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格喜吉嘎拉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蒙醫綜合醫院,內蒙古 鄂托克)
橈骨遠端骨折屬于腕部骨折,在臨床中比較常見,指的是在橈骨遠端2-3cm 范圍內骨結構發生損傷,大約占全身骨折的1/6,一般可將其分為伸直型、屈直型以及粉碎型,且最常見的是伸直型骨折[1]。橈骨遠端骨折后,患者多會有明顯的移位和短縮畸形等,能夠使橈骨遠端關節面受累,若治療不當可致使腕關節疼痛、僵硬等癥狀,對患者的手腕活動功能造成嚴重影響,進而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2]。蒙醫整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是蒙醫傳統的治療骨折的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實用、創傷小、有相對彈性固定的特點,可以避免鋼板內固定存在的應力遮,有助于促進骨折愈合等,能夠有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并減少并發癥出現。采用蒙醫整骨手法復位并小夾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每日給予患者噴酒按摩,密切觀察局部血運及腫脹程度。本次研究具體分析此種治療方法的療效。
抽選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180 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90例,男41 例,女49 例;年齡40-72 歲,平均( 54.36±11.25)歲;受傷至就診時間2-48h,平均(6.01±2.26)h;左肢骨折42 例,右肢骨折48 例。觀察組90 例,男39 例,女51 例;年齡39-75 歲,平均(54.28±11.49) 歲;受傷時間2-72h,平均(6.22±2.03)h;左肢47 例,右肢43 例。上述一般情況兩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明確的外傷史;腕關節腫痛、活動障礙、外觀畸形;具體特征有銀叉樣畸形和槍刺樣畸形,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功能障礙;X 線攝片檢查可明確診斷。
觀察組: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將體位調整為坐位,伸直患側,手掌向上,前臂向后旋轉。醫師首先雙手輕輕握住患者手掌,一只手握住患側拇指,另一只手握住其他四根手指。患肢肘部讓助手握住,進行對抗拔伸及牽引。醫師用兩只手握住患側前臂,患處連續噴酒3 次,用右手食指頂住近端骨折處,拇指對橈骨遠端骨折行尺側按壓,醫師用兩只手的食指頂住近端骨折部位,拇指對橈骨遠端行背側式按壓,糾正嵌入、重疊、移位最后進行正掌復位。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將體位調整為坐位,助手在患者身后站立,固定肘和軀干,患側向前伸展,保持前臂在中間的立位,醫師左手反握住其患側近端,握住近端,并用兩手指提近端掌側,兩只手行對抗拔伸牽引,患處連續噴酒3 次,以一手虎口位置按壓遠端橈側處,用拇指按壓遠端骨折背側。兩手進行對抗牽引,以虎口位置按壓尺側處并用拇指對遠端位置進行按壓,用另一手拇指對近端位置進行上推,并屈曲腕關節,進行背側復位,牽引時,將前臂向后緩慢旋轉,并包扎與固定。骨折復位后,需要對患側掌側、背側、橈側等放置小夾板,夾板近端在肘橫紋下二指,遠端橈、背側塊達掌指關節,尺、掌側塊平腕橫紋。固定使用三條寸帶,使腕關節處掌屈尺偏位,患肢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懸掛于胸前。
對照組:行石膏治療。先對患者進行手法整復治療,骨折整復滿意后使用前臂石膏托將腕關節固定與掌屈或背伸尺偏位,并保持肘部彎曲90°,使用三角巾將前臂懸吊于胸前。
手法復位后每天1 次,對結扎寸帶的松緊度進行調整,觀察骨折部位血運及腫脹情況,進行夾板固定前后可以選擇合適的部位進行噴酒按摩,每日1-2 次噴酒按摩,夾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下段,噴激白酒進行蹭摩。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的表達及檢驗方法為()、t;計數資料的表達及檢驗方法為(%)、χ2。將P<0.05 作為判斷統計學意義存在的標準。
觀察組術后腫脹消除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腫脹消除時間(d)骨折愈合時間(周) 疼痛緩解時間(d)觀察組 90 16.21±1.79 10.56±1.62 28.46±2.65對照組 90 24.36±2.54 13.21±2.78 36.74±3.39 t 11.823 6.443 13.976 P 0.000 0.000 0.000
腕關節功能優良率治療組為97.8%,對照組為8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橈骨遠端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通常發生于皮質骨、松質骨移行處,由于此處解剖部位薄弱,一旦遭受外來壓力,容易導致骨折[3]。在人體中,腕關節使用的比較多且其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腕關節功能的恢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預后,一旦復位不良,就很可能會造成關節僵硬和疼痛。而將關節面恢復的平滑完整,盡可能地使解剖復位恢復,使橈尺、橈腕關節穩定性恢復是橈骨遠端骨折治療的關鍵所在。蒙醫整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作為蒙醫傳統治療骨折的方法,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且非常經濟實用,是蒙醫治療骨折的獨特手法。蒙醫傳統手法復位治療骨折,骨折斷端血運不會受到破壞,能夠使局部血腫機化得以維持,有利于骨折愈合,使骨折部的繼發創傷大大減少。小夾板固定以肢體運動學原理為依據,由于小夾板在韌性、彈性、硬度、可塑性等方面均較好,使骨折端形成了相對的彈性力學環境,借助繃帶對小夾板的約束力、壓墊對骨折端的效應力,并利用肌肉收縮活動時產生的內在動力,能夠使骨折再移位的發生情況大大減少,并能夠對殘余畸形進行糾正,夾板固定是一種能活動的固定形式[4]。骨折中期,在維持小夾板固定前提下進行功能鍛煉,骨折端微動促進骨痂生長骨折愈合;骨折后期,可為患肢功能恢復鍛煉提供一定保護作用[5]。蒙醫整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特色療法有著顯著的效果,治療療程短,患者無需承受較大的痛苦,很少出現并發癥,且能夠使骨折肢體快速恢復[6,7]。由于此種治療方法是自然的綠色療法,能夠使人們的經濟負擔有效減輕,因而獲得人們的接受和認可。橈骨遠端骨折應用蒙醫整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噴酒按摩治療有著顯著的效果,方法簡便、經濟實用,有較高的安全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