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位惠,劉英,郭萍,楊文秀,張薇
(云南省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護理部,云南 文山)
氨苯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抗菌藥物,主要用于各種類型的麻風病以及其他一些皮膚疾病的臨床治療。其對麻風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在麻風病治療中比較常用,但是也可導致患者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其中氨苯砜超敏反應綜合征便是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屬于一種重癥藥疹,發生率較低,但有較高的死亡率。2005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本所共收治發生氨苯砜超敏反應綜合征的麻風病患者27 例,本研究對相應的護理體會進行總結。
2005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本所共接收氨苯砜超敏反應綜合征患者27 例,均為麻風病人,男女分別有15 例、12 例,年齡在18-49 歲,中位值為(30.8±2.4)歲。
見表1。

表1 27 例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體征
①患者入院前一段時間內服用過氨苯砜;②有20-42d(平均32d)的較長潛伏期;③急劇發病,均出現高熱、皮疹等表現;④皮疹形狀、表現多樣,包括麻疹樣型、多形紅斑型、紅皮型;⑤均發生肝臟腫大、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部分患者會出現脾臟腫大;⑥多有血常規異常、貧血、肝功能異常、黃疸等表現;⑦部分存在胸腔積液和肺部滲出性病變[1]。
①重視致敏藥物的排泄,除補液外囑患者多飲水;②重視糖皮質激素副作用的觀察及護理;③觀察有無溶血,對于異常及時糾正;④加強發熱癥狀的觀察與護理;⑤觀察有無交叉過敏及多價過敏;⑥重視支持療法,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⑦對皮膚黏膜加強護理;⑧加強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使之配合治療;⑨加強基因檢測,在需要服用氨苯砜的患者,服藥之前篩查易感基因,從而使患者發生氨苯砜超敏反應綜合征的風險降低。
入選患者在入院之后均及時接受重癥藥疹的相應治療和護理,有6 例患者按方案(糖皮質激素每天60-100mg,并使用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進行保肝治療)治療3d 后病癥未發生好轉,未退去高熱,最終因為經濟原因,家屬放棄治療出院;1 例治療3d 后發生肝腎綜合征,心衰死亡;1 例治療5d 后發生肺部感染造成呼吸衰竭,最終死亡;1 例發生溶血,因未及時糾正,發生心衰最終死亡;其余18 例患者均得到治愈并出院。
2.1.1 環境護理
采取保護性隔離,給患者安排單人病室,宜安靜舒適,保持空氣流通,每日病房空氣消毒1 次。保持床單元平整、清潔、無污跡碎屑,防止受涼和繼發感染;限制探視防止交叉感染。
2.1.2 飲食護理
鼓勵患者增加飲水量,促進藥物代謝,更快排出體外;給患者食用易消化、熱量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溫度不宜過高的多汁飲食,如豆漿、牛奶、骨頭湯、稀粥、果汁等。禁辛辣腥發刺激性飲食及酒精、濃茶類飲料。
2.1.3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想法、感受,通過每天為患者治療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及依從性,對疾病以及治療、預后等多方面知識進行講解,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緒,增強治療信心,對治療更加依從。
2.1.4 高熱的護理
囑患者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可取病人舒適的體位。病室還應當環境舒適,空氣清新,盡量保持安靜。及時更換潮濕的衣物、床單被子等,防止著涼。對寒顫患者加強保暖,做好安全防護,避免墜床等意外。體溫≥40℃的患者加強體溫觀察,做好物理降溫,每天測體溫6 次,降溫后半小時再次測體溫,并記錄相應的數據。
2.1.5 疼痛的護理
如病情較重,部分患者皮損面積接近淺Ⅱ度燙傷,痛感較重。對此類患者,需要安排在單間病房,保持環境安靜,避免不良刺激。操作手法輕柔,適當使用止痛藥物,讓患者聽輕松的音樂分散注意力,做好疼痛評估和療效評價[2]。
2.2.1 病情觀察
進行生命體征的密切監測,記錄24h 出入量,并記錄每天皮損、皮膚黏膜的變化情況,有無新發水泡和糜爛、尼氏征、創面。高熱給予物理降溫。嚴密觀察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
2.2.2 皮損護理
對于皮損有大面積水皰糜爛的患者,可用支備架暴露療法,根據情況調整支備架內溫度,防止皮膚和被服發生摩擦,并能夠方便外用藥治療,被服高壓消毒備用,每天更換1 次,遇污染及時更換,保持清潔干燥。水皰直徑在1cm 以上,常規消毒,然后低位穿刺并將皰液抽出,對于未破小水皰,讓其自然吸收,糜爛滲液較多者用0.1%利凡諾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濕敷,濕敷面積每次應當少于體表面積的1/3。
2.2.3 黏膜護理
2.2.3.1 眼部護理
無菌生理鹽水進行眼部的沖洗,用棉簽蘸生理鹽水進行眼內分泌物的擦拭,每日于晨起、午睡后、晚上睡覺前各1 次,用無菌剪刀將患者的睫毛剪掉以免分泌物粘連,每次護理后交替使用抗生素眼藥水和地塞米松,睡前用抗生素眼膏。并注意觀察患者球結膜、眼睫毛和視力情況,及時發現并發癥,給予對癥治療。
2.2.3.2 口腔護理
口腔黏膜破潰者,每日早晚用無菌生理鹽水給患者做口腔護理。輕柔擦拭患者口腔,避免大量滲血。疼痛明顯時可在漱口液中加入利多卡因止痛。加強患者口腔黏膜的觀察,必要情況下留取分泌物送去檢驗科。
2.2.3.3 會陰護理
保持會陰清潔干燥,有糜爛滲出者,小心剪去陰毛,用3%硼酸溶液或利凡諾溶液濕敷,早晚及便后用1 ∶5000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并用無菌紗布擦干,避免污染周圍皮膚引起交叉感染。
立即停用氨苯砜并終身禁用,合理安排輸液順序,準確調整補液速度。遵醫囑給患者進行血壓、血糖、血常規、電解質、大便隱血等指標的測量,對出入量進行準確記錄。觀察是否出現黑便,對消化性潰瘍等并發癥能及時發現;觀察是否出現惡心、嘔吐、發熱等不良反應;觀察有無四肢無力、腹脹、便秘等低鉀表現。維持劑量的糖皮質激素或減少用量后可能導致皮損復發或加重病情,因此應當重視皮損消退情況和體溫情況的觀察。
氨苯砜超敏反應綜合征屬于重癥藥疹,臨床表現主要有皮疹、黃疸、發熱、肝腫大、溶血性貧血等,病情進展迅速且危害性大[3]。首次發病多發于服藥后5-6 周發生,故又稱“5周皮炎”;已經致敏者可在再次用藥后6h 內發生,1951 年由Allday 及Brnes 首先提出,其發生率<0.5%,氨苯砜主要用于麻風病人的治療,麻風病人通常經濟狀況差,治療受限,因此死亡率高,在11%左右[4]。
諸多研究證實等位基因和氨苯砜超敏反應綜合征的發生相關[5-7],具體表現為:(1)HLA - B1502 等位基因與中國臺灣、大陸南方漢族人使用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導致的SJS/TEN 存在關聯;(2)HLA-B*3802 與中國大陸北方漢族人出現的SJS/TEN 存在關聯;(3)HLA-B*5801 和亞洲人發生的別嘌呤醇藥疹有關聯;(4)HLA -DR*9、D*R14 和癌癥患者化療前口服別嘌呤醇導致的藥疹有關;(5)細胞色素P450 超家族CYP2C9 和VKORCL 基因多態性直接影響華法林的維持劑量;(6)HLA-B*1301 等位基因可導致氨苯砜超敏反應綜合征。因此服用氨苯砜前篩查HLA - B*1301等位基因能夠降低超敏反應綜合征的發生風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