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謝瑞鵬 冷沙

2020年伊始,當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還沉浸在進入新年的喜悅之時,“黑天鵝”卻突然降臨。1月3日凌晨,美國使用一架MQ-9收割者無人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定點擊殺了伊朗精銳部隊“圣城旅”最高指揮官蘇萊曼尼少將。這只“黑天鵝”不僅令美伊對峙急劇升級,也使中東局勢驟然復雜。1月8日凌晨,伊朗展開了“復仇”行動,對美國駐伊拉克軍事基地發射了兩波導彈進行襲擊。當天,一架客機在德黑蘭起飛不久后墜毀,機上176人無一生還。隨后伊朗方面11日承認,這架烏克蘭客機是因軍方“人為失誤”被擊落。種種跡象表明,美伊雙方儼然陷入了全面對抗之中,中東進入動亂新周期的可能性急速升高,甚至有引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
剛剛過去的2019年,美國對伊朗實施了“最嚴制裁”,從金融、經濟、石油進出口等多方面對伊朗實施了長達7個月的“極限施壓”,甚至還制定了“石油出口清零”的目標。而伊朗則通過擊落美軍無人機、快艇圍航母、扣押他國油輪等方式進行回擊。可以說,2019年美伊雙方頻頻摩拳擦掌、劍拔弩張,多次在戰爭邊緣相互試探,關系空前緊張。雖然后來特朗普態度有所轉變,兩國關系稍有緩和,但這只突然降臨的“黑天鵝”,再次將美伊對峙的緊張局面推向新高。
蘇萊曼尼少將是伊朗響當當的實權派人物,在中東地區叱咤風云多年,在伊朗民間乃至整個中東都享有很高的聲望。他出生于1957年,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后,成為第一批加入伊斯蘭革命衛隊的伊朗青年,在“兩伊戰爭”中曾立下赫赫戰功,是伊朗人民心目中神一般的“傳奇英雄”。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曾親自授予他最高軍事勛章,這是伊朗建國以來獲此殊榮的首位軍官。蘇萊曼尼主要負責領導伊朗在海外的情報戰、特種戰和正規戰,親自組建了革命衛隊“圣城旅”,是伊朗在中東拓展利益的“靈魂人物”,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都聲名赫赫。過去幾年時間里,伊朗革命衛隊派了不少“志愿軍”到敘利亞和伊拉克,他們實際上直接受蘇萊曼尼指揮。在伊朗國內,蘇萊曼尼地位尊崇,影響力僅次于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和總統魯哈尼,是伊朗政界的三號人物,軍隊一號人物,下一屆伊朗總統的熱門人選。當然,作為伊朗在中東布局的“靈魂人物”,蘇萊曼尼在過去20年間一直主張奉行進攻性外交政策,美國及伊朗的對手則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據說西方國家、以色列和阿拉伯情報機構,曾多次試圖對其進行刺殺,但都被他躲過了。

被美國擊斃的伊朗指揮官蘇萊曼尼
蘇萊曼尼遇刺事件在中東地區掀起了巨大波瀾,也使美伊兩國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伊朗官方高調紀念蘇萊曼尼“烈士”,用的是宗教意味十分濃厚的???????(Mujahideen),即“圣戰者”一詞。伊朗全國舉行3天哀悼,“圣城”升起象征復仇的紅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誓言要“嚴厲回擊”,外長扎里夫也表示美國要為其“流氓冒險主義”造成的所有后果負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老將軍們則直截了當地說要為自己的戰友“復仇”,“圣城旅”新任指揮官伊斯梅爾·卡尼則放狠話,“美國人的尸體將遍布整個中東。”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在推特發布“安全警告”,督促所有美國公民立即離開伊拉克,美國駐伊拉克巴格達大使館也在官網發布聲明。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在4日宣布進入警戒狀態,五角大樓也下令向該地區增援數千名美軍。
美國與伊朗的淵源要追溯到冷戰時期。1953年,美國為拉攏伊朗牽制蘇聯,維護中東石油利益,美中情局在伊朗組織策動了一場政變,推翻民選政府摩薩臺政權,扶持親美的巴列維政權。從此伊朗便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鐵桿盟友”,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蜜月時光。期間伊朗開始核能開發,并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大力支持。
但好景不長,1979年親美的巴列維政權被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之后,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反美,于是伊朗的外交政策由親美變為反美,美伊交惡的序幕由此拉開,雙方從此走上陌路。同年11月,在霍梅尼的默許下,激進的伊朗學生占領德黑蘭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并扣押52名美國人質444天,造成了震驚全球的“人質危機”,雙方關系勢如水火。1980年,美國宣布與伊朗斷交,并正式對伊朗實施制裁,對其政治孤立,經濟制裁,技術封鎖和軍事打壓,雙方關系處于嚴重敵對狀態。
2003年初,伊朗核問題凸顯,美國對伊朗的敵視上升至新高度,制裁力度也不斷加大,特別是在內賈德擔任伊朗總統期間,美伊兩國關系的緊張程度可謂達到歷史頂點,美伊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但隨著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國際機制形成,2015年7月,在中、法、德、俄、美、英6國的努力下,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伊核協議,才使伊朗核問題未滑向失控邊緣。
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徹底改變了美國對伊朗原有的政策,采取新一輪對伊戰略,以比任何前任都更為嚴苛且極具壓迫性的立場和措施對付伊朗。2018年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并重新啟動新一輪對伊朗全面制裁,且措施之強硬前所未有。不僅如此,美國還利用其世界霸權地位,逼迫歐盟等戰略盟友加入制裁行列,共同助力其全面圍堵和絞殺伊朗。尤其是除經濟制裁外,美國還動用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圍堵、打壓和威懾伊朗,要求所有國家禁止購買伊朗原油,在外交上孤立伊朗和在軍事上加大威懾力度等。這一系列動作致使伊朗的外部和內部環境都變得極為險惡。而作為回應,伊朗也相應的減少了在核協議下的承諾,雙方矛盾重新激化。
開年以來,蘇萊曼尼遇刺事件不斷發酵,不過進入2月份后,美伊緊張對峙關系出現了趨緩跡象,軍事對抗強度減弱,在多方居間斡旋下,伊朗總統魯哈尼暗示,愿緩解同美國的對抗態勢。而美國防長埃斯珀也表明,美方仍然有意在無預設條件下,同伊朗進行談判。但美伊施壓與對抗的暗流仍在涌動。美伊對峙升級后,雙方又有何訴求?
美國的盤算美國很清楚,以現在美國的實力是吞不下伊朗的。但美國又為何要主動挑起事端,冒險斬首伊朗國家級領導人,攪亂中東局勢呢?有評論指出,斬首蘇萊曼尼是特朗普深思熟慮精心策劃好的,而非一時沖動做出的決策。也就是說,此次定點清除行動是經過精準評估的,它既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也能讓特朗普從中獲利。
一是逼迫伊朗簽署“美國版伊核協議”。此次美伊對峙升級的根源是美國否認當前的伊核協議,逼迫伊朗按照美國思路行事,重新簽署一份美國版的伊核協議。特朗普發表聲明,批評伊核協議“有很大缺陷,伊朗必須放棄其發展核武的野心,并終止對恐怖主義的支持”。此聲明不但要求伊朗徹底去核,包括禁止伊朗和平利用核能,還要求伊朗放棄在中東地區擴大勢力范圍,也就是讓其從敘利亞、伊拉克、也門等國撤出勢力。這也是特朗普斬首蘇萊曼尼的重要目的,因為蘇萊曼尼是伊朗在這些國家的勢力擴張具體的操盤手。
二是調整美軍在中東的布局。當前美軍已陷入伊拉克人民戰爭的泥潭,特朗普早有從伊拉克撤軍的打算,但他的撤軍計劃遭到國會反對,難以落實。美國在伊拉克斬首蘇萊曼尼,什葉派占多數的伊拉克議會必定會對美軍下逐客令,使美軍駐扎在伊拉克成為非法。再加上伊拉克什葉派民兵不斷襲擾美軍,最終國會也不得不批準從伊拉克撤軍,從而達到調整美軍在中東布局的目的。果然,2020年1月5日伊拉克議會全票通過了有關結束外國軍隊駐扎的決議,相當于對美軍下了逐客令。有新聞報道稱,1月10日,美軍已經開始從駐伊拉克的15個軍事基地撤軍。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徹底改變了美國對伊朗原有的政策
三是穩住美國在中東的陣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伊拉克戰爭最大受益者是伊朗,新的伊拉克政府不僅有親伊朗傾向,而且伊朗還在伊拉克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涉及軍事、經濟、政治和社會多個領域。美國在伊拉克的控制能力和勢力范圍都被擠壓,面對這樣的局面,從美國國家利益上來說,美國想截住伊朗在伊拉克的擴張,阻止伊朗把“什葉派之弧”連起來,就必須拿出有效手段削弱伊朗在中東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雖然斬首伊朗軍隊高官是個巨大的冒險行動,但特朗普的投機冒險的性格促使他想通過冒險獲利。
四是為個人競選服務。猶太利益集團、軍事利益集團和石油利益集團,是特朗普2016年贏得大選的三大勢力支持。尤其是猶太利益集團的支持對特朗普的連任來說至關重要。贏得猶太人集團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中東加強與以色列的關系,維護以色列的利益。現階段,在中東地區打擊伊朗的勢力就是以色列的核心利益。
伊朗的盤算伊朗綜合國力與美國懸殊巨大,軍事能力也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根本不具備與美國全面開戰的實力。因此,當前伊朗最有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報復美國,直戳美國的痛處。
一是“以暴制暴”謀平衡。蘇萊曼尼遇刺后,伊朗對美國進行了快速反擊,使用導彈打擊美軍基地。此次行動更像是“象征性”的,不得不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的反擊。原因在于伊朗在打擊前告知了伊拉克當局,美軍必然提前得到情報有所準備,伊朗第一輪打擊是用威力相對較小的火箭彈,爾后才發射地對地彈道導彈,這顯然并非想造成重大殺傷,在打完之后,便立刻宣布報復結束。這種反擊而又不求戰的姿態,使伊朗在道義、輿論都處于上風,可以促使更多國家愿意在美國和伊朗之間斡旋,促使美伊形成一種新平衡。
二是“以退為進”求發展。自重啟制裁以來,伊朗已經經歷一輪本幣暴跌、物價飛漲、居民生活成本飆升的經濟和社會寒冬,給伊朗社會穩定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四季度報告,由于制裁,2019年伊朗經濟萎縮9.5%,通貨膨脹上升35.7%。從國內緊張局勢看,伊朗社會已經不起折騰,任何社會事件尤其是社會動亂都可能釀成更大的政治風險。2月16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對外界表示,只要美國答應兩個條件,即美國重返2015年的伊核協議、取消對伊朗的制裁,兩國就可以坐下來談判。伊朗從自身各種利益和國家穩定的大局出發,“以進為退”的做法,有利于促進美方放松制裁,緩解經濟壓力,平穩國內形勢。
三是“制造麻煩”亂大選。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極力希望在伊朗問題上得分,伊朗看得也很明白。因此,不斷制造一些麻煩影響特朗普的競選連任是必要的。美伊關系越不平靜,特朗普在大選之年就越不安寧,在國內遭到的批評指責就越多,至少美國的反戰民眾就不會給特朗普投票。

伊朗在必要時可能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從而對美國進行反威懾
當前,不管是美國還是伊朗都意識到,開戰對雙方都是沒有好處的,而且雙方都要承受更大的代價。對美國來說,與伊朗開戰會加速器霸權的衰落,而對伊朗來說,與美國全面開戰可能意味著滅國。尤其特朗普政府2020年面臨著大選,且政治上、外交上乏善可陳,再和伊朗打場仗,那對美國大選氣氛的破壞簡直是致命的。可以預測,美伊雙方大打出手,全面開戰的可能性比較低,但雙方都會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相互加碼探底,花樣迭出的斗法局面還將繼續,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比較大。很可能進入一個準代理人戰爭狀態,即美軍和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在伊朗本土以外繼續爆發沖突,也會和親伊朗的武裝爆發沖突。
另外,為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美國還將在以下四個方面重點發力對伊朗施壓,逼迫伊朗就范。一是政治上推動地區聯盟打壓。利用伊朗與周邊國家因戰略利益、宗教派別和領土爭端等原因產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積極推進有關國家形成聯盟,共同遏制伊朗,并以此形成打壓伊朗的有利局面。二是外交上動用影響力孤立。通過外交施壓、政治敲詐等手段,迫使盟國和更多的國家同意與美國在制裁伊朗問題上保持一致,對伊朗形成外交壓力。三是經濟上發動多輪制裁措施。2019年那輪制裁確實使得伊朗國內的經濟形勢趨向惡化,怨氣越積越重,已出現社會不穩定現象。若這種狀況持續發展,必將進一步引發伊朗國內的政治動蕩,使伊朗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甚至可能造成人道主義災難。因此,美國將繼續揮舞經濟制裁的大棒打壓伊朗。四是軍事上多維全域震懾。美國可利用高新尖武器方面的絕對優勢,在陸、海、空、天、電、網、認知等多維全域空間,對伊朗進行軍事威懾。
同樣,為打破美國圍堵打壓,伊朗對美國的反擊和報復行動也將針鋒相對。一是促進國際社會維護當前核協議。伊朗可嘗試突破伊核協議關鍵限制,促進相關國家和歐盟以及國際社會繼續維護該協議,對美國構成政治壓力。二是繼續擴張中東勢力范圍。不斷擴大伊朗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因為伊朗很清楚越是在這些國家擴大勢力,本土才能越安全。三是加強霍爾木茲海峽的活動,必要時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從而對美國進行反威懾。四是借機推動核發展,給自己在政治上增加籌碼。
責任編輯:張傳良