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雯燕
(忻州市人民醫院,山西 忻州)
妊娠期高血壓為常見的妊娠并發癥,通常發生在妊娠20周之后,此類患者臨床表現主要有血壓升高、蛋白尿、水腫、抽搐、昏迷、心腎功能衰竭等,并對母兒健康安全構成極大威脅,使得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極大升高,甚至可直接導致母兒死亡[1]。近年來被診斷為妊娠期高血壓的孕婦越來越多,而妊娠期高血壓也是臨床護理難題。本院對妊娠期高血 壓患者實施產科綜合護理,取得良好效果。
本次研究時間范圍為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研究對象為本院收治的94 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臨床明確診斷。其中最大年齡的患者為37 歲,最小為21歲,均值為(30.5±1.2)歲,最長孕39 周,最短孕27 周,均值為(32.0±0.6)周。隨機將94 例患者分成兩組,護理組(綜合護理)47 例,對照組(常規護理)47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妊娠期高血壓病程、家族史、文化水平等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1 對照組
該組實施產科常規護理,具體如下:
(1)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指導其在病床上采取左側臥位,使子宮向左移動,減輕妊娠期因子宮增大對下腔靜脈的壓迫。這樣可以減少對腎臟、胎盤的血液循環造成的影響,緩解血壓異常情況,促進孕婦正常排尿。
(2)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應當十分注意日常飲食,醫護人員應當指導患者堅持低鹽低脂的飲食原則,可以適當增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鐵等營養物質的食物的攝入量,并可以結合患者的飲食喜歡,推薦一些適宜食用的食物[2]。
(3)對于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配置藥物應當嚴格掌握劑量,輸注藥物的速度應當進行嚴格控制,并且加強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進行用藥效果和不良反應的觀察。對于出現的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向醫生進行匯報,并給予及時有效的救治。
1.2.2 護理組
在以上護理措施基礎上,對該組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與其進行有效溝通,就妊娠期高血壓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讓其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另外,對治療方案、治療流程、用藥情況、安全措施等進行講解,減輕患者的顧慮,使患者樹立信心,提升治療依從性,為分娩打好基礎。
(2)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心理敏感,情緒容易產生波動,尤其是擔心自身病情會影響胎兒的健康安全,心理上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擔心等不良情緒,并影響血壓變化,阻礙順利治療[3]。為此,護理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使患者的消極情緒能夠得以消除,樹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若患者提出疑問,護理人員應當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解答,使患者消除疑慮,放松情緒。
(3)鼓勵患者家屬多給患者陪伴和關心,給予更多的心理支持,使患者住院期間的焦慮感、孤獨感得以消除,讓其保持情緒平穩,從而促進療效的提升[4,5]。
本院醫護人員對于患者的順產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護理后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調查,記錄患者對于護理情況的滿意度。
數據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用(%)的形式呈現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結果如表1 所示,護理組中產婦順產共22 例,占46.8%,對護理過程的滿意例數有46 例,滿意度為97.9%;對照組中產婦順產共7 例,占14.9%,對護理過程的滿意例數有38 例,滿意度為80.9%。對比可以發現護理組患者治療護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及滿意度對比
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會有全身毛細血管痙攣的情況,明顯影響血液循環,并不同程度的破壞患者的組織器官,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可導致母兒發生死亡的嚴重情況。對此類患者,需要給予專業的治療以及精心的護理,使妊高癥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降至最低,并促進產婦產后更好地恢復[6,7]。
本研究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開展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尤其加強了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升,并且通過針對性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爭取患者家屬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患者情緒,避免情緒過大波動而導致交感神經興奮,造成兒茶酚分泌增加而使得全身微血管收縮,影響血壓的穩定,加重病情[8-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僅應用臨床常規護理方法的對照組相比,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護理組護理效果更為顯著,患者的滿意度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給予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有效的護理能改善患者消極情緒,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恐懼情況,引導其積極配合治療,提高了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