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平 吳宗山 孫家龍 張 為
腎上腺良性腫瘤中,腎上腺腺瘤(75%~80%)及嗜鉻細胞瘤(0.3%~5.1%)占據較大比例[1-2]。腎上腺腺瘤(adrenal adenoma,AA)多起源于腎上腺皮質,以無功能性腺瘤多見[3];嗜鉻細胞瘤(adrenal pheochromocytoma,AP)則起源于腎上腺髓質(80%~85%)或外側副神經節(15%~20%),因分泌兒茶酚胺可引起心血管系統癥狀[4]。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同,因此準確的臨床鑒別診斷對患者至關重要。然而本研究發現,雖然多數腎上腺腫瘤因富含脂質導致CT平掃值≤10 HU,但隨著脂質的減少,其CT值也明顯增加并≥10 HU[5-7],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乏脂性腎上腺腺瘤(lipid-poor adrenal adenoma,Lp-AA),CT增強后呈富血供表現,與AP影像學表現相似,難以有效鑒別。故本研究擬通過比較AP與Lp-AA的影像學差異,探討AP與Lp-AA的影像學判定標準,為臨床鑒別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六安市人民醫院行CT檢查且經手術病理證實的AP和Lp-AA患者的影像學資料。納入標準:①患者行CT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且均保存完整影像學圖像;②Lp-AA平掃CT值≥10 HU;③病灶最大徑均≥1.0 cm。最終符合標準的AP患者影像學資料15份,Lp-AA患者影像學資料17份。AP組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齡33~67歲,平均(48.26±9.09)歲,Lp-AA組男性4例、女性13例,年齡32~76歲,平均(51.00±12.3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檢查設備采用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掃描范圍從膈上至腎門水平。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矩陣512×512,螺距1.75, 層厚5 mm、層距5 mm,薄層重建層厚0.625 mm。先行平掃,再采用高壓注射器經患者肘部靜脈注射80~90 mL碘佛醇(320 mg/mL),流速2.5~3.0 mL/s。注射后延遲25 s行動脈期掃描,60 s行靜脈期掃描,180 s行延遲期掃描,掃描結束后,圖像傳輸到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進行存儲與分析。
1.3 圖像分析 圖像分析指標包括病灶的形態、邊界、有無壞死囊變、有無環形/弧形強化、有無鈣化。并分別記錄和比較病灶的最大徑、各期的平均CT值和廓清率:其中最大徑為最長的軸向尺寸;病灶實性成分最大的層面分別測量平掃期、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CT值,同時避開邊緣、壞死或鈣化區域,同時測量選取層面的上下兩層的CT值,并計算各期的平均值;絕對廓清率(absolute percentage washout,APW)=(靜脈期CT值-延遲期CT值)/(靜脈期CT值-平掃期CT值)×100%,相對廓清率(relative percentage washout, RPW)=(靜脈期CT值-延遲期CT值)/靜脈期CT值×100%。

2.1 AP組和Lp-AA組影像學圖像特征的比較 兩組患者圖像特征中的病變形態、邊界、鈣化情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壞死囊變和環形/弧線樣差異的占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P組和Lp-AA組影像學特征分析(例)
注:*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
2.2 AP組和Lp-AA組各期CT值和廓清率的比較 AP組患者的平掃CT值、延遲期CT值以及病灶最大徑均高于Lp-AA組,而相對廓清率低于Lp-A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2。

表2 AP組和Lp-AA組影像學圖像各期CT值和廓清率的比較
注:APW為絕對廓清率,RPW為相對廓清率

注:A為平掃左腎上腺區類圓形軟組織腫塊影,邊緣見條狀鈣化,內見囊變壞死,最大徑為86.06 mm,CT值為43.3 HU;B為動脈期腫塊輕中度強化,CT值為62.3 HU;C為靜脈期腫塊環形強化,CT值為69.3 HU;D為延遲期CT值為71.6 HU

注:A為平掃左腎上腺區橢圓形軟組織腫塊影,密度均勻,最大徑為23.46 mm,CT值為39.7 HU;B為動脈期腫塊明顯強化,CT值為88 HU;C為靜脈期CT值為85.7 HU;D為延遲期有所減退,CT值為68.6 HU
2.3 AP組和Lp-AA組存在差異的特異指標ROC分析結果 利用AP組和Lp-AA組的最大徑、平均CT值、延遲CT值及相對廓清率指標繪制ROC曲線,同時計算AUC。ROC分析顯示,平掃CT值的最佳截斷值為36.2 HU時,曲線下面積、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804、73.3%、82.4%;延遲期CT值的最佳截斷值56.7 HU,曲線下面積、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694、93.3%、47.1%;最大徑的最佳截斷值為39.8 mm,曲線下面積、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894、80.0%、78.2%;相對廓清率的最佳截斷值為19%,曲線下面積、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792、86.7%、64.7%。見圖3。

圖3 AP組和Lp-AA組存在差異的指標ROC曲線
雖然CT檢查是腎上腺腫瘤鑒別診斷的主要手段,但依賴常規指標尤其是CT平掃值的大小進行判斷,存在較大的誤診概率;尤其Lp-AA與AP影像學表現相似,給鑒別診斷帶來一定困難。本研究分別對易于混淆的AP和Lp-AA的圖像進行圖像一般特征分析和各期CT值、廓清率的比較,為此類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3.1 CT圖像一般特征在鑒別AP和Lp-AA中作用 本研究中嗜鉻細胞瘤易出現壞死囊變、環形/弧線樣強化,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8-9],這與AP病變體積較大、血管變性和病灶局部血供相對缺乏有關,AP邊緣實性部分區域較中間囊變壞死區域血供明顯豐富,增強后邊緣實性部分明顯強化,中間囊變壞死區域表現為低密度影,這也是AP較為特征性CT表現。有文獻[10]報道,AP病灶內鈣化較Lp-AA多見,本研究中鈣化無明顯差異,分析可能與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數較少有關。
3.2 圖像中各期CT值和廓清率在鑒別AP和Lp-AA中作用 本研究中兩組研究對象病灶的最大徑、平掃CT值、延遲期CT值、相對廓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繪制ROC曲線,其中最大徑的最佳截斷值為39.79 mm,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0.0%、78.2%,因此當病變直徑大于39.79 mm時,首先應考慮為AP,這與AP生長環境、血供豐富有關[11]。平掃CT值的最佳截斷值為36.2 HU,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3.3%、82.4%,最佳截斷值以上傾向于AP診斷、臨界值以下傾向于Lp-AA診斷,雖然Lp-AA較典型的腺瘤含脂量少,但與AP相比,仍含有相對較多的脂質成分,故Lp-AA CT值相對較低,這與國內學者研究結果相符[10,12]。本研究中,動靜脈期CT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延遲期CT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張培麗等[13]分析得出AP血供豐富、對比劑滯留較腎上腺腺瘤明顯一致,且延遲期CT值的最佳截斷值為56.7 HU,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3.3%、47.1%。以往有文獻[14]報道采用絕對廓清率和相對廓清率診斷典型皮質腺瘤敏感性為88%~96%,特異性為100%。王夕富等[11]研究表明,RPW的診斷效果優于APW,APW能真實的反映廓清情況,但只能在平掃CT值為0 HU時,二者才相等,RPW高估了腺瘤的廓清率,低估了非腺瘤的廓清率,從而致RPW的診斷效果優于RPW。本研究中APW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與采集的病例均為乏脂性腺瘤有關。本研究中兩組病例在RPW中有明顯差異,ROC分析后其最佳截斷值為19%,其敏感度和特異度為86.7%、63.7%,Lp-AA對比劑廓清快于AP,結果與國外以往研究報道相符[15]。
綜上所述,臨床鑒別乏脂性腺瘤和嗜鉻細胞瘤,除了結合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和臨床癥狀外,利用CT進行病灶壞死囊變、環形/弧線樣強化、最大徑、平掃及延遲期CT值和相對廓清率等指標的鑒別和比較,有助于為二者的鑒別診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