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新的一年,萬象更新。我們將繼續和您一起暢游山海,尋夢神話。《山海經》的“山經”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細心的朋友或許會發現,“山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和我們常說的東南西北不太一樣。
今天要說的,就是南山經的青丘九尾狐。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九尾狐是有九條尾巴的狐貍,它的每條尾巴都有不一樣的法力。據說,當一只狐貍活了超過一千年,它就會變成九尾狐。
《山海經南山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青丘國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處地名,是從黃帝至夏朝初期一處非常重要的方國。青丘國有座山,山雖不高,卻常年青翠如綠,樹林間都是蔥蔥郁郁的翠葉玉枝,所以,這里的人們給此山取名為青丘山。山的南坡有豐富的玉石,山的北坡許多青鳩。山里有一條叫英水的水流,沿著山麓向南流入冀澤。這青丘山的名字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山中的一種異獸。它的形狀像狐貍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與嬰兒啼哭相似,還能吞食人。人們稱這異獸為九尾狐。現在很多影視劇演繹出青丘國是九尾狐的國度,典故就出在這里。
據說,這狐的出現,象征著祥瑞。相傳,狐貍的尾巴是用來儲存靈氣的,當狐貍吸足了靈氣,尾巴就會一分為二,最后成為九條尾巴。當狐貍擁有九條尾巴之后,就成了不死之身。
九尾狐以及玄狐、白狐等,最早是出現在原始宗教的圖騰信仰中,因很少有人見過真實的九尾狐,所以在古代民間傳說中,九尾狐大多停留在狐仙的層面上。狐仙大多隱藏于深山修行,為修人身耗費心力,真正的善狐是不會以吃人或吸陽氣來修煉的。狐仙大多不是以狐貍的面目出現,它們以善于變幻而著稱,或是幻化成各色各樣的人物,或變為銀須白發的老人,或變為仙風道骨的道士,或是星冠羽衣的仙官,或是滿腹經綸的書生,更多的是綽約多姿的少女,還有的變成妖艷的女人誘惑男人。人世間的種種人物,它們幻變出來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傳說,妖狐有著絕世的容姿,蓋世的智慧和能力,一般小妖狐修煉一百年就能化為人形,且無一不是絕貌傾城。在妖狐中享譽最高的又屬九尾狐。九尾狐的皮毛為淡若無色的淡白,眼瞳為深紅色。一般出沒于高山嚴寒地帶,出沒時會有沙沙的聲音。
先秦時代,在人們的心目中九尾狐被視為瑞獸,為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同時,《山海經》中的九尾狐又并非純是善良之輩,而是有善有惡。歷代文學作品中,從九尾狐涂山女到九尾狐妲己,向人們展示了九尾狐的兩面性。蒲松齡筆下的狐仙,集人類的美德于一身,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它們看重友誼,尊重真情,純真善良,反而比人類更可愛。文學中有歷史,文學又存在于歷史之中。九尾狐也通過文學作品從神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