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榮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人民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臨床屬于較為常見腦神經疾病之一,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部三叉神經分布區,通常會有刀割樣、閃電樣、燒灼樣的疼痛感,且該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1]。目前,臨床對于該病癥的治療多采用西藥方法,但療效不理想。為減輕患者臨床痛苦,探究更好的治療方法,本文就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對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的影響及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
選取的臨床針灸資料42 例為本院2018 年6 月至2019年6 月收治的需醫治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隨機以每組21 例將所選患者均分為兩組,即常規治療組與針灸治療組。所選患者均符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經臨床MRI、CT 等檢查,結果顯示均無器質性病變,且對于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情,自愿參與。所選患者中,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惡性腫瘤患者以及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均已排除。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情況,見表1 示,對比無顯著統計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情況
給予常規治療組患者實施常規西藥方法治療,給予針灸治療組患者實施中醫針灸方法治療。
常規治療組:常規西藥治療方法[2]:給予患者口服卡馬西平片治療。①初始用法:每天2 次,每次劑量為100mg。②給予患者治療期間,以病情變化為依據增加用藥劑量。③當患者疼痛癥狀出現好轉后,可視情逐步減少藥物劑量,但每日劑量需維持在500-800m 之間。
針灸治療組:一是中醫針灸治療方法[3]:①取患者太陽穴作為針灸主穴位,取百會穴、印堂穴、合谷穴、下關穴為輔穴位。②經太陽穴從頰車進針,一直到患者感受酸脹感強烈為止。③順鼻根平刺印堂穴,再平刺百會穴,斜刺風池穴,以手法捻轉提插合谷穴、溫流穴。二是治療療程[4]:每次留針20min,每日施針1 次;1 個療程為30d,需連續治療3 個療程。
觀察評估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主要指標有:顯效、有效、無效。判定標準[5]:以患者臨床疼痛等癥狀改善程度及復發情況為依據作出判定。即:顯效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疼痛癥狀得以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且面部各部位感覺恢復正常,隨訪期間亦未出現復發情況;有效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疼痛癥狀改善明顯,且疼痛發作時間較治療前降低一半以上,而隨訪期間亦未出現復發情況;無效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疼痛癥狀無任何未緩解跡象。
本次所有觀察評估指標均由統計學軟件SPSS21.0 進行數據輸入及整理分析,經檢驗,當對比結果P<0.05 時,代表組間指標數據對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經觀察評估,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針灸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 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1.43%,且經χ2檢驗,對比結果P<0.05,則代表組間治療總有效率指標數據對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
從以上探討分析可知,臨床腦神經疾病中,最為常見的即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該病癥臨床多發,且該病癥病程較長,發作呈周期性,臨床主要表現為面部疼痛癥狀,且通常情況下疼痛持續數秒鐘或數分鐘,使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嚴重被降低[6]。臨床對于該病癥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因此,臨床無特效治療藥物,多以止痛治療為主,但臨床復發率較高。而中醫學認為[7],頭是諸陽之會,手及足陽明經、太陽經與原發性三產神經痛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而針灸具有調節氣血、疏通經絡之功效,因此,對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采用針灸治療法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通過針灸相關穴位,疏通相關經絡,有效阻斷異常放電傳導,從而發揮鎮痛之療效[8]。在針灸治療中,一是以患者疼痛部位為取穴依據,通過遠近配穴法循經取穴。即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選取太陽、頰車、攢竹、下關等鄰近穴位,實施針灸。二是在實施針炙時,可本著“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則進針,通則不痛,所以,對患者面部經絡進行針灸時,以疏通為主,同時,再取遠端的合谷穴,通過近端穴位與遠處穴位之配合,發揮止痛、調節經氣之功效。
本次探討分析中,分別給所選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結果顯示,較之于接受常規西醫治療方法的患者,接受中醫針灸治療的患者,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更優。結果提示,對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而言,單純的西醫治療,更多的是暫時緩解其痛苦,但中醫針炙療法卻可從根本上治療臨床癥狀,且不易復發,大大提高其生活質量,該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9]。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獲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且治療安全性較高,療效確切,患者臨床癥狀得以有效緩解,大大減輕其痛苦,該治療方法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價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