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松 彭柳林 余艷鋒 余永琦



摘要:基于江西省253戶農戶和134家農業企業調查問卷數據,從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分析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造成的負面影響。為保障農村生活的正常有序開展,確保農業生產正常有序進行,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造成的影響,提出以下應對措施:統籌抓好打贏疫情防控戰與“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管控“人流”的同時,因應自然規律、市場規律放松“物流”;廣泛開展網上在線技術指導和政策宣講,避免正常的春耕生產受到過度影響;加快科研應急研發,盡早摸清疫情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潛在影響;加大主要農產品儲備調節力度,預防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大起大落;緩解禽類養殖企業產品積壓滯銷壓力,保護禽類產品產能;預防早稻播種面積大幅下降,穩住農民種糧信心。
關鍵詞:新冠肺炎;農業農村;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440(2020)02-0520-06
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of 253 farmers and 134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epidemic 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early 2020 was analyzed from the production side, circulation side and consumption sid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normal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rural lif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duce the impact of COVID-19 epidemic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and the key work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should be coordinated. While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ecis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d controlling “human flow” was adhered to, “logistics” should be relax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market. Online technical guidance and policy announcements should be widely carried out to avoid excessive impact on spring farming. Emergenc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accelerate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epidemic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soon as possible. Adjustment for the reserve capacity of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event fluctuations in the prices of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addition, we should protect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poultry products by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overstocking and unsalable products in poultry farming enterprise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e sharp decline of early rice planting area and stabilize farmers confidence in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COVID-19;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policy measures
2020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要求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然而,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迅速向全國蔓延,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封閉式管理、延遲企業開工、彈性工作制等一系列的防控管理措施,但是隨著疫情防控的持續,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受到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若疫情短時期內得不到有效控制,農業企業復工復產和春耕生產未得到有效推進,勢必影響農業農村的正常有序發展,勢必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勢必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因此,在做好農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及時研判可能給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造成的負面影響,積極尋求對應解決之策,將有利于農村生活的正常有序開展,有利于農業生產正常有序進行,進而確保2020年“三農”領域的重點工作得到不折不扣地完成,確保人民生活得到不斷提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數據來源及說明
為科學地判斷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戶的影響,筆者于2020年2月12日至2020年2月14日借助江西省九大農業產業發展工程聯絡群開展問卷調查,通過電話訪談和各崗位專家發送對接農戶和企業經營主體以及轉發朋友圈、群發通訊錄好友的形式,協助完成調研。受調研對象個人意愿和社交網絡使用熟練程度的限制,本次共回收農戶問卷300份,剔除無效問卷,共回收農戶有效問卷253份,問卷有效率84.33%。數據基本情況為:樣本農戶分布在江西省82個縣(市、區);家庭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占比93.70%,家庭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占比6.30%;屬于普通小農戶和種養散戶的占比64.82%,屬于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或者成立農民合作社或者成立農業公司的占比35.18%;主要從事糧食(小麥、水稻、玉米等)種植的農戶占比73.03%,主要從事蔬菜、瓜果等種植的農戶占比10.28%,主要從事雞、鴨、鵝、豬、牛、羊等畜牧養殖的農戶占比10.28%。
為了精準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企業的影響,江西農業大學劉濱教授研究團隊于2020年2月12日至13日對江西省農業企業展開了電話訪談和網絡精準調查。調研涉及134家農業企業(公司、合作社),樣本分布在江西省82個縣(市、區)。其中,農產品種植和養殖業90家,占比67.16%;農產品加工業18家,占比13.44%;農產品銷售(含線上和線下)4家,占比2.98%;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業(含農業技術服務)9家,占比6.72%;休閑農業13家,占比9.70%[2]。
2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生活的影響
根據江西省253家農戶調研數據和134家農業企業調研數據,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從生產端、流通端、銷售端等全產業鏈角度來看,主要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生產端:春耕備耕受到影響,農事活動開展困難,農業企業停工停業
2.1.1農戶恐慌性情緒影響春耕備耕部分農民缺乏有效了解疫情權威信息的渠道,接受信息雜且亂,“人傳人”的傳播信息導致農戶對疫情出現階段性恐慌,部分農戶缺乏應對心理素質,基于自身安全考慮,盡力避免出戶勞作,對春耕備耕積極性不高。但農時不等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若疫情持續或農民因恐慌對未來信心不足,很有可能會影響農作物生長以及家庭春耕規模和進度。農戶調研數據(圖1)顯示,93.28%的農戶獲取疫情防控信息的渠道為微信、短視頻、微博等,通過傳統媒體(權威媒體)獲取疫情防控信息的農戶僅占64.03%,甚至有部分農戶通過村(鎮)喇叭廣播、家人親戚等渠道獲得疫情防控信息。
2.1.2硬核防控導致農村農事活動開展困難根據調研數據(圖2),94.47%的農村采取封路、限制外村人員進入等區域封閉措施,93.28%的農村采取了禁止聚餐聚會、走親訪友的減少人員聚集的舉措,85.77%的農村排查登記從疫區或外地返回的人員,而僅有40.32%的農村采取公共區域消毒等措施。部分地區硬核防控措施導致部分地區農村春耕受到明顯影響,主要體現在農資供需矛盾及影響生產周期。目前,各地陸續迎來春耕,對種子、肥料、農藥、農機等生產資料和人工需求旺盛,但由于硬核防控,當地售賣農資的門店大多關門歇業,使得農業生產資料購置不夠順暢。現有農資難以支撐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生產將會無法正常有序進行。同時,許多農戶在相鄰鄉鎮租用土地,而交通管制導致生產資料和農業機具無法運輸,加之春耕需要大量用工,而不少地區原定的植保下鄉、技術下鄉等生產性服務也被迫停止,進而造成農事工作無法開展。
2.1.3多數農業企業處于停工狀態受疫情影響,大多數農業企業處于停工狀態。據江西農業大學劉演教授研究團隊調查,截至2020年2月13日,有99家企業處于停工狀態,23家企業已開工,但產能較低,僅有12家企業已開工且達到正常產能[2](圖3)。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封村封路的影響。有98.21%的企業反映,生產經營所在地采取了最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實行交通管制,控制人員流動,造成了企業所需生產運營資料無法購買。二是企業員工返崗率低。其中,有89家企業表示目前非常缺少工人,有67家企業預計疫情結束后員工的復工率會比往年低[2]。三是缺乏防疫物資。根據防疫要求,企業復工必須為職工配備口罩、手套、測溫儀等防護物品和洗手液、消毒水、酒精等消殺用品,但由于防控物資緊缺,企業無法正常采購相關防疫物資,導致企業缺乏必備的防疫物資,進而影響農業企業正常復工。
2.1.4農業企業成本增加收入下降江西省134家農業企業調研數據顯示,102家農業企業預計2020年全年的營業收入會有所下降,其中有11家認為今年的收入降幅非常大,會超過45%。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成本上漲。71家農業企業所需的生產資料成本上漲明顯,其中有27家農業企業所需生產資料成本上漲幅度在30%以上,漲幅較大[2]。二是成交量萎縮。目前已開業的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表示成交量僅為去年同期的2成,甚至有少數企業僅為去年同期的1成。未開業的企業表示今年的訂單量肯定不如往年。三是價格跌幅較大。例如寧都黃雞原種場,其肉雞苗價格從年前的4.5元/只跌至年后2月初的2.6元/只,下跌幅度為42.20%,其銷售量與去年同比下降了80%[2]。
2.2流通端:農產品運輸受限,果蔬產品滯銷積壓,畜牧產品雪上加霜
2.2.1農產品運輸和集貿市場封閉導致果蔬產品滯銷積壓各地區實施的交通管制和封閉式管理,導致部分集貿市場關閉,部分道路封鎖,農產品運輸困難,造成交易中斷、外銷受阻、產品積壓等一系列問題。以當季果蔬產品草莓為例,由于集貿市場關閉,超市限流,跨區域產品運輸受阻,入園采摘更不可能,致使草莓線上、線下銷量和入園采摘銷量均呈現斷崖式下跌,加之草莓不易儲存,部分農戶僅能通過一對一配送的方式銷售,既增加農戶銷售成本,也增加病毒傳染風險,不利于疫情防控。因此,由于市場銷售不暢,大量果蔬產品難以適時銷售,造成滯銷積壓,農戶遭受巨大經濟損失[3]。
2.2.2周期疊加和疫情防控雙重影響導致畜牧產品“雪上加霜”封村斷路,延遲飼料廠復工,暫停活禽交易,關閉屠宰場等防疫措施導致養殖場和養殖戶的畜禽無飼料可用,仔畜雛禽無處可賣,出欄畜禽無法屠宰,養殖生產活動難以正常開展。一方面,到了上市日齡的產品“出不去”,積壓滯銷嚴重,虧損大;另一方面,處在生長期的畜禽“嗷嗷待哺”,飼料“進不來”,仔畜雛禽無處可賣。由于壓力過大,已經出現直接掩埋活雞,尤其是雞苗和小雞等極端處理措施,造成巨大損失。此外,2019年“非洲豬瘟”事件對生豬產業影響還未散去,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生豬養殖生產活動難以正常開展,迫使養豬企業的新建豬場普遍處于停工狀態,出欄豬無法屠宰,對養豬產業帶來進一步不利疊加影響,嚴重挫傷了生豬養殖場(戶)的信心,生豬補欄積極性下降,最終將阻礙生豬產能的恢復進程。
2.3消費端:農產品供需矛盾凸顯,三產受損嚴重,就業和脫貧攻堅進程放緩
2.3.1農產品城鄉供需矛盾凸顯,農戶生活水平受到影響由于各地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抗擊疫情是一場持久戰,城市居民搶購囤積農產品,以便于安心居家隔離,一時間導致農產品尤其是在城市供不應求,價格飆升。一方面生產基地貨源充足,難以運輸出去,另一方面城市供應不足,價格飆升,加劇了農產品城鄉供需矛盾。農戶調研數據(圖4)顯示,30.83%的農戶認為米、面價格呈現一定程度的上漲,71.94%的農戶認為肉類價格呈現一定程度的上漲,64.82%的農戶認為蛋類與蔬菜價格呈現一定程度的上漲。由于人員流動限制和交通客運停運,部分返鄉農戶無法返城務工,導致收入減少,而短期的物資運輸能力下降,導致農村地區部分物資價格上漲,農戶生活成本增加,農戶生活水平受到影響[4]。
2.3.2農業三產遭遇寒冬受損嚴重經歷過了大棚房整治行動,鄉村休閑旅游業遭受巨大損失,勉強存活的企業在年前加大投入,完善游樂設施建設和準備餐飲食材,力求在春節假期“回血”,力爭利用假期增加營業收入,但疫情爆發,導致休閑農場、三產融合園區停止營業,民宿、休閑采摘、餐飲全部受到影響,游客銳減,消費創新低,鄉村休閑旅游業企業承受巨大損失。據統計,截至2月4日,江西省農村地區取消娛樂性、賽事性、鄉俗性的體育類聚焦性活動和農村廟會、節慶活動等活動21 492次,取消紅白喜事、慶典宴席等活動144 818次[5]。
2.3.3農村務工人員就業和脫貧攻堅進程放緩春節假前,大量農村勞動力返鄉過年,而疫情爆發后,交通管制、封閉式管理、居家隔離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滯留在農村,無法及時返工返崗,而城市復工企業又亟需勞動力,導致企業產能恢復困難,用工成本上漲,企業經濟效益受損,進而直接影響后期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市場需求[3]。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2019年全國有2.729×107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在外務工,這些家庭收入中有2/3左右來自外出務工。由于返鄉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短時間內務工性收入銳減,必將導致貧困群眾脫貧困難,勢必會影響脫貧攻堅成效鞏固。據農戶調研數據(圖5),26.48%的農戶表示預期當月收入減少50.0%以下,41.11%的農戶表示預期當月收入減少50%以上,13.44%的農戶認為將失去工作,待業在家。
3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發展影響的對策建議
3.1統籌抓好打贏疫情防控戰與“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農業穩則天下穩。當前,疫情防控進入關鍵階段,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防治、精準施策”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措施。與此同時,要以2020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根本遵循,統籌推進江西省疫情防控與“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深入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1,6]。當前,尤其需要協調推進疫情防控責任往鄉村下沉與春耕備耕、農用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運銷、農民工外出謀業、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方面的銜接,高度關注依托產業脫貧已經脫貧的廣大農戶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相關產業當前受到疫情的影響,快速采取應對措施[7]。
3.2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管控“人流”的同時,因應自然規律、市場規律放松“物流”
服從疫情防控的要求,當前“人流”減少,存量人口大量分散在城市社區和廣大鄉村,出行受到一定的管制。首先,保障城鄉居民基本生活資料“物流”的暢通。隨著前期采購備足的春節年貨基本見底,充分借鑒網格化和數字化管理理念,動態掌握疫情地區居民生活必需品需求帳,建立快速匯總和供需聯系機制,以戰時后勤保障的方式,點對點,精準保障。其次,加快恢復農產品特別是畜禽產品市場運銷的正常化“物流”。再次,有效應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季節性、周期性“物流”需求。當前正值春耕備耕時期,亟需種子、種苗、農膜、化肥、農藥等農資商品供應,對農資“物流”的需求需要加快解決。可以借助電話、微信等渠道,調研各地需求,組織相關企業抓緊生產并統一對接配送。據了解,大部分地區養殖戶春節備貨已經“彈盡糧絕”,現在面臨“一料難求”的困境。這其中存在鐵路運輸受阻、到港貨物無法裝卸等物流管控原因。
3.3廣泛開展網上在線技術指導和政策宣講,避免正常的春耕生產受到過度影響
據了解,當前,村民對疫情普遍存在恐慌心理,接受的信息雜亂,“聽風就是雨”的現象普遍,跟往年相比,多數農民春耕備耕的積極性降低。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影響春耕正常進度乃至今年全省農業生產。因此,很有必要及時開展網上“專家在線”活動。一方面,組織專家開展“在線政策宣講”,廣泛宣傳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提振信心,鼓舞干勁;另一方面,組織專家開展“在線技術指導”,利用網絡、微信、12316平臺、廣播電視等渠道,安排產業體系專家、科技特派員,圍繞“九大產業發展工程”和廣大農民朋友的科技需求,開展在線技術培訓、技術指導。與此同時,組織專家編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農業生產應急技術指導手冊》,面向全省農民,提供應急指導。
3.4加快科研應急研發,盡早摸清疫情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潛在影響
一方面,組織省疾控中心、南大一附院、省中醫院等醫療機構與畜牧檢測檢疫機構聯合攻關研判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對農業造成的影響。重點加強動物重大疫病及動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監測及研究工作,排查病毒是否通過感染人群糞便、尿液、生活垃圾影響土壤質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避免出現類似非洲豬瘟的傳播擴散;另一方面,針對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正常上市交易、流通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約問題,重點研發蔬菜等農作物熟期調控技術,既緩解上市壓力又保供給能力。此外,做好種苗、種禽、種畜繁育應急儲備,保障農業生產穩定。
3.5加大主要農產品儲備調節力度,預防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大起大落
當前,因疫情防控需要,城鄉居民的旅游、聚會、聚餐、婚宴等需求暫時全面擱置,處于“休眠”狀態。一旦疫情得到全面控制,這些需求將會全面“喚醒”,由此引發肉、蛋、奶等農產品需求迅猛增長。因此,需要加大儲備調節力度,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防止主要農產品因供不應求而價格爆漲。
3.6建議壓實地方責任落實支持政策,重點抓好禽類和豬肉市場與疫情工作
一方面,緩解禽類養殖企業產品積壓滯銷壓力,保護禽類產品產能。迅速摸查市場情況,啟動禽肉收儲,給予企業適當補貼、稅收減免以及貸款支持,在生豬生產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防止禽類生產出現大面積萎縮。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生豬屠宰規模,適時加大中央儲備凍豬肉安排力度。將生豬穩產保供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壓實地方責任,抓好疫病防控。嚴格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舉措,抓緊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糾正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和搞“無豬縣”問題[8]。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對中小散戶的防疫服務,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
3.7預防早稻播種面積大幅下降,穩住農民種糧信心
近年來,因稻谷最低收購價接連下調,農業效益低下,前兩年各地已出現一定程度“雙改單”和撂荒現象。據調研,在當前經濟下行背景下,若無明顯政策利好,農戶種糧信心勢必低迷。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今年江西省水稻“雙改單”甚至撂荒現象可能較往年更嚴重。因此,需要完善落實農業補貼政策,推進稻谷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試點工作,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不吃虧,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確保江西省糧食生產目標不受影響。
3.8建議提前謀劃返崗返城防控措施,利用科技力量強化監控,建立人員動態監控機制,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農民穩崗穩業
由于疫情導致的區域封閉、交通管控、客運受限,勢必造成“用工荒”,進而導致生產要素流動受阻、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生產成本劇增等一系列不利影響。一方面,隨著春節假期結束,疫情穩定后,必然有大量農民返崗返城返工,在提前謀劃防控措施的同時,建立企業社區聯動防控預警機制,利用科技力量建立從下車到社區到單位全鏈條的科技防護動態監控機制。另一方面,加快研究農民就業優惠政策,對疫情防控期間不能返鄉的農民,協調企業優先保留其原有就業崗位,不予裁員減員,確保農民薪酬足額按時發放。此外,對于在本地區就業的農民和本地企業,要給予相應支持政策,鼓勵助力農民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穩崗就業,鼓勵金融機構靈活調整農業產業企業信貸安排,為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辦理延期、續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0-02-06(1).
[2]微言隨享.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江西省農業企業影響的調查報告[EB/OL].(2020-02-17)[2020-03-11].https://mp.weixin.qq.com/s/dy0yxdrjOLNEc2SDKeQMew.
[3]楊瑞珍.“非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4):19-22.
[4]車鳴.對“非典”引發的農民工返鄉潮的思考[J]. 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4):46-49.
[5]譚紅.江西省農村地區取締各類群眾聚集性活動2萬余次[EB/OL].(2020-02-05)[2020-03-11].http://nync.jiangxi.gov.cn/art/2020/2/5/art_27774_1495859.html.
[6]賴盈盈,方春英,曾霄,等.今年全省農業農村重點抓好十項工作[N]. 貴州日報,2020-01-07(2).
[7]王曉莉.新時期我國鄉村治理機制創新——基于20個典型案例的比較分析[J]. 科學社會主義,2019(6):123-129.
[8]李慧.今年全省農業農村重點抓好十項工作[N]. 光明日報,2020-02-06(2).
(責任編輯:張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