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珍,李勇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通常情況下,需要長期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其身心均承受較大壓力,再加之病痛折磨,增強其不良情緒對治療的不利影響,因此,及時給予長期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本文通過分析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而探討應采取的相應護理干預及其應用意義。
抽取的臨床長期血液透析資料52 例為本院2017 年10月至2019 年10 月收治的需行長期血液透析(透析時間超過3 個月)治療的患者,將所抽取患者以每組26 例均分為常規護理組與綜合護理組。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見表1 所示,各指標數據差異不大,即P>0.05,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
1.2.1 患者心理存在問題分析
對兩患者心理狀況均通過焦慮自評量表與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所選患者均存在緊張、恐懼、焦慮、悲觀、抑郁等心理問題。分析其產生原因[2]:一是緊張心理。這一心理狀況多出現在血液透析初始階段,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認識不足,且對于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及治療的安全性缺乏足夠認知,導致其出現緊張情緒;另一方面是患者受周圍不良環境的刺激以及其因此而出現的透析中不適反應,從而加劇患者的情緒不穩定。二是恐懼與焦慮心理。這一狀況與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及透析過程中的各種不適癥狀有著直接關系,尤其是隨著病情加重,再加之患者求生的欲望與較大的經濟壓力,使得患者的恐懼與焦慮情緒會隨之加重,從而導致降低其對治療的依從性。三是悲觀心理。這一心理狀況是長期血液透析最常見的心理癥狀。主要是由于長期的血液透析使得患者遠離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再加之隨著透析次數增加,一系列并發癥導致患者身體反應過大,最終使其身心疲憊,由此產生悲觀心理。四是抑郁心理。這一心理狀況在長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占比較高,主要是由于發病后,患者遠離社會,社交圈縮小, 社會價值感較低,長此以往,即出現抑郁心理,這對于患者而言是很危險的。
1.2.2 護理方法
通過以上對患者心理狀況評估及產生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常規護理組給予患者行傳統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而綜合護理組則給予患者行有針對性的優質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有針對性的優質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有:一是針對緊張心理的護理干預措施[3]。一方面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通過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及時幫其解決;同時,及時向患者宣教疾病的發病、發展及預防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度。另一方面針對患者透析中的各種不良反應,給予及時而周到的護理干預,應用委婉而具有親和力的語氣,耐心地安撫患者,將其緊張心理降至最低。二是針對恐懼與焦慮心理的護理干預措施[4]。一方面護理人員需高度關注患者的顧慮,通過良好的溝通技巧,疏導及解除患者心理障礙,同時引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以親情關愛。另一方面針對患者的濟經壓力,可以鼓勵恢復情況較好患者于家庭、單位中發揮作用;也可視病情減少透析次數,也可幫其獲得社會捐款。三是針對悲觀心理的護理干預措施[5]。護理人員需及時了解透析患者的心理狀況,對于那些精神差的患者,可通過讓其聽音樂、做氣功、下棋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同時,也要引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情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四針對抑郁心理的護理干預措施[6]。對于這部分患者,護理人員尤其需要用心護理,防止其出現自殺現象。通過傾聽、溝通、疏導,減輕其抑郁癥狀;通過定期心理衛生講座及健康教育,促使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從而增強治療信心。
分析評估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主要指標:SAS 評分、SDS 評分。
分析評估所涉及指標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若組間對比結果P<0.05 時,則說明各指標對比差異明顯,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
見表2 示,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況無明顯差異(P>0.05);實施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癥狀均得以緩解,且組間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即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意義顯著。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對比,分)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對比,分)
以上評估分析表明[7],在充分評估透析患者心理狀況下,所實施的優質心理干預針對性強,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增強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的安全性,利于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
綜上所述[8],針對長期血液透析患者所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需在充分分析其存在的心理問題基礎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的優質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疏導并緩解,甚至消除患者存在的緊張、恐懼、焦慮、悲觀、抑郁等心理問題,從而為延長其生存時間,促其生活質量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該護理模式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及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