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吉林省農安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吉林 農安)
頑固性心衰是心臟疾病發展至終末期的結果,是指發生心力衰竭患者經常規治療后,心衰癥狀和體征仍難以控制,患者在休息或者進行日常生活行為的輕微活動即出現心衰癥狀[1]。患者多表現為持續性呼吸困難、咳嗽、食欲差、上腹痛、肝大、腹水、下肢水腫明顯等,臨床治療需根據患者的病因、誘因及臨床癥狀表現,通過藥物改善其心臟功能、實施聯合抗心衰系統治療。但該病易反復、病程長,預后不良,如藥物治療無效、病情嚴重者,可考慮進行心臟移植或心肺聯合移植治療方法[2]。
本研究選擇2017 年4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診治的頑固性心力衰竭的82 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均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和觀察組(硝普鈉+多巴胺+呋塞米);患者均經本院臨床確診為頑固性心力衰竭,心功能評價均達到Ⅳ級標準。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相關資料的數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藥物治療,使用常規利尿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1.2.2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使用硝普鈉聯合多巴胺、呋塞米進行治療。給藥方式采用靜脈泵入的方法;硝普鈉、多巴胺、呋塞米的用法、用量為25 ∶2 ∶35,泵入劑量為2ml/h。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后,靜脈推注呋塞米40ml,持續3d。
1.3.1 心功能指標[3]
該指標包括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24 h 尿量、左室舒張末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SV)、患者6 min 步行距離六項內容。
1.3.2 治療總有效率[4]
按照顯效(治療后心功能評級提高超過2 級,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心功能評級提高一級,且臨床癥狀改善)、無效(相關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心功能評級改善幅度小于一級)、惡化(心功能評級較治療前降低,且臨床癥狀及體征加重)四個維度進行療效的分類統計記錄,并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指標的評價標準,使用NYHA 心功能[5]分級法,根據所選患者的心功能臨床相關檢測結果進行分類統計:Ⅰ級,但體力活動不受限,活動不引起過度疲勞、心悸、氣喘或心絞痛;Ⅱ級,心臟病致體力活動輕度受限,一般體力活動引起過度疲勞、心悸、氣喘或心絞痛;Ⅲ級,心臟病致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休息時無癥狀,但小于一般體力活動即可引起過度疲勞、心悸、氣喘或心絞痛;Ⅳ級,休息時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絞痛癥狀,進行任何體力活動均使不適增加。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數據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在接受相關治療后,觀察組所有指標項目的改善情況均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治療前后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治療前后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12%,明顯高于對照組(75.61%),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頑固性心力衰竭治愈難度高、預后效果差,對患者生命健康威脅極大,臨床治療以控制感染、風濕活動、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等癥狀,提高患者心輸量、改善心臟功能為主要治療目的[6]。硝普鈉是一種循環系統的心血管擴張類藥,其主要作用于冠狀動脈循環中阻力血管,可引起冠狀動脈竊血,使患者心臟前、后負荷降低,改善心排血量;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幫助細胞傳送、提高心肌的收縮力,與硝普鈉聯合使用可維持血壓、糾正在應用硝普鈉時因前負荷減少而心排出量降低的情況;呋塞米是強效利尿劑,可促進體內毒物非泄、降低血容量[7,8]。硝普鈉、多巴胺、呋塞米聯合應用,對頑固性心力衰竭可達到協同、互補,提高療效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給予硝普鈉聯合多巴胺及呋塞米進行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臨床療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