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香,王金玉
(沂源縣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沂源)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病情較為嚴重且危急的急癥,患者的病情變數大且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展為嚴重情況,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救治,會造成患者死亡[1]。所以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定要實施有效的搶救,本研究將急診綠色通道搶救措施與護理措施應用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取得了理想的干預效果,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研究資料均來源于本院,是在2019 年1 月至12 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 例,全部患者均確診并簽署同意書,隨后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30 例與對照組30 例。
在對照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 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44-74 歲。
在觀察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 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44-75 歲。
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具有相似性,值得進行比較研究。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診護理:醫務人員及時接診患者,并對入院患者實施搶救,在對患者進行初步治療后轉入心血管專科診室對患者實施進一步治療,在整個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的搶救與護理標準實施[2]。
觀察組:應用急診綠色通道進行救治,主要方法:
1.2.1 及時建立綠色通道
選派科室相關醫護人員作為綠色通道的負責人,構建有效的急診流程和管理制度,準確評估患者的情況,最終確定患者是不是適合進行綠色通道搶救[3],負責人對搶救情況要進行嚴格監督。
1.2.2 綠色通道工作的安排
成立急診救治小組,急診科主任作為小組負責人起到管理與監督作用,選擇急救經驗豐富的醫生擔任組長,準確掌握患者的病情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急診治療方案。給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與全面護理[4]。
1.2.3 不斷優化院前急救流程
在接到急診電話之后,要在最短時間內及時派救護車前往救治患者,在去往現場的途中醫生要與患者的家屬或者在場人員通過電話了解患者的情況并給予專業指導,使患者家屬在醫生沒有趕到現場的時候先對患者實施相關救治準備工作。
1.2.4 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且危急,病情很容易出現變數,而患者也意識到自己的疾病嚴重,所以會產生較為復雜的心理,而不良的心理情緒對急救與護理會產生嚴重不利影響,所以,要加強心理護理干預[5],在返回途中醫務人員要與患者進行交流,詢問患者的感覺,注意態度和藹地對待患者,及時回答患者家屬提出的問題,安撫患者,讓患者保持平和心態,盡量避免患者出現緊張、恐懼等負性心理。
1.2.5 將接診流程簡單化
在接到患者返回醫院的途中,出診的醫生要和急診科其他醫生進行聯系,說明患者的具體情況,醫院要做好準備,爭取時間搶救患者。
1.2.6 做好搶救治療工作
等到患者入院后,醫務人員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患者實施急救,全面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穩定患者的呼吸[6]。盡快給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及時為患者輸入搶救藥品,對患者做好相關的檢查,聯系有關科室專家進行會診,正確評估患者的疾病情況,為患者選擇靜脈溶栓、介入治療等進行治療,同時做好PCI 手術準備。如果患者有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情況,那么要為患者實施PCI 治療,首次醫療接觸到急診PCI 的時間控制在90min 內完成。若患者有冠狀動脈痙攣情況發生,要嚴密監測患者的血壓情況,掌握血壓變化情況,并及時處理異常事件。
將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匯總并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及搶救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及搶救時間比較
組別 分診評估時間 搶救時間對照組 3.0±1.0 65.2±7.7觀察組 1.1±0.5 44.2±3.2 t 4.000 4.222 P 0.000 0.000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疾病,在患者發病后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胸痛、循環功能障礙等,此病通常為急性發病,對患者的生命會造成威脅,因此,搶救工作是關鍵,搶救時間的多少對治療效果起到決定性作用[7]。建立急診綠色通道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患者閉塞的冠狀動脈血流,進而提升搶救成功率[8]。
通過本次研究得到關于平均分診評估時間、平均搶救時間方面的研究結果,與臨床上其他的相關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觀察組干預效果較好,組間結果對比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患者可能會產生的并發癥有心力衰竭、靶血管血運重建、再發心肌梗死,在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進行對比,觀察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急診綠色通道進行救治,能夠給患者節省更多的時間,使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為患者爭取了更多的有利時間,對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是有利的,取得了較好的救治效果[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