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瓊
(廣西陸川縣人民醫院, 廣西 陸川)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病癥,主要是指患者的腦部出現病變,主要病變位置通常發生在大腦表面或底部,導致血管發生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引發疾病。一旦發生此種疾病,治療起來就會具有較高難度,甚至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所以,對患者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同時還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達到不斷提升治療效果的目的[1]。本研究將系統化護理模式應用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護理中,取得了很好的干預效果,現將相關分析情況匯報如下: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均出自本院,是在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60 例,全部患者均明確診斷后納入研究中,患者簽署同意書,隨后將患者平均分成兩個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納入患者30例。
在觀察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 例,10 例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44-78 歲,中位年齡為50.5 歲。
在對照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 例,15 例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44-80 歲,中位年齡為52.0 歲。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情況,沒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具備較強的可比較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實施系統化護理,主要內容為:
1.2.1 成立系統化護理小組。在實施系統化護理之前要先組間護理小組,小組由本科室相關醫護人員組成,護士長為小組長,全組人員要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困難與解決問題。注意在對患者實施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集中進行探究分析[2],找到問題解決的有效措施,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在對患者實施系統化護理之前要求護士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具體情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力爭每位患者接受到的護理服務均是最適合自己的,不斷提升治療效果,獲得患者的認可。
1.2.2 全面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定時協助患者改變體位,預防發生壓瘡,并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及時叩擊患者背部防止誤吸分泌物,同時給予患者飲食指導,確保患者堅持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攝入足夠的營養和蛋白質,不斷提升身體免疫力,預防便秘[3]。
1.2.3 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與管理,以不斷提升護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操作技能水平,提升護士的安全意識,做好合理分工以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每周定期召開例行會議,對上周工作進行總結,找到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完善,并對下周工作做出安排,要求護士在工作中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指出,并及時解決。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資料錄入到表格中,并應用SPSS22.0 For windows 統計軟件進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統計操作由同組檢驗人員開展,計量資料(年齡、評分值)選擇t 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值進行檢驗,以P<0.05 作為數據差異界限,說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情況[n(%)]
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n(%)]
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情況在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中都有可能發生,但是相關研究資料顯示,這種病癥主要還是出現在中老年人群中可能性較大,但是無論是哪個年齡段患者發病,一旦發病患者的情況就會變得十分危急[4],疾病癥狀表現為嚴重惡化的趨勢,并隨著病癥情況的加深隨時威脅到患者生命,增加死亡概率,后果非常可怕。對此,需要及時對患者實施介入治療,但治療過程中有必要實施護理干預才能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一下護理方法[5]。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人類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加深,當前多數人對自身健康情況十分看重,在就醫的時候對醫療護理工作的要求不斷更新與提升,由此,臨床上出現了很多科學性強、效果佳的護理模式,其中,系統化護理模式就是很突出的一種,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系統化護理就是根據護理人員的護理經驗,在護理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并綜合分析患者的實際情況,并與護理工作結合為患者制定有效的、針對性強的護理干預計劃[6],并在為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為患者提供最為優質的服務。另外,對患者給予生活中、飲食中、護理各方面的指導,并通過尋找大量資料和證據來論證,使護士轉變傳統的護理觀念,不斷更新和提高護理知識、技能,以此來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取得廣大患者的信賴與支持[7]。
本次研究將系統化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的護理中,并以治療總有效率與滿意度情況作為評估護理效果的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結果比較,差異顯著,證明系統化護理措施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在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患者進行護理時,采用系統化護理措施能夠及時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促進理想治療效果的取得,此種護理方式優勢較多,并獲得了患者的信賴與支持,由此,此種護理模式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