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敏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人民醫院檢驗科,云南 西雙版納)
妊娠期貧血主要包括缺鐵性貧血、葉酸缺乏性貧血兩類,妊娠期貧血的發生是由于孕婦在孕晚期血容量增加、血液中紅細胞數和血色素減少,胎兒發育對鐵、葉酸等營養物質需求加倍,而孕婦自身因孕期生理反應(早期嘔吐、食欲不振等)致使營養攝入不足、血液中血紅蛋白不足,因而發生妊娠期貧血癥狀[1]。妊娠期貧血不利于胎兒的正常發育,給孕婦分娩帶來很大的風險,嚴重威脅母嬰健康和安全[2]。本文,對本院診治的67 例妊娠期貧血患者與健康孕檢孕婦進行了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指標對比分析,探討血常規檢驗對判斷妊娠期貧血患者貧血程度的臨床效果和應用價值。
收集篩選本院2017 年6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妊娠期貧血患者67 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樣本(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在本院婦科進行孕檢的67 例孕婦作為參照(對照組)。參與本研究的孕婦平均年齡(28.50±3.50)歲;平均孕周(33.5±3.50)周;其中初產婦多于經產婦。分組后兩組研究對象的相關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本次研究相關指標數據的統計對比結果,有可比性。
對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受檢人員進行血常規檢查,血液選取:參檢者晨間空腹靜脈血;穿刺部位:肘部淺靜脈;采血量:3-5ml;操作方法:于受檢者靜脈穿刺部位上方約4-6cm 處扎緊止血帶,并囑患者握緊拳頭,使靜脈充盈顯露;常規消毒皮膚,待干;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成15°-30°,沿靜脈走向潛行刺入,見回血后將針頭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動,抽血至需要量時,放松止血帶,囑患者松拳,干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并將患者前臂屈曲壓迫片刻;將采集的血液混合抗凝劑,使用專用柜保存血液樣本,并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器及其配套試劑進行相關檢測[3]。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觀察指標包括紅細胞量、平均紅細胞體積、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指標正常值為: 紅細胞計數3.5-5.0×1012/L;平均紅細胞體積80-100 fL;血紅蛋白濃度110-150 g/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26-38 pg;平均血紅蛋白量100-160 g/L[4]。
對血常規檢查的相關指標檢測結果時行統計記錄,并計算各組受檢者的指標數據平均值進行比較。數據以各組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比較結果進行t 檢驗。
本次研究所獲得的血常規檢查相關指標數據,均使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指標數據的組間對比差異,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孕婦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體積三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且低于指標正常值,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大細胞性貧血血常規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孕婦大細胞性貧血血常規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受檢者血紅蛋白與紅細胞計數比較

表2 兩組受檢者血紅蛋白與紅細胞計數比較
數據顯示,觀察組孕婦的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兩項指標低于正常指標數據,且明顯低于對照組孕婦指標均值。詳見表2。
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孕婦的血紅細胞量、平均紅細胞體積、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三項小細胞性貧血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孕婦指標均值。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婦小細胞性貧血各指標情況比較

表3 兩組孕婦小細胞性貧血各指標情況比較
妊娠期貧血的發生,不僅使孕婦在妊娠期的免疫力、抵抗力降低,帶來健康風險,而且也會因供血量不足導致胎兒發育所需營養缺乏[5-7]。特別是缺鐵性貧血、葉酸缺乏性貧血,使胎兒得不到足夠的發育所需營養,從而造成胎兒發育緩慢、營養不良,甚至造成早產、胎兒宮內窘迫等不良事故。對妊娠期孕婦進行血常規檢查,可通過血常規指標中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體積、紅細胞含量等指標數據,準確判斷孕婦是否出現妊娠期貧血,為該癥臨床診治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8]。
本次研究的血常規檢查相關指標數據的統計和對比結果表明,觀察組孕婦的血常規檢查的紅細胞量、平均紅細胞體積、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等指標與對照組孕婦存在明顯差異(P<0.05),且各指標數據值均顯著異于指標正常值。因此,可根據血常規檢查的指標數據結果,判斷觀察組孕婦出現妊娠期貧血。
綜上所述,對妊娠期貧血孕婦進行詳細的血常規檢驗,可以盡早診斷孕婦的貧血程度,以便給予貧血孕婦及時有效的治療,降低因貧血引起的各類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