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3個月前,當病毒肆虐時,一份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的家書廣為流傳,其中的慷慨、深情、熱忱,正是當代青年最好的寫照。家書中寫道:
“疫事一起,情形頗烈,武漢三鎮,盡為病土。兒自領命,無一日不著白衣,無一日不在前線,施針藥,救死傷,施我所學,冀有所得,不敢半點兒戲,不敢一絲懈怠,惟望不負二老所囑,醫院所托,國家所命。
“此役,萬余白衣,共赴國難,成功之日,相去不遠,蒼蒼者天,必佑我等忠勇之士,茫茫者地,必承我等拳拳之心。
“然情勢莫測,若兒成仁,望父母珍重,兒領國命,赴國難,縱死國,亦無憾。趙家有死國之士,榮莫大焉。青山甚好,處處可埋忠骨,成忠冢,無需馬革裹尸返長沙,便留武漢,看這大好城市,如何重整河山。”
這是抱著戰死沙場的決心奔赴湖北,要在危難時刻以身報國。中華民族,從不缺少這樣的熱血青年,101年之前,“五四”青年節正是因這樣的熱血而誕生。此后百年激蕩,多少青年熱血代代賡續。就以如今抗疫青年心目中的偶像鐘南山為例,年輕時的他也是滿腔熱血——上世紀70年代,他考取公派留學,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學成時,導師一再挽留:“你在這里可以造福更多人,專業會更加精進,將來等你的祖國條件變好了,你仍然可以回國報效。”鐘南山向老師深鞠一躬,說:“正因為祖國條件還不好,才更需要我回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回到祖國,在時代洗禮之后堅持信念,這才有了任何時候都敢講實話、講真話的“國士”鐘南山。正是那些從青年時代開始積淀的品質,在日后一次又一次挽救了萬千生命,也成為照亮“90后”“00后”抗疫醫務工作者的一道亮光——疫情曲線持續高位的艱難日子里,他們把“想跟鐘南山合影,想跟張文宏吃飯”寫在防護服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講話中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80后”成長時,他們曾被一些人貼上“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標簽,被一些人視為蜜罐里泡大的一代,不少擔憂的言論不絕于耳。但是,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全球傳遞受到破壞時,汶川大地震在中華大地上震出一條大裂痕時,正是長大成人的“80后”迅速集結,奔赴到保護圣火、保衛國旗、救援震中、搶救生命的一線。那些用血肉之軀護住北京奧運圣火的年少身影,那些從救援直升機上縱身躍下深淵的年輕戰士,那些在廢墟上用雙手扒開磚縫的青年志愿者……他們青春的面龐至今清晰如昨。
當“90后”成長時,他們也曾被一些人當作“非主流”,被一些人批評“太自我”。可是,疫情襲來時,“90后”成為戰疫主力軍之一。他們離開溫暖舒適的家,在請戰書上按下一個個紅手印,有人走進病房直面病毒,有人奔走街頭維持秩序,有人手提肩扛運送物資。那些年輕的臉上,印下口罩的勒痕,受過風雨的吹打,流著感動與悲傷的熱淚,但最后總是笑意盈盈,充滿希望。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全體“90后”黨員回了一封信。在信中,總書記充分肯定廣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爭中“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稱贊“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鼓舞和激勵他們“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青年,從來不懼風雨。無論路途多么艱辛,他們都能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平凡的崗位、普通的生活、青春的理想、勇敢的力量,他們正是開拓新時代最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