查,并根據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打分評價,進行滿意度的統計和計算。指標數據及比例關系,以(n,%)表示。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費用更低、平均住院時間更短、VAS 評分改善狀況更優,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治療費用、住院時間及VA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治療費用、住院時間及VAS 評分比較
統計數據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更高、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患者對所接受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達到98.28%,明顯高于對照組(87.93%),P<0.05。詳見表3。
上消化道出血分為慢性隱性出血、慢性顯性出血和急性大出血三種類型。對于輕癥患者,其出血多可自行停止,如不能停止時,可通過止血措施并輔以禁食、補充電解質和營養、臥床休息等方式進行治療[6];而對于突發的急性大出血患者,因其風險大、病情危急且變化速度快,應及時予以搶救治療,進行抗休克、補充血容量及其他對癥治療措施,一旦治療不及時,極易造成患者發生臨床死亡[7]。
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治療是首要的治療措施,尤其對于急性大出血的患者,止血治療的及時性和止血效果,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規治療方法是在相關檢查結果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止血藥物的方式,但該方法止血效果起效較慢;消化內鏡治療,則可通過消化內鏡對患者的體內環境和病灶部位、病變的實際情況,進行直接的動態影像觀察,并能夠通過對影像資料的分析,迅速明確病因、進行病變程度的判斷,同時,還能夠對患者進行內鏡輔助下的止血治療[8]。因此,內鏡下對上消化道出血實施治療,比常規治療方式更加準確、迅速,可讓患者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止血的目的,有利于提升臨床療效和患者的后期康復。本研究的相關指標比較分析結果,對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綜上所述,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消化內鏡進行治療,可通過影像學技術直觀、清晰地對患者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的病變部位進行觀察,有利于對病情的準確判斷,讓臨床治療的成功率更高、費用更低、耗時更短,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快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