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鄧麗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廣東 深圳)
白血病屬于一種嚴重的惡性腫瘤性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兒童患上白血病的概率很高,對此要積極治療。PICC 在小兒白血病中的應用較廣,為了使治療取得理想的效果[1],在患兒出院后PICC 置管過程中實施延續護理干預,能夠取得有效的干預效果,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本次研究將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收集到的白血病患兒共計120 例作為研究資料,按照一定的分組原則將全部資料分為兩組:觀察組(60 例)與對照組(60 例)。全部患者均經過分析均符合本次研究的條件,且為自愿加入。
在對照組中,男性患兒有40 例,女性患兒有20 例,患兒的年齡為3-10 歲,平均年齡為(3.8±2.0)歲;初治40 例,復發20 例;置管時間為2-15 個月。
在觀察組中,男性患兒有30 例,女性患兒有30 例,患兒的年齡為3-11 歲,平均年齡為(4.0±2.1)歲;初治50 例,復發10 例;置管時間為3-16 個月。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的基礎資料情況,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按照一定的護理規范并遵醫囑對患兒實施護理。
觀察組:實施延續護理,主要內容為:
1.2.1 構建延續護理小組
要較好地實施延續護理首先要構建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為:主任醫師1 名、主管護師1 名,護士2 名。主任醫師根據患兒的病情制定后期的治療方案,并為患兒提供治療咨詢;主管護師負責制定詳細的延續護理計劃,并負責對護士實施培訓工作,護士是實施延續護理的主要實施者[2]。
1.2.2 實行延續護理措施計劃
患兒在達到出院標準后準許其出院,在患兒出院前要對患兒和患兒家長進行詳細的健康宣教工作,宣教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家庭護理措施等;觀察患兒的心理變化,實行正確的干預措施確保其心情愉悅;同時對患兒的整體情況進行觀察評估,建立患兒的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兒的治療、用藥、護理等情況[3];建立微信平臺,將疾病相關知識上傳至平臺,與患兒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在患兒出院一星期后對其進行隨訪,在患兒出院 2 星期后對其進行家庭訪視,評估患兒的疾病恢復情況,同時還要注意分析存在的問題,提醒家屬帶患兒到院定期復查;對有嚴重心理障礙者強化心理護理,必要時上門隨訪。
1.2.3 PICC 置管護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參與到PICC 管道護理中的重要意義,自我護理意識的提升與自我護理技術的增強能夠減少往返醫院的時間浪費,同時還能顯著減輕經濟負擔。發放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資料,內容包括并發癥預防、日常觀察要點、休息與手臂活動、PICC 管口周圍皮膚日常護理等等,讓患兒及家屬更深入了解并主動遵照執行。向患兒家長講解無菌技術、導管長度的觀察、管口局部皮膚情況等操作方法與技術要點[4]。
將全部的統計學信息錄入到表格中,并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相關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結果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兒每天握拳>300 下、每天活動、每天泡腳、按時維護導管的依從性情況,經過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情況優于對照組,經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兒的遵醫行為情況[n(%)]
見表2。

表2 比較組間并發癥情況[n(%)]
白血病是一中惡性血液疾病,導致疾病產生的原因是造血干細胞異常克隆所致貧血、感染、出血、各器官浸潤的綜合性疾病。近幾年,由于環境惡化、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白血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由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應及時給予治療[5,6]。
PICC 叫做經外周中心靜脈置插管,在白血病患兒治療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盡管PICC 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很高,安全性也較高,但是在置管后仍然可能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發生相應的并發癥,并發癥的出現不但會嚴重影響患兒的治療,還會給患兒帶來額外的傷害,因此要加強重視,尤其應加強患兒出院后的延續護理,以提高患兒及其家屬的居家護理能力,進而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常規護理與延續護理在小兒白血病PICC 置管中的應用效果,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每天握拳>300 下、每天活動、每天泡腳、按時維護導管的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同時還比較了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常規組[7]。
總之,將延續護理應用在小兒白血病PICC 置管中,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